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78|回覆: 1

吳王為何深恨漢景帝?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8-28 09: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生有一個女兒和兩個兒子。女兒名嫖(piāo),被封為長公主。兩個兒子一個是漢景帝劉啟,還有一個是最小的弟弟梁王劉武。對於這個小兒子,竇太后非常疼愛。

一次,梁王劉武從封地到長安,進宮給母親竇太后請安問候。一家人團圓,大家都很高興。恰好,竇嬰也趕上了,就一起湊個熱鬧,反正從竇太后這裏論,竇嬰也不是外人。

漢景帝和弟弟劉武的感情很好,酒席間,哥倆也是談笑風生。竇太后見兄弟二人如此親熱,也非常高興,誇獎皇帝:『你對你弟弟可真好。』

漢景帝酒有點喝多了,同時為了湊趣,討母親高興,就隨口表示:『這不算什麼,將來我還可以把皇位傳給弟弟。』

竇太后也好,劉武也好,都知道漢景帝這是在開玩笑,不能當真。但是要知道,即使是玩笑也不能這麼開啊。而且,當時漢景帝還沒有立太子。如果此時漢景帝真的有個三長兩短的話,劉武完全可以藉助這句話,覬覦皇帝之位,而且還有太后、竇嬰等人背書。怎麼?漢景帝真的說過這話啊。

沒等大家有什麼反應,竇嬰就站起來,表示反對:『陛下,這個天下是高皇帝(指劉邦)打下來的,將皇位傳給兒子是天經地義的,您怎麼能隨便開玩笑,說要傳給弟弟呢?您說錯話了,在這酒席之上,應該罰酒一杯。』

罰酒的話,作為臣子,竇嬰當然不能這麼說,但是如果是以姑表兄弟的身份,明着罰酒,暗中替皇帝遮掩錯誤,也屬於情理之中。

漢景帝也反應過來,笑着把罰酒喝了下去。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竇太后不高興了,狠狠的瞪了竇嬰一眼,一甩袖子,回自己宮殿去了。

劉武也很不高興,憤憤然離開了。

一場酒宴,就這麼不歡而散。

竇嬰也感覺很委屈,心說,我一心替你們皇家考慮,擔心鬧出亂子,怎麼到最後,反倒都怨恨起我來了。於是,竇嬰以身體有病為藉口,辭職回家了。

竇嬰離開,別人無所謂,晁錯可開心了,反對自己政見的核心人物不在了。

於是晁錯加緊勸諫漢景帝,實行削藩。終於,漢景帝被說服,決定開始削藩。

藩王的實力當然也是有強有弱,其中,最大的威脅,應該是吳王劉濞。因為這個劉濞不但資格老,是當年劉邦封的第一代諸侯王,實力強,而且,還和漢景帝有殺子之仇。

劉濞,是劉邦二哥劉喜的兒子,在劉邦平定英布的叛亂時,立下大功,於公元前195年,被劉邦冊封為吳王,統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實力強悍。

吳王劉濞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私自采銅造錢,又煮海水製鹽,再主動收留各地的亡命之徒(換種說法就是各地逃亡的英雄好漢們),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日漸強大。

因為劉濞收入來源廣泛,看不上封地內的那點賦稅收入,因而在吳國境內,不徵收賦稅,同時在吳國內所徵用的民夫、徭役等,一律給工資,所以劉濞吳國境在內,威望很高,深得民心。

漢文帝時,一次,吳王世子劉賢入朝拜見漢。文帝漢文帝讓自己的太子劉啟後來的(就是漢景帝)招待劉賢。從劉邦那裏論的話,這兩個人是血緣關係並不遠的堂兄弟。

可惜的是,兩個最頂級的官二代到了一起,不但沒好好敘敘兄弟之情,還動手打起來了。

劉啟身為太子,當然是說一不二;劉賢在吳國也是稱王稱霸的人物,囂張慣了,根本沒什麼忍讓的概念。開始時,兩個人還算和諧,但是在玩搏戲的時候,因為輸贏的問題,起了爭執。吳王世子劉賢態度非常不好,惹得太子劉啟怒火上涌,掄起棋盤,狠狠砸到劉賢的頭上。不幸的是,一下子就將吳王世子劉賢砸死了。

