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30|回覆: 1

[詩詞賞析]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_每日一詩

[複製連結]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8-12 2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飛來峰.王安石

中華好詩詞

中華好詩詞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詩詞賞析

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

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後兩句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爲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銘。

不知,王安石和蘇軾的觀點,你更認同哪個?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周佐 發表於 2025-4-3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王蘇二公觀物之境——兼釋"不畏浮雲"哲思】

    王安石【登飛來峰】與蘇軾【題西林壁】二詩,誠如帖中所言,實爲宋代理趣詩雙璧。然二者並非簡單的正反命題,實乃觀物境界的兩種維度,猶太極陰陽之相生相濟。

    荊公此詩作於鄞縣任上,正值壯年銳意革新之時。"千尋塔"之喻,非獨言物理高度,更暗喻其政治視野。考【王文公文集】可知,"不畏浮雲"典出【新序·節士】"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荊公化用此典,實爲變法張目。其所謂"最高層",乃儒家"極高明而道中庸"之境,既含孟子"先立乎其大者"的胸襟,又有荀子"解蔽"之思,體現士大夫"以天下爲己任"的精神高度。

    東坡居士之句則蘊禪宗"破執"智慧。其【與參寥子書】云:"任性逍遙,隨緣放曠",正可作"不識廬山"註腳。這種"即物即真"的觀照方式,源自莊子"齊物"思想,經臨濟宗"隨處作主"的淬鍊,形成"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辯證思維。非謂認知局限,實倡多元視角。

    二者之異,本質是"格物"與"物格"之別。王詩承續程朱"即物窮理"路徑,主張通過提升主體境界把握真理;蘇詩則近陸王"心即理"之說,強調破除我執方見本真。猶如登山,一謂"凌絕頂而眾山小",一雲"山色無非清淨身",實則殊途同歸。

    今人讀此二詩,不必強分軒輊。王詩之進取,可礪志士之氣;蘇詩之超脫,可解俗世之縛。譬若錢鍾書【談藝錄】所言:"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蜜中花,體匿性存,無痕有味。"真正要義,在於領會先賢觀物之道,既要有"盪胸生層雲"的眼界,也需"萬物靜觀皆自得"的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