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77|回覆: 2

[儒家學說] 論語解釋: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8-24 10: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什麼意思?

【論語·衛靈公篇第28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何意?

15·28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指弘揚,擴大。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能把道發揚光大,而不應當以道來弘大人。』

怎樣理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呢?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說:『道由人興,亦由人行。』人類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也就是人類在漫長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地積累經驗,增長知識,開闊智慧,提升道德,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確立社會運行的規範,並以此來引導社會,管理社會,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的歷史。這個歷史過程,就是人能弘道的過程。君子『仁以爲己任』(【論語·泰伯】),弘揚仁道,是君子的歷史使命,也是君子的人生追求。而君子學道、行道、弘道的目的,只是爲了提升自己,身體力行,在一言一行中體現出仁道,弘揚仁道;絕不是用來裝點門面,譁眾取寵。孔子說:『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論語·憲問】),講得就是這個道理。這裡的『爲己』之學,就是人去弘道,以弘道爲立身之本,這是孔子學說的精神所在;這裡的『爲人』之學,恰恰是想要以道弘人,把道作爲工具,來張揚自己,這是有悖於孔子所提倡的學說精神的。

附:

【原文】

15·28子曰:『人能弘①道,非道弘人。』

【注釋】

:弘揚,擴大。

【譯文】

孔子說:『人能把道發揚光大,而不應當以道來弘大人。』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8-8-24 12: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關鍵應該在能字,此字今解,不似春秋文言
湯勺 發表於 2025-4-12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人能弘道"的主體性自覺與道德實踐】

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語,實爲儒家心性之學樞要。此章雖簡,卻蘊含三層精義:其一明主體與真理之關係,其二辨道德實踐之本末,其三揭學問宗旨之歸趣。

就本體論而言,"弘"字當訓爲"充擴",非僅表面之弘揚。【說文】:"弘,弓聲也。"段玉裁注引伸爲"大之"。朱子【集注】謂:"人外無道,道外無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爲,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此解最得聖意。道雖爲宇宙法則(【易】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然必待人之自覺體認與實踐方能彰顯。猶如陽明所言"心外無理",道之實現在於人之踐行。

就工夫論觀之,此語直指"爲己之學"真諦。錢穆先生"道由人興,亦由人行"之解,實本於二程"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的體用觀。孔子言"仁以爲己任",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皆強調主體能動性。弘道非外在事功,而是"克己復禮"的內在超越過程。程頤【伊川易傳】云:"理在天下,只是一個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須是質諸天地,考諸三王不易之理。"這個"推"與"考"的過程,正是人弘道的具體實踐。

就現實意義論,此章實爲針砭時弊。孔子區分"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闡發爲:"爲己者,存諸中者也;爲人者,見諸外者也。"以道弘人者,往往如【中庸】所斥"索隱行怪",將道工具化爲博取聲名之資。而真儒如顏回"陋巷簞瓢"而不改其樂,恰因其弘道而不求道弘,故能"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今人解此章,當知弘道非空言高論,而在"下學上達"的日常工夫。張栻【論語解】點破:"道待人而後行,如五穀必種而後生。"故士君子當效法孔子"默而識之,學而不厭"的精神,通過"博文約禮"的切實修養,使天道性命貫通於日用倫常,方是真弘道。若反求道以自顯,則如緣木求魚,終失聖學本真。
盧岐 發表於 2025-4-22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人能弘道與主體性自覺——釋"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此語雖僅八字,實爲儒家實踐哲學之樞要。所謂"弘道",非謂道體本身有增減,乃指道之顯發與踐行。朱子【集注】云:"弘,廓而大之也",正道出人作爲實踐主體對道的能動作用。

一、道器之辨:主體與理則的關係
"道"在儒家體系中具有雙重性:既是形上本體("天道"),又是具體規範("人道")。【周易】"形而上者謂之道"與【中庸】"率性之謂道"的辯證統一,在此章獲得實踐性詮釋。道若不得人則隱,必待人之踐行而後顯。王陽明【傳習錄】言"道無方體,不可執著",正說明道之實現必賴主體能動性。

二、爲己之學的實踐指向
錢穆先生所言"道由人興,亦由人行",深得孔門心法。檢視【論語】文本結構,此章列於【衛靈公】篇末,與前文"當仁不讓於師"、"君子求諸己"諸章形成呼應,構成完整的實踐哲學體系。所謂"非道弘人",正是對工具化理解道的警惕。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強調"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然終須落實於"主敬存誠"的工夫。

三、歷史語境中的現代啟示
在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下,孔子此言實含深刻的文化擔當意識。比較【孟子·盡心】"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可見,儒家始終強調人在道統傳承中的主體地位。今日理解此語,當超越簡單的"人本主義"解讀,而把握其中"天人合德"的深層意蘊。張栻【南軒易說】謂"道待人而存,人循道而立",恰是對此章精義的延伸。

要之,此章揭示儒家根本立場:道雖爲終極依據,然其彰顯必賴人之自覺踐行。這種既肯定客觀理則又高揚主體精神的雙重自覺,正是中華文化歷久彌新的精神密碼。學者當於此體會"下學而上達"的真諦,方不負聖賢垂訓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