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必須直面問題——中醫面臨的困境與誤區 一、現代醫學的發展引發中醫存廢之爭 1、中醫科學性之爭的由來 自從現代醫學引入中醫以後,關於中醫的科學性爭議就從未中斷。而質疑中醫科學性的絕大多數是有學問、有地位的智者,其號召力和影響力非同一般。但中醫並沒有象西方傳統醫學那樣被徹底廢棄除,反而得到了大多數國人的認可。這其中除了現代醫學的診療價格高昂、網點缺乏等因素之外,最重要的還是依靠自身的療效做支持。 我們回顧近百年中醫科學性之爭的歷史,強烈要求廢止中醫的學者中既有現代醫學的從業者、也有爲中國社會進步嘔心瀝血的社會賢達,更有政府醫療管理部門的官員等,這些人爲中國醫學發展進步的初衷毋庸置疑。但他們多是西方學習歸來的學者,對中國當時醫療體系現狀不太了解,提升中國現代醫學水準的心情急迫,不惜用廢除中醫來凸顯西醫的正確,但卻忘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現實的醫療需求。他們也從未真正了解一下中醫的科學道理,忘了『能存在自有其中奧秘』的道理,走上了用科學之名反對科學之實之路。 2、歷史上的五次中醫存廢之爭 第一次中醫存廢之爭:1912年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當時的政府以中西醫『致難兼采』爲由,在教育部第一屆臨時教育會議上,通過並於隨後頒布了【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該【法令】前後頒布兩次(1912年11月和1913年1月),都沒有把『中醫藥』列爲教育學科,而是只提倡專門的西醫學校。 第二次中醫存廢之爭:1925年中國教育界決定將中醫納入學校體制中。此事報請教育部批准時,以余雲岫爲代表的西醫界上書教育部,堅決抵制。教育部以此爲藉口,斷然拒絕了中醫進入大學學系的要求。因此中西醫的矛盾衝突進一步加深,從而引發了20世紀最大的一次中醫存廢之爭。 第三次中醫存廢之爭:1934年傅斯年的【所謂『國醫』】和【再論所謂『國醫』】的發表,又在輿論上掀起了一場激烈的中西醫之爭,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後才趨於平和。 第四次中醫存廢之爭:1950年余雲岫在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中,提出了名爲『改造舊醫實施步驟』的草案。草案將『廢止』變成『改造』,提出將中醫改造成西醫。但這次中醫存廢之爭很快由於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直接介入而迅速終結,中醫也由此開啟現代化的進程。 第五次中醫存廢之爭:2006年中南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張功耀在網絡上發表了【告別中醫中藥】,建議應讓中醫學退出中國醫療體系。由於此時中國的現代醫療體系已經全面建立,這次中醫存廢之爭參與者多爲學者。 3、中醫科學性之爭爲什麼長久不衰 對中醫的科學性的質疑從現代醫學傳入就開始了,而且前兩次的主導者居然是民國政府。爲什麼中醫還能生存至今?其中最大的因素是中國社會對中醫有現實的需求,因爲直到1930年代現代醫學體系還無法完全滿足中國社會、特別是廣大農村的基本醫療需求。所以民眾是維護中醫存在的最核心的力量。但最新這次中醫科學性之爭的情況完全不同,中醫最基本的支持力量消失,中醫從業者中多數選擇沉默,可以赤膊上陣的只剩下一部分中國文化的愛好者,他們可以出手的武器不過一陣陣對罵之聲,中醫在這場辯論中明顯處於下風。若不是有政府政策上的保護,其結局可想而知。 中醫陷入長久的科學性之爭最大原因還是中醫自己,現代醫學發展僅僅數百年,醫療技術和能力世人有目共睹。中國科學與現代化進程日新月異。中醫科學化不缺錢、不缺人,更不缺政策。但是那些冠冕堂皇的專家和教授們爲什麼總是無所作爲呢?中醫科學化不意味著中醫西醫化,但中醫完全可以科學化。中醫完全可以推出自己的理論體系、制定自己的標準體系、優化自己的傳承規範等等,但他們什麼也沒做。 中醫從業者請記住:科學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科學的內涵之一就是『質疑和探究』,不要一聽誰說中醫不對就跳起來罵人。針對人家的質疑進行改進就是科學化的過程。 科學並不僅僅是你的醫術高,就算你可以手到病除也不一定你就是科學。