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74|回覆: 1

[醫藥臨床] 中醫臨床丁光迪升降湯治膽囊炎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8-29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全國知名中醫學家、中醫各家學說專家、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丁光迪生前留予一劑有名的升降湯方。該方組成:柴胡5g,炒枳殼7g,炙甘草4g,廣鬱金10g,牡丹皮10g,黑山梔10g,枇杷葉(去毛包)10g。具有升降氣機功能,主治脅痛及肝膽道病證。水煎服,1日1劑,每周5劑。筆者認識該方以來,根據組方原理,常用於急慢性膽囊炎病患,取得滿意療效,舉例介紹如下:

患者扈某某,女,47歲,2003年2月23日初診。患慢性膽囊炎10多年,每遇氣候驟變、情緒變化、飲食不節等發作,多次做肝膽B超均診斷為慢性膽囊炎。1天前,因飲食不節,導致慢性膽囊炎發作,伴有輕微嘔吐,吐出食物及黃膽水,前來就診。

診見:體溫37.8℃,脈搏7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25/85mmHg,消瘦病容,時有嘆息,精神不振,右上腹隱痛,偶有噁心伴輕微嘔吐,口乾口苦,納差,小便黃,腹軟,右上腹輕微拒按,無反跳痛,墨菲氏征陽性。到縣級醫院作肝膽B超顯示,膽囊壁增粗,余未見異常。胸部正位片顯示,心肺未見異常。

診斷:(肝氣鬱結,脾氣不舒型)脅痛(西醫診為慢性膽囊炎)。

方藥:柴胡10g,炒枳殼12g,炙甘草5g,廣鬱金10g,牡丹皮10g,黑山梔10g,枇杷葉(去毛包)10g,白芍藥30g,黨參10g。水煎服,1日1劑,飯後溫服。禁食動物內臟、雞蛋及其相關食品。治療3天後,右上腹疼痛明顯減輕,嘔吐止。治療1周後,疼痛消失,飲食尚可,精神好轉。去黨參、白芍藥,再服3劑後停藥。囑其調暢情志,禁食動物內臟、雞蛋及其相關食品。隨訪3年,未見復發。

丁光迪生前曾對學習中醫有這樣的寄語:『學中醫,早臨診,多臨診,是提高教學質量最好方法;邊臨診,邊讀書,老師臨證指導,對讀書用書有特別效果,易懂易用,印象較深,較之課堂聽課,更易於接受。』丁光迪在中醫教育與臨證方面有較深的造詣。對於升降湯,丁老解釋道,肝脈佈於兩脅,左右兩旁,又為陰陽升降的道路。而肺胃之氣上逆,肝膽郁滯失疏,都能病及此位,出現或痞或痛之證。方中柴胡、枳殼、甘草,升降氣機;鬱金辛香輕揚善通結氣;丹皮、黑山梔疏肝利膽;枇杷葉理肺下氣。合而用之,能治氣滯脅痛主證。

筆者在臨證中發現,丁光迪升降湯一些藥味劑量稍輕,適當加量,收效更快。丁光迪在方後例舉了11條加減,其中『病為膽囊炎症脅痛,大便溏泄,去丹皮、枇杷葉,加川芎7g,焦神曲、黃芩各10g,膽胃同治,清化濕熱;如果舌紅苔白膩濕郁生熱,用黃連4g,黃芩10g,炮姜4g,辛苦宣洩。』升降湯運用範圍比較廣泛,只要辨證得當,均可加減運用於肝膽、脾胃等疾病,尤其是急慢性膽囊炎患者,較為適宜。(梅松政 四川省古藺縣觀文鎮梅松政中醫診所)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奚美 發表於 2025-4-4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丁光迪升降湯治療膽囊炎的臨證體悟

丁光迪先生所創升降湯,乃融匯【內經】氣機升降理論與葉天士"輕可去實"學術思想之典範。該方以柴胡、枳殼為君,取法仲景四逆散之意而別具匠心。柴胡用量5g,正合"輕清疏達"之旨,與枳殼7g相配,形成"一升一降"的巧妙配伍,暗合【素問·六微旨大論】"升降相因"之奧義。

方中鬱金、丹皮、山梔三味尤具深意。鬱金10g為血中氣藥,既能解郁又能活血,契合朱丹溪"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之論。丹皮清肝經伏火,山梔瀉三焦鬱熱,二藥相須為用,共奏疏肝利膽之效。枇杷葉10g的運用堪稱畫龍點睛,其性輕清,能降肺胃逆氣,使金氣下行以制肝木,深得"隔髒治法"之妙。

臨床運用時需把握三個關鍵點:其一,辨證當着眼於"郁、熱、滯"三候,舌質偏紅、苔薄黃或黃膩者尤為適宜;其二,劑量調整須遵"輕清靈動"原則,柴胡過量反致升發太過;其三,加減法中,大便溏泄去丹皮、枇杷葉加川芎之法,實為顧及中焦陽氣,體現"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治未病思想。

典型病例中加白芍30g頗具慧眼,既合張仲景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之旨,又暗含"酸瀉肝"之法。黨參10g的加入則示人扶正之要,與柴胡相配,仿補中益氣湯"甘溫除熱"之意。隨訪三年未發,證實該方確有調和肝膽、燮理陰陽之長效。

丁老臨證心法啟示後學:治肝膽病當重氣機流轉,如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其組方之妙,在於不執一味疏肝,而是通過肺胃氣機的調節來影響肝膽功能,此即【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謂"治病求其屬"的生動體現。學者當於此等處細加揣摩,方能得中醫辨證論治之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