漢文帝非常生氣,狠狠斥責了劉啟一頓。但是怎麼着,也捨不得將太子殺了,給劉賢抵命啊。

漢文帝命人將劉賢的屍體裝殮好,派人送回吳國。

劉濞見好好的兒子就這麼死於非命,當然是怒火萬丈。劉濞恨漢文帝處事不公,對親手打死自己兒子的劉啟,更是恨之入骨。

劉濞當即將棺材又讓人帶回長安,傳話給漢文帝說:『既然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吧,給我送回來幹什麼?』

漢文帝也知道自己理虧,擇地安葬了劉賢。

後來,為了安撫吳王,漢文帝又賜給劉濞几案、手杖等物,以示榮寵。

但是劉濞根本不接受漢文帝的示好,一直心懷怨恨,從此再不遵守諸侯對天子的禮節,不再來朝見皇帝。

這一系列的原因,都造成了吳王劉濞,必將成為漢景帝削藩路上,一塊巨大的攔路石。

唯東所望 發表於 2025-4-3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吳王劉濞與漢景帝之怨結】

吳楚七國之亂,實肇端於漢室骨肉之隙。吳王劉濞之深恨景帝,非獨削藩之故,實積怨已久。其怨結之深,當自三代恩怨論之。

一、殺子之仇:血親之恨
【史記·吳王濞列傳】載:"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此乃景帝為太子時舊事。吳太子骸骨歸葬廣陵,劉濞怒曰:"天下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遂遣返棺槨。此殺子之恨,已植怨毒二十餘載。古人云"殺子之仇,不共戴天",劉濞積憤在心,終成燎原之勢。

二、削藩之痛:權力之爭
晁錯【削藩策】云:"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景帝用其策,先削楚王東海郡、趙王常山郡,繼而欲削吳會稽、豫章二郡。劉濞經營吳地四十餘年,"即山鑄錢,煮海為鹽",富甲東南。削藩令下,猶如斷其血脈。太史公謂其"逆節萌起",實乃權力博弈使然。當是時,吳王已年逾花甲,而景帝方當盛年,此消彼長之勢,迫其鋌而走險。

三、宗室之怨:嫡庶之辨
劉濞為高祖兄子,於宗法屬"小宗"。景帝雖為文帝嫡子,然其"傳位梁王"之戲言,已暴露漢室繼承制度之弊。竇太后欲行"兄終弟及",實違高祖"非劉氏不王"之制。吳王作為宗室長老,目睹嫡庶之爭,更生輕慢之心。其反書云:"諸王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正折射宗室離心之態。

四、經濟之困:利益之奪
吳國"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漢廷卻立鹽鐵官營、鑄錢專權之策。文帝時賈誼已諫"禁銅布",至景帝削藩,實為中央與諸侯經濟權之爭。吳王失去鑄幣、煮鹽之利,猶如猛虎去其爪牙,此經濟命脈之奪,較之土地削奪更為致命。

綜而論之,吳王之恨非一朝之憤。殺子為私怨,削藩為公憤,宗室疏離為禮怨,經濟剝奪為利怨。四怨交織,終成七國之亂。班固【漢書】稱其"逆亂之萌,自其子興",實未窺全豹。景帝之過,在於未解舊怨而結新仇,不諳"遠交近攻"之道。太史公評吳王"輕悍好勇",然其反叛實有不得不反之勢。後世帝王當以此為鑑:積怨不釋,必生肘腋之患;削藩過急,反致社稷之危。治國之道,剛柔相濟,恩威並施,方為上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