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52|回覆: 1

[廿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的夏天.大暑

[複製連結]
書法超市 發表於 2018-7-24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爲大小,月初爲小,月中爲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宋代詩人曾幾寫過這麼一首詩: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經書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蘭若靜復靜,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許,那更惜分陰。

『大暑』表示炎熱至極,即夏天最熱的時候。

大暑,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二個節氣。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大暑,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二個節氣

大暑,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二個節氣

恍惚間一年就過半了。

大暑之後就是立秋,這恰好符合大自然物極必反之規律。

唐代詩人元結認爲,如果你用心體察的話,在這大暑之中,甚至已經可以嗅到秋的氣息。

時節方大暑,試來登殊亭。
憑軒未及息,忽若秋氣生。

大暑之後就是立秋

大暑之後就是立秋

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爲瑩

螢火蟲有水生和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節孵化而出,古人認爲螢火蟲是由腐草變成的。

唐代詩人徐夤,專門爲這些閃耀在夜空的生命留下了一首詩:

月墜西樓夜影空,透簾穿幕達房櫳。
流光堪在珠璣列,爲火不生榆柳中。
一一照通黃卷字,輕輕化出綠蕪叢。
欲知應候何時節,六月初迎大暑風。[/align

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爲瑩

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爲瑩

二候土潤溽暑

天氣悶熱,土地潮濕,空氣快能擠出水來了!

二候土潤溽暑

二候土潤溽暑

三候大雨時行

大的雷雨天氣頻繁出現,一些城市將會進入今年的多雨模式。大雨又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要向立秋過度了。

三候大雨時行

三候大雨時行

大暑避暑

正所謂 『俯人間,大暑少清風,多炎熱』,這麼熱的天,避暑當然是首要話題。

三國時候的袁紹在鎮守河朔時,喜歡在三伏天約人喝酒,而且把自己灌醉,然後就不覺得熱了,可以安心睡覺:

晝夜酣飲,極醉,至於無知。
雲以避一時之暑,
align=center]故河朔有避暑飲。

正所謂 『俯人間,大暑少清風,多炎熱』

正所謂 『俯人間,大暑少清風,多炎熱』

沒想到在800多年後,宋代詩人梅堯臣,在避暑時仍然不忘調侃一下這位顢頇的諸侯袁紹:

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
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

你看,我在這深山古剎之中,與高僧煮茶論道,清談避暑,比你那喝得酩酊大醉、忘乎所以,境界是不是高出了許多?

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

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

避暑,依靠清風徐來,更需要平心靜氣。如香山居士白居易所言: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熱散由心靜,涼生爲室空。

可惜,無論心境如何放平,終究也敵不過『清風不肯來,烈日不肯暮『的暑氣。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大暑養生

飲伏茶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

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這個習俗。村里人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

大暑養生 飲伏茶

大暑養生 飲伏茶

食苦瓜

多吃苦味食物,食用清熱解暑的食物,如綠豆湯、冬瓜等,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藥、大棗等。

多吃苦味食物,食用清熱解暑的食物

多吃苦味食物,食用清熱解暑的食物

吃鳳梨

台灣有句名言:大暑吃鳳梨。

說的是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爲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吃鳳梨

吃鳳梨

同時,人們經常會出現莫名的心煩意亂、無精打采、食欲不振等問題,也被稱爲『情緒中暑』。

所以要注意開窗通風防暑氣,保護好心神,讓心靜下來,確保精神飽滿。

大者,乃炎熱之極也。

大者,乃炎熱之極也。

關於這個夏天,古人也許會說:『大者,乃炎熱之極也。』

但凡事物極必反,就像暑熱從小到大。

看過東邊太陽西邊雨的奇觀,聽過池塘里的蛙聲連成一片,直至嗅到稻花香里的豐年。

才會驚覺,人們在漫長夏日裡早已收穫滿滿,暑熱也將漸行漸遠了。

其實,也用不了多長時間,雲一淡一輕,風一清一涼,我們終將盼來,豐收的秋天。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4-5 03:08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暑考:炎熇中的時令哲思】

大暑者,四時之極陽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爲大小,月初爲小,月中爲大。"此節氣實爲陰陽二氣消長之關鍵節點,其精微處正在"物極必反"四字。唐人元結【登殊亭】詩"憑軒未及息,忽若秋氣生",非虛言也。蓋陽氣至大暑而鼎盛,然盛極則衰,陰氣已潛萌其中,此乃【周易】"復卦"所謂"七日來復"之天道循環。

考大暑三候,實含自然生化之妙。一候"腐草爲螢",此說雖不合今之生物學,然【禮記·月令】鄭玄注"螢火蟲乃陰氣所化",正與【淮南子】"積陰生陽,積陽生陰"之說相契。二候"土潤溽暑",恰應【黃帝內經】"中央生濕"之理,此時天地氣交,土德最盛。三候"大雨時行",則【春秋繁露】"陰陽相薄爲雷"之象,暑氣自此漸消矣。

古人避暑之道,可分三重境界。下者如袁紹"河朔避暑飲",徒以酒醉麻痹感官,此【莊子】所謂"遁天倍情"之舉。中者若白居易"心靜自然涼",暗合【清靜經】"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之旨。上者則如梅堯臣"煮茗忘歸",已達【茶經】"精行儉德"之境。三者相較,高下立判。

至若伏茶之制,實寓"治未病"之智。【本草綱目】載金銀花"清熱解暑",夏枯草"降火明目",甘草"調和諸藥",此三者相伍,正合【神農本草經】"君臣佐使"之配伍法則。而鄉民設茶亭之舉,更暗合【孟子】"守望相助"之仁心,非獨爲祛暑計也。

今人觀大暑,當知三昧:一者明陰陽消息之理,二者修身心調攝之功,三者體萬物並育之仁。昔程顥【秋日偶成】云"萬物靜觀皆自得",於大暑炎蒸中尤當如是觀。蓋節氣者,非獨天時之序,實爲華夏先民參贊化育之智慧結晶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