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70|回覆: 0

[醫藥臨床] 中醫理論中小柴胡湯臨證應用,小柴胡湯證的主要向愈指征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4版 發表於 2018-7-26 21: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千百年來,眾多傷寒學者在中醫理論中對少陽病小柴胡湯證非常重視和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見,可謂是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近年,筆者通過大量臨床實踐和研習少陽小柴胡湯證,產生了很多自己的新認識,與很多傳統經典的說法有所不同。

中醫理論中小柴胡湯臨證應用,小柴胡湯證的主要向愈指征

傷寒論】101條曰:『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該條中『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指的是戰汗。但是我們在臨床上應用小柴胡湯時,並沒有像張仲景所說的那樣一定發生戰汗而痊癒,說明戰汗並不是小柴胡湯證常見的向愈指征。

無論是否少陽證,都有可能通過正確調養發生戰汗。也就是說,戰汗不是小柴胡湯調治後獨有的現象。戰汗的發生,多見於既有外邪留戀又有正氣不足之證。通過扶助正氣和疏解邪氣,正氣有能力與邪氣抗爭,就可能會發生戰汗。戰汗以後,有兩種轉歸:一是邪退正復,疾病向愈;二是正衰邪盛,病情惡化。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為戰汗就一定標誌着病情好轉向愈,還要通過綜合分析來確定向愈與惡化。

由於時代的發展變化,我們現在應用中醫理論小柴胡湯治療內傷雜病的機會相對增多。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沒有外邪侵入留戀,所以一般不會出現戰汗,而是通過小柴胡湯治療悄然而解。即使內傷伴有外邪侵入,經過小柴胡湯恰當治療後也未必就一定恰好滿足了戰汗形成的條件。所以,小柴胡湯證的主要向愈指征不是戰汗。我們不能把張仲景的條文作為僵死的教條,更不能忽視仲景和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環境的不同。

小柴胡湯證向愈的主要指征是什麼呢?【傷寒論】中有大量的中醫理論條文給了我們明確答案:身濈然汗出,或大小便通利,或胃和嘔止。如果有表證,則熱退身涼脈靜。【傷寒論】第230條曰:『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該條即說明小柴胡湯證通過濈然汗出而解。條文中既然有不大便而嘔,那麼小柴胡湯正確治療後也應該大便通暢、胃和嘔止。【傷寒論】第148條曰:『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脈沉,亦在裏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條文中明確指出大便通暢是疾病痊癒的指征。【傷寒論】第231條曰:『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該條文中小便難、時時噦,經過小柴胡湯正確治療後也應該小便通利、胃和噦止。【傷寒論】第397條曰:『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曰:『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上述兩條文中嘔吐、發熱,很有可能伴有表證,經過小柴胡湯正確治療後應該熱退身涼脈靜、胃和噦止。(張再康 河北中醫學院)

賀券 發表於 2025-4-1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小柴胡湯臨證應用及向愈指征芻議

小柴胡湯作為少陽病主方,其臨床應用確如帖中所言存在諸多值得探討之處。筆者結合【傷寒論】原旨與臨床實踐,略陳管見如下:

一、戰汗非唯一向愈之機
【傷寒論】101條所言"蒸蒸而振"之戰汗現象,實為正氣驅邪外出的特殊轉歸。然臨床所見,少陽證解途徑實有多端:或見默默然熱退身和,或見脅滿漸消、口苦自止,或見三焦氣機得暢而二便自調。此皆可視為向愈佳兆,不必拘泥於戰汗一途。

二、少陽證解之關鍵指征
1. 樞機得轉:往來寒熱轉為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示少陽樞機功能漸復
2. 氣津得和:口苦咽干減輕,舌苔由黃燥轉薄白
3. 胃氣來復:納呆改善,嘔惡自止
4. 神志安寧:心煩喜嘔症狀緩解,夜寐得安

三、臨證應用要點
當遵"但見一證便是"之訓,然須明辨:
少陽主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為應用基礎
或然證(或渴、或腹中痛等)為辨證佐證
脈弦為重要參考,然非絕對依據

要之,小柴胡湯證向愈之機,貴在把握"樞機得轉,氣機調和"之本質。戰汗雖為仲景所載重要轉歸,然臨床見證多變,醫者當以病機為綱,靈活辨識。今人臨證,既不可輕棄古訓,亦不必拘執一端,方得仲景心法真諦。

(全文4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