中醫科學化的方向不是治病之術、也不是中成藥產業化,而應該在中醫生理學研究、中醫診斷標準、方劑適用性、療效認定和中醫師的培養評價方面。 二、所謂的『中醫不科學』緣由何在 中醫科學性之爭持續近百年,但反對中醫的『科學家』從未具體的指出中醫那裡不科學;而中醫的維護者經常誇耀中醫以前有什麼,確說不出中醫現在的科學性在那裡。這樣的爭論猶如一場罵戰,不會有真正的高低與勝負。只有爭論雙方具體找出中醫體系確實存在的不科學因素,才能推動中醫向科學化前進。 現在我們研究中醫的科學性、研究中醫史,必須首先依照科學的內涵和釋義對中醫體系進行診斷,看看中醫那裡存在問題。只要找准了問題所在,那中醫的科學化就不是問題。 1、中醫體系缺少基礎理論支撐 無論【黃帝內經】還是【傷寒雜病論】這些經典的中醫專著,在科學歸類里都屬於醫學臨床專著,中醫里缺少現代醫學中諸如【生理學】之類的基礎醫學專著。有些中醫專家甚至將陰陽五行當做醫學基礎理論,這是嚴重的誤解。陰陽五行是一個普遍適用的邏輯系統,用以簡化和輔助記憶的工具。 但我們知道生理學理論是醫學臨床的前提,黃帝顓頊時代既然能發明【黃帝內經】這樣臨床醫學理論,肯定就有基礎理論支撐。那爲什麼我們只是看到【黃帝內經】等醫學臨床專著流傳於世,確從未發現有基礎的中醫理論?這主要是中醫的傳承體制有關,中醫傳承主要依靠中醫師口口相傳、師徒傳承爲主。即使是中醫臨床知識和技藝都屬於中醫師的私人秘方和養家餬口的資本,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不公開的。直到漢文帝提倡醫學和病理研究之後,才逐漸有把醫學專著進行整理和公開出版。所以後人只知道最早的【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是漢代的,甚至有人懷疑是漢朝人假借黃帝之名寫了【黃帝內經】這樣的笑話。要知道漢朝的時候還沒有『傍大款』之類的歪風。 因此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實用性強、流傳範圍廣泛的中醫臨床專著【黃帝內經】即使是口口相傳,也可以流傳數千年。而基礎醫學理論則隨著擁有人的故去而不知所蹤。 但我們也不必爲此懊惱。因爲根據科學的原理,醫學理論和醫學臨床是相互貫通的。既然先人們根據醫學基礎理論可以歸納出臨床醫學,我們也同樣也可以臨床醫學推理出基礎理論。這沒有什麼不可逾越的鴻溝,主要看有沒有人去做。 因此中醫急需推出一套基礎生理醫學理論來完善自己。 2、中醫診療體系缺少公開的療效評價指標體系 如果說建國前的中醫多是規模小的診所,相互之間基本沒有什麼溝通和聯繫,沒有那個個體診所或中醫師能夠進行療效評價,更不指望有同行公認的療效指標評價體系了。 但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在中醫科學性廣受非議的現代社會,在國家花費巨資對中醫進行保護和支持的今天,我們仍然看不到中醫療效評價體系建立確實有些匪夷所思。我們現在擁有現代化的中醫藥大學和中醫院不止十幾家,他們有全國水平最高的專家、有現代醫學技術和裝備的支持、有數以萬計的千里求醫的患者、有數以億計的資金保障,爲什麼這樣基礎性科學活動都不開展?其原因一是他們對中醫科學化沒有長遠規劃,二是他們的重點都集中在醫治疑難雜症上。這也說明他們對科學性的概念和內涵仍有誤解。 因此中醫有必要建立一套公開的療效評價指標體系。 3、中醫缺少一套藥材與方劑的藥效評價機制 提起藥效評價很多人與西藥的藥效評價機制等同起來,甚至國家藥監部門對中成藥也參照西藥的管理規範進行管制,這是不對的。因爲中藥及方劑都屬於間接吸收,其藥效的安全性也經過幾千年的驗證,並沒有直接致命的不良反應。其中有些不良反應甚至屬於診治或下藥方向錯誤的正常反應,可以通過方劑調換消除。 也有中醫從業者強調中藥和方劑藥效經歷過歷史考驗,這種看法是不對的。首先藥材的產地水土條件的改變、野生藥材與種植藥材之間的藥性是不一樣的,其藥性也會改變的,藥材的加工方法對藥性都是有影響的。當年李時珍編撰【本草綱目】的目的主要是對當時現有藥材的藥性進行核對和定性,而不是發現新的中藥材。 今天如果中醫向繼續發展,藥材藥性的核對工作就要持續進行。其次方劑的療效需要不停的更新與核對,這樣才能有問題的發現和藥效的不斷提升,這個過程也就是科學化的過程。 再有就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人發病的病因、病理機制也會發生變化,需要有新的方劑出現以應對新的病種。這樣才能在診療效果不斷提升中得到發展,中醫的科學性才能得以體現。 因此中醫要有一套自己的藥性及方劑療效評價機制。 