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87|回覆: 2

[講古] 歷史人物.劉邦為何將一個女兒許嫁了三次?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7-19 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從白登山活着回來的劉邦,第一件事,就是從監獄中放出劉靜,並親自向歷史人物劉靜賠禮道歉:『我不聽先生的勸告,才有這次慘敗。這是我的錯誤啊。』為了獎功罰過,劉邦將那些說匈奴不堪一擊的使者全部斬首,然後加封劉靜為建信侯。

別管劉邦有多少缺點,就這一個知錯就認,認了就改的特點,別說皇帝,就是一般人,就不是誰都能做到的。這正是劉邦的最大優點之一。

匈奴和漢朝暫時停戰,時隔不久,又再次入侵。而且,現在有了韓王信等人做幫手,加上大漢皇帝的慘敗,匈奴兵馬越發的肆無忌憚。公元前199年(漢高祖八年),也就是白登之戰的第二年,劉邦不得不再次親自領軍出征。匈奴兵馬呢,充分發揮機動性強的特點,你大軍來了,我就退。劉邦總不能一直呆在邊境,只得在匈奴兵馬退走後,率軍返回。然而漢軍大軍一走,匈奴人馬又捲土重來。

這樣來來回回一折騰,弄得劉邦是氣急敗壞,無計可施。

那為什麼不派遣大將領軍出征,或者派遣重兵,防守邊境呢?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大將,夠帥才的還是頗有幾個的?

關鍵在於,劉邦不放心啊。現在的劉邦,將軍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對身邊的普通將領,都保持着懷疑態度,更別說那幾個將帥之才了。像歷史人物韓信之類,更是被軟禁在長安城內,根本連接觸軍隊的機會都沒有了。

如此作為,活該劉邦奔波勞碌。

焦頭爛額的劉邦,向文官要主意。這時,劉靜提了個建議:和親。

劉靜認為,現在天下剛剛安定,百廢待興,不適合長時間發生戰爭。而且匈奴兵馬機動性強,將其戰敗,他們就會逃走,並不能損傷其根本。我們即使追也追不上,而且戰線拉得太長,與漢軍不利。所以匈奴問題,不是靠武力能解決的。

所謂『和親』,就是將皇室長公主嫁給單于,這樣大家就成了一家人了。咱們再送上一份豐厚的嫁妝,單于一定會感激皇帝,將大漢公主立為閼氏。這樣,將來公主生了兒子,就是未來的單于。到時候就更沒問題了,外孫怎麼會來攻打外公呢?

然後我們再時不時的給他們一些咱們多餘的物品,再派人教他們禮儀之道,慢慢教化他們。時間長了,也就能將他們徹底感化過來。到時就不會再有戰爭了。

劉邦點頭應允。

應該說,劉靜的這個主意不怎麼樣,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矛盾,甚至有養癰遺患的可能。但是就當時的環境下,至少能給劉邦爭取一段相對和平的時間。

能贏得相對和平,其關鍵,一是和親,從情理上讓匈奴人有所羈絆,二是大量物資的主動贈送,能相對減少游牧民族物資的短缺,這樣,也就消弭了部分匈奴人入侵的欲望,減少了其入侵的次數。

實質就是,你別來搶了,我主動送給你,連皇帝的女兒和各種財物,一起主動送給你。而和親的名義,不過是將這件事改換成一個相對好聽的說法而已。

雖然說起來,這樣做顯得懦弱而窩囊,但是,至少算是一段時間內,減少了邊境平民和軍隊士兵的傷亡,控制了戰爭的規模和次數,使戰爭的風險變得相對可控一些。

劉邦認可後,就派劉靜為使者,前去匈奴出使,向冒頓單于說親。

現在事情的發展,倒真的應驗了當初歷史人物陳平派人遊說匈奴閼氏的話了。

冒頓聽說漢朝皇帝願意將女兒嫁給自己,還陪送大批的嫁妝,非常痛快的答應了。

可這時,劉邦的妻子,呂后不答應了。劉邦的長公主是呂后所生,歷史人物呂后捨不得將自己的親生女兒嫁到匈奴去,在劉邦面前是又哭又鬧。劉邦也很為難。

這個長公主,就是當年劉邦為了逃命時,三番兩次推下馬車的那個。

說起來,這個長公主,作為皇帝的長女,卻也是命運曲折。被自己的親生父親推下車造成的心理陰影有多大就不說了,就說婚姻,就是錯綜複雜。

鴻門宴時,為了拉攏項伯,劉邦將她許嫁給項伯的兒子,兩家結為口頭上的親家。不過這件事並沒有真的實現。劉邦當皇帝后,選擇性的遺忘了這件事,同時還將項伯一家賜姓為『劉』。

再然後,為了拉攏歷史人物趙王張耳,劉邦又決定將自己的這個女兒嫁給張耳的兒子張敖,就是繼任的趙王。

現在,這位公主還沒出嫁,她爹已經又準備給她找第三個婆家:匈奴單于了。

雖說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但是像這樣一口氣將一個女兒,許給三家人家的事,恐怕也只有劉邦幹得出來了。

好在,呂后的堅決反對,讓劉邦也有一些猶豫。

呂后更是果斷,趁着劉邦沒拿定主意,乾脆利落的讓女兒和趙王張敖結了親。

在呂后的心中,這個結局至少要比被嫁到匈奴去好多了。

木已成舟,劉邦也就將女兒封為魯元公主,讓她隨張敖回封地去了。

但是匈奴單于那邊不能就這樣沒下文了啊,這招對歷史人物項伯行,對單于可不行啊。於是劉邦又從皇室宗親中,挑選了一個年貌相當的女孩,冒充做長公主,還是讓劉靜做使者,和冒頓單于成了親。

