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18|回覆: 0

[訓詁學] 花·人與花心各自香 ·說文解字

[複製連結]


滿城燦爛盛開的春花

滿城燦爛盛開的春花

中國人天性愛花,視花為美,與花媲美

中國人天性愛花,視花為美,與花媲美

滿城燦爛盛開的春花,或許是短暫的春天給我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中國人天性愛花,視花為美,與花媲美。讀讀古詩文,就知道古人們對花有多着迷瘋狂,春日花開時,有『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也有『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不過,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同樣是記述可人的花朵,古人有時候用『花』字,有時候用『華』字。這兩個字有什麼關係呢?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翻開【說文解字】會發現,本來沒有花,只有華(華)。華和花是一對古今字。華字歷史更悠久,是古字;花字雖然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仍屬『後起之秀』,是今字。【說文解字】解釋華的本義是『榮也』。榮又如何理解呢?【爾雅】裏說得很詳細:『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就是說,木本植物開花叫作華,草本植物開花叫作榮。所以【詩經】裏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枝頭的桃花是『華』;而『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草的盛衰就對應『榮』和『枯』了。真正使用的時候,區分並沒有這麼細緻,榮華二字可以並舉換用,比如我們常說的成語榮華富貴。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到了魏晉南北朝,出現了花字,華和花才開始有了分工。花字用來表示花朵和具體的比喻義,華字用來表示抽象的引申義,指光彩、光輝等。時至今日,我們只有在成語春華秋實、華而不實中才會使用到華的本義,其他表示花朵的情況,一概用花字表示。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自古文人多愛花,正像對待知己與紅顏,欣賞與己習性相投者,是各有各的鐘愛,留下了很多趣聞妙談。屈原及孔子都愛蘭,屈原在【離騷】中自稱是種植蘭花的大戶:『余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一篇【離騷】七次提到蘭,六次提到蕙;孔子見人家把蘭花和其他的花種在一起,便嘆息說『夫蘭當為王者香,今與眾花伍』,於是拿出琴來,作了那首著名的【倚蘭操】。陸游則鍾情於梅,他對梅花的佔有欲,一點也不亞於那位以『梅妻鶴子』著名的林逋先生,他說『插瓶直欲連全樹』,一般人折梅插瓶,最多不過數枝而已,他卻恨不得把整棵樹上的梅花都裝到瓶子裏。他還曾經『走馬錦城西,只為梅花醉如泥』,策馬奔騰從青羊宮一路到西廓的浣花溪,只為那二十裏路香氣不斷的梅花。而愛花最傷神費力的是當屬蘇東坡了。在他異鄉為官的定惠院東有一株海棠,一日海棠綻放,花朵嬌艷粉嫩。他怕東風吹落鮮花錯過花期,便夜張紅燭,花樹下支桌飲酒,與花為伴,並作詩曰:『東風梟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古人云『觀群花令人修容』,花本來各有其容,賞花者自然有不同的收穫,就好像『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牡丹令人豪』, 花本如人,不但各有其容,還各有其德。

【說文解字】會發現,本來沒有花,只有華(華)

【說文解字】會發現,本來沒有花,只有華(華)

愛花惜花者,方知如何賞花。古人不僅愛在賞花時聽曲詠歌賦詩,更愛『美醑賞花』,將品酒與賞花結合起來。南宋人朱弁的【曲洧舊聞】,記范蜀公在許昌的往事,說他作『長嘯堂』,堂前有荼蘼架,春時荼蘼花開,繽紛耀眼。他就在荼蘼架下宴客,花朵落於誰的酒杯中,誰就滿飲一杯。滿座賓客的酒杯中,竟沒有不沾上花的。酒香與花香,醉人心脾。此外,賞花還有茗賞、琴賞等多種方式。可見,在古人眼裏,『香花』需用『雅致』配,這才恰切。

華和花是一對古今字

華和花是一對古今字

花的盛放,也需愛花之人品味。古人說『比花花解語,比玉玉生香』,一個愛花之人,其實是更美的。【紅樓夢】中,黛玉就是真正的愛花之人。她的前世是一棵絳珠草,對花草格外有一份敏銳的感知和獨特的理解。因此,雖然大觀園詩社裏眾人歌詠的海棠詩、菊花詩、柳絮詞等詩作都各有高妙,但只有黛玉的詩,寫出的是海棠的香魂,問倒的是菊花的心事,嘆破的是柳絮韶華白頭、飄搖一生的悲涼;因此,眾人都賞花,唯有黛玉葬花,她看過了花綻放在人前的笑臉,更要聽花在人背後的哭訴。也正如此,黛玉才是真正的惜花人--她並非將花木看作是賞玩的對象,她是在用惺惺相惜之心,看待一場生命的悲喜。

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

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

愛花之美,愛花之德,源於愛花、惜花的情懷,而造就這種情懷的又是什麼呢?大約是詩情吧。一個人沒有發現美的心,又怎知花的美呢?(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