三、關於中西醫結合的認識誤區 1、中西醫結合政策的提出和成效 中西醫結合是新中國長期執行的政策,對中醫的發展和新中國初期國家醫療保障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其重要意義早有定論。 中西醫結合雖然早有提及,但真正作爲國家的政策推出源於1958年10月11日毛主席對【衛生部黨組關於西醫學中醫離職班情況成績和經驗給中央的報告】的批示,全文如下: 尚昆同志:此件很好。衛生部黨組的建議在最後一段,即今後舉辦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由各省、市、自治區黨委領導負責辦理。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個省、市、自治區各辦一個70—80人的西醫離職學習班,以兩年爲期,則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們就有大約2000名這樣的中西結合的高級醫生,其中可能出幾個高明的理論家。此事請與徐運北同志一商,替中央寫一個簡短的指示,將衛生部的報告轉發給地方黨委,請他們加以研究,遵照辦理。指示中要指出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閒視之。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指示和附件發出後,可在人民日報發表。 我們從批示中可以明顯感知,中醫學結合的初衷是培養一批具有中醫和西醫貫通的高級醫生,力求在現代醫學或傳統醫學理論方面取得突破。 中西醫結合政策的推出後,國家又培養了一大批即懂中醫、也懂西醫的基層醫生。雖然在醫術和能力方面難以與時下的醫生相比,但他們緩解了農村當時缺醫少藥的困難局面,對提高全民醫療保障發揮了巨大作用,這無疑是中西醫結合政策的最大成果。 因此中醫學結合主要是政策方面,其成效也是成功的。 2、中西醫結合是一項政策無關醫術 我們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醫結合的提出是一項政策,屬於國家醫療衛生規劃層面的大事。力求國家在醫學理論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提高國家科技創新能力。 中醫結合也是一種方法,就是讓部分中醫師懂西醫的治療方法,或者讓部分西醫懂中醫的治療方法。這樣就可以用兩種方法爲患者治病,這樣可以更好的爲患者服務,也能達到治癒疑難雜症的效果。 但中西醫結合無關醫術,中醫技藝和技能水平的提高還需延續中醫自身的軌跡。諸如把中醫的病症類別與西醫的病症類別進行對比、或者混淆,強調中醫能治癒什麼糖尿病、癌症等疑難雜症等都無益於中醫的發展;把中醫的五臟六腑之氣與西醫的解剖學對應起來,也會降低中醫理論的科學性;將中醫辯證過程的邏輯學說簡單的比對西醫生理學說,更讓懂科學的年輕人茫然失措。因此在中醫理論研究沒有取得新的突破之前,中醫師最好謹守中醫之道,不要過多的進行『尚未定論』的中西醫結合。 3、中成藥不能照搬西藥管理模式 中成藥原屬於中醫自製備用之藥,所有中成藥都應該遵守中醫處方服用,服用一定計量之後都要進行複診,以便進行方劑的調整和計量的調整。 中藥和中成藥的成分和療效經歷的歷史的考驗,無需、也無法按照西藥的管理模式進行說明,即使按其要求做了也做不到『真實可靠』。因爲中醫從診斷、病症、藥性、藥效都是虛擬語系,只要初期的症狀和最終的療效是真實語系。只要中醫嚴格執行了中醫的規則,中醫藥的安全性就不存在問題。 因此對中成藥照搬西藥管理模式,不科學也不必要。其實中成藥無需著急走出國門,中國這麼大的市場你丟失的還少嗎?更何況離開了中醫的指導,那些外國人能懂得『腎虧陽虛』之類東東嗎?讓人家稀里糊塗的吃中成藥,也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 四、中醫現有培養體制不適宜中醫技藝的培養 這種說法中醫藥大學的專家們會跳起來,但跳起來也的說,那怕他們罵街。現在的中醫藥大學有數十家,每年培養的中醫人才也都十幾萬。爲什麼還說中醫的人才培養機制不科學呢?甚至有專家擔憂中醫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呢?這是因爲中醫臨床的核心是技藝、而不是理論,目前的中醫培訓體制不適合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中醫院崗位也不承擔技能培訓的職責。無論是從社會反映來看,還是有名望的老中醫不斷呼籲來看,醫學院培養的學生水平不足。