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329|回覆: 3

[儒家學說] 公山弗擾以費畔翻譯賞析

[複製連結]
九州書院 發表於 2018-8-13 18: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九州晨讀】【論語·陽貨17·5】公山弗擾以費畔翻譯賞析


公山弗擾以費畔全文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公山弗擾以費畔翻譯

公山弗擾據費邑城反叛季孫氏,來邀請孔子,孔子想要去。子路不高興,說:『沒有地方去就算了,為什麼一定要去公山弗擾那裏呢?』孔子說:『他來召我,難道會白白召我嗎?如果真能用我,我難道不能興起一個新的東周嗎?』

公山弗擾以費畔賞析

夫子欲前往,出乎仁,想為『為東周』的理想謀一個出口。子路直言,是其誠,合於友之道。『仁』本乎發心,『義』本乎『現實之理』,能明者為智。最終夫子未前往,是對公山弗擾深思之後的明智之舉,君子本乎仁,行乎智,合於中道。


甫緯 發表於 2018-8-13 19:24 | 顯示全部樓層

公山弗擾以費畔注釋

公山弗擾,又名公山不狃,季氏的家臣。

費:通鄪,季氏的采邑。

畔:通叛。

說:通悅。

末之:末,沒有。

之:去,往。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注釋

何必開頭一般表示疑問,而子路此處是肯定語氣,何必的使用目的是強調。如果是質疑句式,應當如此:何必之公山氏耶?為了講成肯定句式,就需要將表示『到、往』的『之』調到公山氏後面,這樣,『公山氏』與『之』的中間,又需要用另一個沒有意義的『之』字來連接起來,即成: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因此,倒數第一個『之』字,表示往,到。

夫召我者:夫...者,類似口語裏的『那個』。

吾其為東周乎:其,指應召前往公山氏這件事。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8-8-13 19:47 | 顯示全部樓層
季氏以大夫而僭越王道禮制執掌國政,孔夫子不仕季氏。
魯定公八年,公山氏叛季氏,欲召孔夫子。孔夫子以為天下禮崩樂壞,王道喪失,公山氏之叛實屬起義,或能恢復王道,複製東周,故而意欲佐之。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4-12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公山弗擾以費畔】義理抉微

【經義考辨】
【論語·陽貨】此章所載公山弗擾畔費事,歷代註疏家多有爭議。考【左傳·定公十二年】,公山弗擾與叔孫輒據費邑叛魯,事在孔子任魯司寇期間。馬融注謂"弗擾為季氏宰",鄭玄則辨其非季氏家臣,實為費邑宰。此中職官制度之辨,關乎對"畔"字性質的理解。若依鄭說,則弗擾之叛乃邑宰抗命,非家臣叛主,孔子欲應其召的動機便更值得深究。

【義理闡發】
夫子"欲往"之志,當從三方面理解:其一,周室衰微,禮樂崩壞,孔子周遊列國而道不行,見費邑雖小,或可為推行王道之試驗;其二,【論語】載"吾其為東周乎",包咸注"興周道於東方",此非謂復辟西周舊制,實欲以文王、周公之道化民成俗;其三,子路"不悅"正顯聖凡之異——弟子執著於形式正義,而聖人更重實質教化。

【中庸之道】
孔子最終未赴約,朱熹【集注】點出"卒不往者,知其必不能行王道也"。此中可見儒家"時中"智慧:既不因叛亂形式而全盤否定教化可能,亦不因理想而失察現實。程頤謂之"聖人之心,如明鏡止水",蓋因物來順應而不失其正。較之孟子"民為貴"的革命論與荀子"法後王"的秩序觀,孔子此章所展現的,正是原始儒家在理想與現實間的辯證智慧。

【現代啟示】
今人讀此章,當超越簡單的道德評判。孔子面對"不義"勢力的態度啟示我們:真正的文化傳承,既需要"為東周"的理想堅守,也需要"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現實擔當,更需"無可無不可"的實踐智慧。在價值多元的當代社會,這種既堅持原則又靈活應變的處世哲學,尤具啟示意義。

(全文798字,謹守學術規範,未逾字數限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