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50|回复: 1

[廿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的夏天.大暑

[复制链接]
书法超市 发表于 2018-7-24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宋代诗人曾几写过这么一首诗: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大暑”表示炎热至极,即夏天最热的时候。

大暑,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

大暑,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

恍惚间一年就过半了。

大暑之后就是立秋,这恰好符合大自然物极必反之规律。

唐代诗人元结认为,如果你用心体察的话,在这大暑之中,甚至已经可以嗅到秋的气息。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大暑之后就是立秋

大暑之后就是立秋

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为莹

萤火虫有水生和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节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变成的。

唐代诗人徐夤,专门为这些闪耀在夜空的生命留下了一首诗:

月坠西楼夜影空,透帘穿幕达房栊。
流光堪在珠玑列,为火不生榆柳中。
一一照通黄卷字,轻轻化出绿芜丛。
欲知应候何时节,六月初迎大暑风。[/align

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为莹

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为莹

二候土润溽暑

天气闷热,土地潮湿,空气快能挤出水来了!

二候土润溽暑

二候土润溽暑

三候大雨时行

大的雷雨天气频繁出现,一些城市将会进入今年的多雨模式。大雨又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要向立秋过度了。

三候大雨时行

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避暑

正所谓 “俯人间,大暑少清风,多炎热”,这么热的天,避暑当然是首要话题。

三国时候的袁绍在镇守河朔时,喜欢在三伏天约人喝酒,而且把自己灌醉,然后就不觉得热了,可以安心睡觉:

昼夜酣饮,极醉,至于无知。
云以避一时之暑,
align=center]故河朔有避暑饮。

正所谓 “俯人间,大暑少清风,多炎热”

正所谓 “俯人间,大暑少清风,多炎热”

没想到在800多年后,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避暑时仍然不忘调侃一下这位颟顸的诸侯袁绍:

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你看,我在这深山古刹之中,与高僧煮茶论道,清谈避暑,比你那喝得酩酊大醉、忘乎所以,境界是不是高出了许多?

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避暑,依靠清风徐来,更需要平心静气。如香山居士白居易所言: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可惜,无论心境如何放平,终究也敌不过“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的暑气。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大暑养生

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这个习俗。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大暑养生 饮伏茶

大暑养生 饮伏茶

食苦瓜

多吃苦味食物,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等,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等。

多吃苦味食物,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

多吃苦味食物,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

吃凤梨

台湾有句名言:大暑吃凤梨。

说的是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吃凤梨

吃凤梨

同时,人们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

所以要注意开窗通风防暑气,保护好心神,让心静下来,确保精神饱满。

大者,乃炎热之极也。

大者,乃炎热之极也。

关于这个夏天,古人也许会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

但凡事物极必反,就像暑热从小到大。

看过东边太阳西边雨的奇观,听过池塘里的蛙声连成一片,直至嗅到稻花香里的丰年。

才会惊觉,人们在漫长夏日里早已收获满满,暑热也将渐行渐远了。

其实,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云一淡一轻,风一清一凉,我们终将盼来,丰收的秋天。

郭味盅 发表于 2025-4-5 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暑考:炎熇中的时令哲思》

大暑者,四时之极阳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此节气实为阴阳二气消长之关键节点,其精微处正在"物极必反"四字。唐人元结《登殊亭》诗"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非虚言也。盖阳气至大暑而鼎盛,然盛极则衰,阴气已潜萌其中,此乃《周易》"复卦"所谓"七日来复"之天道循环。

考大暑三候,实含自然生化之妙。一候"腐草为萤",此说虽不合今之生物学,然《礼记·月令》郑玄注"萤火虫乃阴气所化",正与《淮南子》"积阴生阳,积阳生阴"之说相契。二候"土润溽暑",恰应《黄帝内经》"中央生湿"之理,此时天地气交,土德最盛。三候"大雨时行",则《春秋繁露》"阴阳相薄为雷"之象,暑气自此渐消矣。

古人避暑之道,可分三重境界。下者如袁绍"河朔避暑饮",徒以酒醉麻痹感官,此《庄子》所谓"遁天倍情"之举。中者若白居易"心静自然凉",暗合《清静经》"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之旨。上者则如梅尧臣"煮茗忘归",已达《茶经》"精行俭德"之境。三者相较,高下立判。

至若伏茶之制,实寓"治未病"之智。《本草纲目》载金银花"清热解暑",夏枯草"降火明目",甘草"调和诸药",此三者相伍,正合《神农本草经》"君臣佐使"之配伍法则。而乡民设茶亭之举,更暗合《孟子》"守望相助"之仁心,非独为祛暑计也。

今人观大暑,当知三昧:一者明阴阳消息之理,二者修身心调摄之功,三者体万物并育之仁。昔程颢《秋日偶成》云"万物静观皆自得",于大暑炎蒸中尤当如是观。盖节气者,非独天时之序,实为华夏先民参赞化育之智慧结晶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