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與中醫的行業特性有關。其中: 1、中醫師診療活動具有完全獨立性,因此中醫師一旦出診必須是一個成手,這一點5年(或更長學制)的大學生活無法實現。 2、中醫師需要寧靜致遠,那麼龐大的專業知識體系全部記憶腦中,要排出雜念終生與中醫爲職業。但現實環境難以令人釋懷。 3、中醫師是一個實操性的職業,古代列爲百工之一。從事中醫之人甚至從少年做起,點點滴滴耳濡目染中許多中醫知識成爲生命的一部分,讓那麼心潮澎湃的大學生去死記硬背,還要應付無止無休的各類考試,這是中醫培養體制的倒退。 4、在中醫理論沒有新的突破和現代化輔助診療系統沒有應用之前,中醫師的培養應該恢復一些傳統做法。畢竟那些方法延續了幾千年了。 五、中醫目前的發展戰略偏離方向 中醫發展的輝煌時期爲炎帝一脈所掌控,方山之戰後打破了這個體制。由於中醫的基礎理論遺失並且缺少核心人物,中醫的醫術發展舉步維艱。即使漢文帝親自過問的情形之下,兩漢御醫們也無所作爲,最後還是一個炎帝故鄉的一個文藝青年張仲景完成了漢文帝遺夢,獨自寫成【傷寒雜病論】,實現了中醫理論的再次突破。可惜這部【傷寒雜病論】被遺忘在角落裡,並沒有給張仲景生前帶來任何榮耀。如果不是王叔和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傷寒雜病論】和張仲景都會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 今天的中醫保衛戰更是如此,雖然政府竭力全力維護中醫的存在與發展,在人力、財力和規劃方面給予極大的幫助,甚至先後出台國家層面的中醫藥發展戰略,但中醫目前的生存危機有增無減。究其原因就是中醫目前的發展戰略偏離了方向,即便是近期出台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仍爲解決根本問題。主要體現爲: 1、中醫界對自身存在的問題沒有共識,中醫業界、甚至業界高層仍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聽不進反對意見。如果一個行業對自身問題都不能面對,那麼他如何能對未來做出正確的規劃。 2、由於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醫藥管理部門常常把現代醫學的模式用於管理中醫藥。但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的原理截然不同,用現代醫學框架去評價中醫藥如同『關公戰秦瓊』。在此背景下制定的中醫發展戰略肯定事倍功半,對中醫長遠發展無益。 3、在中醫技術與療效沒有突破之前,過分強調中醫藥產業的規模和經濟目標。沒有針對中醫特點進行重點突破,而是與現代醫學進行全面競爭,這種企圖通過擴大規模實現中醫振興的做法,有勞民傷財之嫌疑。中醫藥的發展目標應輕經濟指標、追求醫療效果。 4、過分強調中醫養生和中成藥的作用,中醫診療的本質是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即使是成藥也需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並及時進行調整。西醫可以有非處方藥、但中醫沒有萬能藥,所以中醫必須以醫爲主導,把提高中醫師的技藝水平放在首位。 5、關於培養知名中醫的規劃方案更是搞笑,所謂的知名中醫需要患者認可、靠時間累積而成,靠權力部門有計劃的考核認定『知名中醫』,有拔苗助長之嫌疑。 6、中藥製劑的出現有悖中醫原理,貿然將中藥製劑投入臨床將會嚴重傷害中醫信溢。 六、中醫目前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中醫目前面臨確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以前還有中醫存廢的爭論已經由技術之爭、科學之爭,現在已經演變成爲市場之爭。更爲嚴重的是當前的市場之爭已經沒有爭論了,無論是患者,還是中醫從業者都不願意參與其中,這才是最大的危機所在。 中醫面臨如此困境不僅僅是中醫的問題,更主要的中國的現代醫學體系發展迅速,也包括國家醫療保障制度的普及。中醫與西醫相比無論是技術、還是診療便利性方面都不占優,隨著患者承受能力的增強和中醫醫療成本的增加,最主要的經濟性方面也失去了優勢。因此中醫的市場逐漸喪失,患者的減少必然影響中醫師的經驗並導致能力的下降,如此惡性循環下去,中醫的生存危機就會變成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