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此民间咏春拳师演练偏身十二式,确有可圈点之处。其身形如柳,步若趟泥,肘底藏锋,已得南派短桥寸劲三昧。偏身之法,乃咏春「以弱制强」核心要义,此君侧身对敌时中线收束严谨,膀手转马间暗合「来留去送」之理,非十年寒暑之功不可得。
然细察其「标指」一式,指尖未贯「归肘」之意,此乃咏春「三拳」中易犯之弊。昔年叶问宗师授艺,特重「肘底力」与「指天打地」之势,今人常失其真。视频中「沉桥」发力虽猛,却稍欠「听劲」之妙,此正民间习武者通病——重形而过早求劲,未达「小念头」所求之「松沉透」。
至若「十二式」编排,考诸梁赞《咏春拳谱》原典,实为后世衍化套路。此师演练融入「偏马寻桥」之变,可见非照本宣科之辈。其「膀手」接「摊打」时腰马合一,足见实战体悟,较之擂台竞技派「硬桥硬马」,反得传统「黐手」化劲精髓。
今人评武术常执「舞术」「真功」二元之见,实则拳学真伪,当观其是否合「守中用中」「短距发劲」之理。此视频虽非尽善,然劲路清晰,法度宛然,谓其「花架」,未免失公允。学者当取其「子午归中」之严谨,戒其「贪功求速」之躁进,方是正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