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69|回复: 5

[廿四节气] 早立秋晚立秋有什么区别?如何确定?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8-8-9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个读者都懂,但是早立秋晚立秋呢?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如何确定?如果你懂,那么来分析一下,2018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要明白这些,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立秋。

落叶知秋

落叶知秋

落叶知秋

立秋,所谓秋,就是夏暑去,天气凉。立,就是“立起来”。立秋,就是确立天气转凉的节气。立秋在阳历(太阳历,一年分12月,平均每个月30天的现代人普遍使用的历法)里,就是每年8月7或8或9日,地理学上,太阳位置到达黄经135°,太阳直射点北纬16°19′,就是立秋。

那么,立秋为何会有早立秋晚立秋的区别呢?早立秋晚立秋如何确定?

有这个疑问是很正常的,因为从地理学来看,立秋的时间其实是确定的,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到达轨道上的某个点,当地球在这个点上时,刚好太阳位置到达黄经135°,太阳直射点北纬16°19′。而现代立秋这个节气的确定,就是根据这个理论来定的。所以,这么精准的节气确定方法,怎么还会出现早立秋晚立秋的差异?

原来,二十四节气,是为了方便农耕而划分的。立秋亦不例外,那么,立秋的作用有哪些呢?立秋可以确定立秋前后哪些时日,是耕种收割的。而且,立秋当天的气象,对于立秋之后的农耕有预召的作用——当然这是千百年经验积累出来的。

立秋可以确定立秋前后哪些耕种收割的农活呢?比如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于“立秋”时可种植下列蔬果:

1.北部:高丽菜、花椰菜、茄子、芹菜、乌豆、白豆、葱、苹果、梨、葡萄。

2.中部:番茄、茄子、芹菜、芥蓝菜。

3.南部:高丽菜、长年菜、番薯。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于“立秋”时可捕获下列鱼类:

目吼、卓鲲、鲟鱼、龙尖、沙鱼、刀鱼等。

立秋当天的气象,对于立秋之后的农耕有预召的作用表现为一些民谚:

“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等。

细心的读者,从上面的民谚里,其实已经明白了早立秋晚立秋是什么意思了。对的,早立秋晚立秋的区别,其实就是为了辨识当年立秋之后农耕收获的大概情况,以及立秋之后气候的变迁:“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那么,早立秋晚立秋如何确定呢?

原来,古代我们中国人使用的是阴阳历(夏历、夏历),而且纪日以阴历,纪节气才用阳历,或者说,节气就是阴阳历里的阳历因素。立秋是阳历节气,但是在阴历所纪日期,却不是固定的,有时会出现在阴历的六月,有时会出现在阴历的七月。传统早立秋晚立秋的说法是,立秋的阴历日期,与当年的年三十相比,相差的时间长的叫晚立秋,相差的时间短的叫早立秋,所以六月立秋是晚立秋,七月立秋是早立秋。(不要想当然的以为六月就是早立秋,七月就是晚立秋哦)

2018年的立秋时间是阳历8月7号,即阴历六月廿六,属于晚立秋。

还有一种早立秋晚立秋的确定方法,即以立秋当天,立秋的时间段来判断。以中午12点作为分界线,中午12点之前被称为早立秋,12点之后被称为晚立秋。2018年的立秋是8月7日21:30:34,是在晚上立秋,故属于晚秋。但是据说这种判断方法并不准确。

也许一些读者会发现网络上存在各种说法,甚至有观点认为六月立秋是早立秋,七月立秋是晚立秋,其实,就拿2018年的立秋来判断,不就清楚了吗?

游客  发表于 2019-8-18 08:08
那古代也不用阳历啊怎么会有早晚之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9-8-18 11: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 223.104.217.x 发表于 2019-8-18 08:08
那古代也不用阳历啊怎么会有早晚之分

早立秋晚立秋就是相对阴历日期来讲的。阴历六月立秋是晚立秋,阴历七月立秋是早立秋,今年立秋在阴历七月初八,是早立秋。
游客  发表于 2019-8-25 15:02
我老家也有这种说法。不过早秋不代表真的进入秋天了,毕竟要了解一下秋老虎?
延章 发表于 2019-8-26 09: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立秋之后,一直到中秋,这段时间都是酷热的,中秋节一过,再三日内就开始凉下来了
勤恳 发表于 2020-8-7 12: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立秋,所谓秋,就是夏暑去,天气凉。立,就是“立起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