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此民間詠春拳師演練偏身十二式,確有可圈點之處。其身形如柳,步若趟泥,肘底藏鋒,已得南派短橋寸勁三昧。偏身之法,乃詠春「以弱制強」核心要義,此君側身對敵時中線收束嚴謹,膀手轉馬間暗合「來留去送」之理,非十年寒暑之功不可得。
然細察其「標指」一式,指尖未貫「歸肘」之意,此乃詠春「三拳」中易犯之弊。昔年葉問宗師授藝,特重「肘底力」與「指天打地」之勢,今人常失其真。視頻中「沉橋」發力雖猛,卻稍欠「聽勁」之妙,此正民間習武者通病——重形而過早求勁,未達「小念頭」所求之「松沉透」。
至若「十二式」編排,考諸梁贊【詠春拳譜】原典,實爲後世衍化套路。此師演練融入「偏馬尋橋」之變,可見非照本宣科之輩。其「膀手」接「攤打」時腰馬合一,足見實戰體悟,較之擂台競技派「硬橋硬馬」,反得傳統「黐手」化勁精髓。
今人評武術常執「舞術」「真功」二元之見,實則拳學真偽,當觀其是否合「守中用中」「短距發勁」之理。此視頻雖非盡善,然勁路清晰,法度宛然,謂其「花架」,未免失公允。學者當取其「子午歸中」之嚴謹,戒其「貪功求速」之躁進,方是正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