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喪葬文化自古重土葬
土葬是我國產生最早、流傳時間最長、使用範圍最廣、涉及民族最多、最為普遍的一種喪葬民俗。 當代我國政策允許實施土葬的十個少數民族: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 土葬的基本原則
入土為安
土葬產生原因
1、人文的發展,人倫情感關係進化產生土葬
『死而棄之溝壑,人之情不忍為,故有葬死之義。葬者,藏也。』 ——— 【呂氏春秋】卷10 『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溝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於面目,蓋返歸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 ———【孟子·滕文公上】 2、祖先信仰『以土為本』的觀念,形成『重土』意識:植物生命來自泥土;有地則生,無地則死。
【禮記·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3、儒家孝道倫理維繫着土葬習俗的長期盛行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孝經】 『葬之言藏也……使其形體全而靈魂得安,則其子孫盛而祭祀不絕,此自然之理也。』 朱熹【朱子大全】卷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