當然,帶去了大量物資做嫁妝。

冒頓單于並不知道嫁過來的是不是真的長公主,估計即使知道了,也不會太在意,非常滿意的與之結親,並將她真的立為了閼氏。

葉佃建 發表於 2025-4-5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劉邦三嫁其女的戰略考量與歷史局限

漢高祖劉邦將長公主(一說為宗室女)先後許配匈奴單于三次,實為漢初『和親政策』的縮影。這一舉措既反映了漢匈力量對比的現實困境,亦折射出劉邦在軍事、政治上的兩難抉擇。

一、白登之圍後的戰略調整
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圍的慘敗,迫使劉邦放棄武力征服匈奴的幻想。劉敬(即婁敬,賜姓劉)提出的『和親』之策,本質是以政治聯姻換取喘息之機。其邏輯有三:
1. 以姻親紐帶弱化衝突:通過公主下嫁單于,構建『翁婿之誼』,試圖以血緣關係約束匈奴南下;
2. 經濟綏靖:嫁妝與歲賜可暫時滿足匈奴的物質需求,緩解邊境壓力;
3. 文化滲透:寄望於中原禮儀逐步教化匈奴,實現長期『羈縻』。

然而,此策存在明顯缺陷:匈奴的部落聯盟體制下,單于無法絕對約束各部劫掠,且游牧經濟對中原物資的依賴具有持續性,非一次和親可根治。

二、劉邦的權謀與無奈
劉邦三嫁其女(或宗室女),實為動態博弈中的試探:
第一次許嫁(前199年)為緩兵之計,但匈奴仍屢犯邊,暴露和親的脆弱性;
後續調整:劉邦或通過更換許嫁對象(如改以宗室女代長公主)、追加歲賜等方式強化約束,反映其對和親效果的反覆評估。
深層原因在於漢初軍力不足與中央集權需求:
1. 忌憚功臣:韓信等名將被削權後,漢軍缺乏足以對抗匈奴的統帥,劉邦不得不親征,但難以持久駐邊;
2. 內憂優先:異姓諸侯王未平,需集中資源鞏固政權,和親成為『外穩內安』的權宜之策。

三、歷史評價:妥協與過渡
劉敬之策雖未能根治邊患,卻為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贏得時間。至武帝時,漢朝方具備武力反擊的條件。劉邦的務實態度——承認短期劣勢、以妥協換發展——恰是其政治智慧的體現。然此策亦暴露古代中原王朝對游牧民族戰略的局限性:『和親』終為被動防禦,非主動解決文明衝突之道。

結語
劉邦三嫁其女,非反覆無常,而是漢初國力與戰略環境的必然選擇。這一政策既是對現實的妥協,亦為後世『強本弱末』戰略的起點,其得失印證了『國勢未強,謀略需權』的政治法則。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4-16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劉邦三嫁其女的戰略困局與和親政策之辨

漢高祖劉邦將長公主三易其婿的史實,實為漢初邊疆戰略困境的縮影。據【史記】【漢書】所載,此事發生於白登之圍(前200年)後的戰略調整期,折射出三個層面的歷史邏輯:

一、軍事困局下的權宜之計
白登之圍暴露了漢軍對匈奴騎兵的絕對劣勢。當時漢軍步兵占比達八成,而匈奴"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史記·匈奴列傳】)。劉敬(即婁敬)提出的和親策,本質是以婚姻紐帶換取戰略緩衝期。劉邦將魯元公主先許趙王張敖,後改嫁匈奴冒頓單于,最終因呂后阻撓改以宗室女代嫁,這種反覆正反映出戰略搖擺。匈奴"利漢繒絮食物"(【漢書·食貨志】)的經濟需求,使和親成為低成本維穩手段。

二、權力制衡的政治算計
劉邦誅除異姓諸侯王的同時(前202-前195年共廢七王),對軍功集團深懷戒懼。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常稱病不朝"(【史記·淮陰侯列傳】),周勃、灌嬰等皆受監視。此時委重兵於邊將,恐生第二個韓王信(降匈奴者)。劉敬進言"陛下以歲時漢所余彼所鮮數問遺"(【史記·劉敬列傳】),實為以經濟手段替代軍事投入的無奈選擇。

三、文化誤判的戰略缺陷
和親政策存在三重誤判:其一,匈奴"妻後母、報寡嫂"的收繼婚俗(【漢書·匈奴傳】)使公主難以確保閼氏地位;其二,游牧政權"利則進,不利則退"(【史記·匈奴列傳】)的生存邏輯,非禮制可約束;其三,漢初"自天子不能具鈞駟"(【史記·平準書】)的經濟困境,難以持續供給物資。故文帝時賈誼已斥和親"倒懸如此,莫之能解"(【新書·解縣】)。

歷史證明,和親僅維持了表面和平,文帝時匈奴仍十四次犯邊。直至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衛青收復河套,方轉入戰略反攻。劉邦的妥協政策,實為"黃老之治"過渡期的必然選擇,其反覆嫁女之舉,恰折射出草創帝國外交手段的稚嫩與務實。班固評"初興,繼嗣不明"(【漢書·諸侯王表】),可謂的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