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0|回復: 2

[医药临床] 医案一则乌梅肉外敷治鸡眼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8-21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什么是鸡眼?有什么症状?鸡眼怎么治?

鸡眼又称肉刺,是一种局限性圆锥状角质增生物,尖端深入皮内,基底露于表面,呈圆形,似鸡眼故得其名。本病常生长于足趾及足底前端,行走或按压时有疼痛。中医认为鸡眼是由于足部长期受压,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所致。治疗以软坚、拔毒、蚀腐为主。临床验证,采用乌梅肉泥外敷治疗鸡眼,有较好疗效。

取5克乌梅,剥除内核后加少许食醋捣烂,再加少许食盐混合均匀,配制成乌梅肉泥。用时先用热水将鸡眼部位浸泡烫洗10分钟,擦干后用锐器轻轻地将鸡眼外层的硬皮刮去,将乌梅泥肉贴于其上,以无菌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一般1~2周即可治愈。

乌梅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树的未成熟果实(青梅)的加工熏制品。其性味酸涩,能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等。〖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胬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肉含有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齐墩果酸等多种有机酸,对皮肤角质层有剥脱作用,且通过盐浸增其软坚散结的功效,再加入食醋,以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增加外用时的透皮吸收。三者合用,共奏软化浸润、腐蚀角质之功效,故用于治疗鸡眼疗效显著。(郭旭光 山东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济世 發表於 2025-3-28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乌梅外治鸡眼医案阐微》

鸡眼一症,乃足部气血壅滞、局部肌肤失养所致。《医宗金鉴》谓之"肉刺",言其形如锥钉,根陷皮里,状类鸡目。其治当宗"酸可软化,咸能散结"之理,乌梅外敷之法深契经旨。

考乌梅之用,肇端《本经》,其"去死肌、蚀恶肉"之功,正合鸡眼之病机。梅实经熏制后,酸性物质浓缩,佐以盐醋二味,实具三重妙用:一者食盐咸寒软坚,助乌梅透达腠理;二者米醋酸收敛疮,兼为有机酸溶剂;三者乌梅本身所含枸橼酸、苹果酸等成分,可渐进蚀除过度角化组织。此法较之刀针强取,更合"渐消缓散"之治则。

操作之要,首重"开腠理"——热水浸浴、刮除角质,乃承《外科正宗》"去腐方能生新"之训。敷药后以纱帛固护,既防药力外泄,又避外邪侵袭。现代研究证实,乌梅有机酸在pH3-4时溶解角质活性最强,与古法醋盐配伍之智暗合。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外治之法贵在因势利导,非独内服可调气血;其二,寻常果品善加炮制,便是愈疾良药;其三,传统"酸腐-软化-剥脱"治疗思路,与当代化学剥脱术理出同源。学者当于此等简效验方中,深味古人"以常达变"之智慧。

(全文498字)
董所 發表於 2025-4-7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乌梅外治鸡眼之医理与临证刍议》

鸡眼一症,古称"肉刺",《诸病源候论》言其"生于足指间,状如鸡眼,故谓之鸡眼"。今观郭旭光医师所述乌梅外敷之法,实得古人"酸收软坚"之妙旨,其理法方药颇具深意。

考乌梅之用,首载《神农本草经》,其"去死肌""除青黑痣"之功,正合鸡眼之病机。李时珍《本草纲目》更明言其"蚀恶肉"之效。今人用乌梅配醋盐外敷,实暗合《肘后备急方》"以酸腐蚀赘疣"之法。其理有三:一则乌梅所含枸橼酸、苹果酸等有机酸,可软化角质;二则食盐渗透压作用助药力深达;三则醋之酸性增强药物解离度,三者相须为用,共成"酸腐消坚"之功。

临证操作尤见匠心:先以热水浸软角质,暗合《医宗金鉴》"欲去其腐,先软其坚"之训;继以轻刮硬皮,乃宗《外科正宗》"去腐务尽"而不伤好肉之旨;终以酸敛之品外敷,正应《内经》"酸者收而涩之"的治疗大法。此法较之西医疗法,既免手术之痛,又避腐蚀剂伤正之弊,实得中医"祛邪不伤正"之真谛。

然需申明者有三:其一,须辨明鸡眼与跖疣之异,前者压痛明显而表面光滑;其二,敷药期间当减少患处摩擦,方符"标本同治"之则;其三,阴虚体质者慎用,防酸敛太过伤阴。诚如文末所嘱,凡外治疗法,皆当在医师指导下施行。

此案启示吾辈:中医外治之法,贵在"以药之偏性纠病之偏态"。乌梅一物,内服可安蛔止痢,外用能蚀腐消坚,此即《黄帝内经》"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妙用也。若能深究药性,灵活化裁,则寻常草木皆可为治病良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