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08|回覆: 0

[講古] 周亞夫臨危受命,袁盎背後下刀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8-31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為了掃清攔在路上的障礙,劉濞先是將進攻的目標,盯住了梁國。

這裡就看出血脈的遠近了。

梁王劉武,是漢景帝一母同胞的親弟弟,當然不可能和劉濞等人一起造反,所以也早就做好了準備,嚴防死守,盡最大努力,在自保的同時,給叛軍以殺傷。

因為叛軍早有準備,所以在起兵之初,各路叛軍連戰告捷,漢軍和支持漢軍的諸侯王的軍隊,只能紛紛據城死守,並不斷向漢景帝告急。

因為齊王劉將閭和梁王劉武這兩處,直面的是叛軍的主力部隊,形式最為危急,所以告急文書雪片一樣飛向長安城。

漢景帝接到各處的急報,雖然早有一些心理準備,但畢竟沒經歷過這樣大規模的叛亂,還是難免慌張,立刻將晁錯等大臣們找來,商議對策。

晁錯認為,景帝應該御駕親征,坐鎮滎陽,鼓舞士氣,堵住吳、楚這一路叛軍的主力。自己可以留守長安,鎮守關中,然後再派得力將軍去齊國協助防守。

這裡,晁錯的這個建議就純屬於書生之見,基本沒什麼實用價值了。

別的不說,以漢景帝的經歷,從沒見過刀兵,到了前線,除了添亂,基本起不到什幺正向作用。唯一的可能,估計就是將敵人的火力全部吸引到自己這裡,讓叛軍能畢其功於一役吧。

漢景帝當然不同意這個建議。

見晁錯在這方面也給自己出不了什麼好主意,漢景帝也不問晁錯了,開始自己琢磨身邊的可用之人。

這裡的漢景帝,已經開始暗暗怨恨,或者遷怒於晁錯了。怎麼?你提出的削藩建議,現在搞得天下大亂,你又沒有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這不是將自己這個皇帝置於危險之中,架在火上烤嗎?

正在漢景帝焦頭爛額,苦無良計的時候,突然想起自己父親漢文帝臨終前的囑託:『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對呀,不是還有周亞夫呢嗎?

漢景帝立刻召周亞夫前來,拜周亞夫為將軍,提升為太尉,讓他領軍,去對付吳王和楚王那一路叛軍。周亞夫領命,從容而去。

這邊暫時放心了,還有齊國和趙國方面的叛軍怎麼辦?這時漢景帝又想起了自己那位因為得罪了自己的母親和弟弟,辭職在家的表兄弟,竇嬰。

漢景帝強行將竇嬰從家中請出來,拜為大將軍,負責對付齊國、趙國方面的叛軍。竇嬰推辭不過,接受了。

竇嬰又推薦欒布和酈寄擔任將軍,做自己的助手。漢景帝一一同意。

說起來,這兩個人也不是無名之輩。

欒布,出身低微,因為當年梁王彭越對其有知遇之恩,在彭越被劉邦誅殺後,冒死哭祭。劉邦要將其烹死,欒布從容不迫,對劉邦慷慨陳辭,述說彭越的功績。劉邦感其忠義,釋放了他,並委以重任。後來,欒布做到了燕國國相的高位。

那個酈寄就是呂后死後,勸呂祿主動放棄兵權,酈寄賣友中的那位主人公。

竇嬰命令欒布帶領一隊人馬前去救援齊國,酈寄帶領一隊人馬去攻打趙國,自己準備帶領部分人馬前去滎陽坐鎮,作為各路人馬的總接應。

就在竇嬰準備出發還沒出發的時候,有故人求見。這個人叫袁盎(àng)。

這個袁盎也是個大大的名人。其出身也很低微,但是在做官後,以正直敢諫而聞名。

在周勃等人誅殺呂氏一族,漢文帝剛剛即位的時候,周勃因為功勞巨大,頗為驕傲,就是袁盎,直言向漢文帝覲見,認為以周勃的表現,只能算是個功臣,不是忠臣,因而引起漢文帝注意,周勃也大為收斂。但是同時袁盎也徹底得罪了周勃。

可是在後來周勃罷相,身陷囹圄時,又是袁盎挺身而出,申明周勃無罪,最終使得周勃被無罪釋放。

在漢文帝時期,淮南王劉長因為驕縱犯罪,死於流放途中,世人紛紛譴責漢文帝時,又是袁盎及時開導,並幫助漢文帝處理好淮南王的後事。

袁盎在朝中威望很高,但是同樣的,因為直言敢諫,也得罪了很多人,後來不得不被調離京城。一番輾轉後,袁盎被任命為吳國相國。

此時的吳王劉濞,雖然還沒有發動叛亂,但是已經非常桀驁不馴。袁盎到吳國後,在自保的前提下,也曾多次勸諫吳王不要謀反。後來,袁盎告老回鄉。

說起來,袁盎和晁錯都算得上是對漢朝忠心耿耿的臣子,但是這兩個人又是生死的冤家對頭,素來不和,後來一直鬧到即使在公開場合,只要一方在,另一方必然離去,二人從沒在一起說過話。所謂『盎素不好晁錯,晁錯所居坐,盎去;盎坐,錯亦去。兩人未嘗同堂語』。

袁盎通過竇嬰,向漢景帝建議,殺掉晁錯,亂兵自退。

錢洽 發表於 2025-4-22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周亞夫將略與袁盎之謀——七國之亂中的廟算得失】

(按:史筆如刀,剖七國兵燹之局,當以將相分合為樞機)

周亞夫之受命,實乃漢室存亡關鍵。文帝臨終"真可任將兵"六字,非獨識人,實為景帝留一柄廓清寰宇之利劍。【史記·絳侯世家】載其"持重堅臥"之策,看似避戰,實得【孫子兵法】"先為不可勝"之要義。其屯兵昌邑而縱吳楚攻梁,非怯戰也,乃深諳"以梁委吳"的消耗之謀。太史公稱"亞夫之用兵,持威重,執堅刃",恰說明其軍事思想已超越單純戰場勝負,而具戰略層面的廟算高度。

然袁盎之進言,當從漢初政治生態解之。晁錯"削藩策"本出【過秦論】"弱枝強幹"之緒,然其"疾惡太甚"(【漢書】語)的激進手段,終致七國借"誅晁錯,清君側"之名起兵。袁盎獻策誅晁錯,表面看是私怨報復,實則暗合景帝"捨車保帥"的政治需要。班固在【晁錯傳】末"悲其忠而受禍"的評語,恰揭示專制皇權下改革者的悲劇宿命。

細考軍事地理,周亞夫"絕吳楚糧道"實為制勝關鍵。吳軍自廣陵西進,楚兵出彭城,本欲效項羽破釜沉舟之勢。然亞夫遣輕騎出淮泗口,斷其漕運,正應【黃石公三略】"飢敵之術"。及吳楚士卒潰散,方顯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智慧。此非袁盎輩縱橫術士所能解,故司馬遷特記亞夫"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詔"之語,以彰其兵家本色。

至若竇嬰為將,乃景帝平衡外戚勢力的權宜之計。觀其屯兵滎陽而不敢進,反賴欒布、酈寄等老將平定趙齊,可知【漢書】稱其"沾沾自喜"非虛。比照周亞夫三月平叛之功,更見文帝託付之明。

(結語)七國之亂一役,周亞夫以兵家正道制勝,袁盎以縱橫權謀存身。然亞夫終因"不遜"見誅,袁盎竟以直諫被殺,二人結局皆暗合【周易】"亢龍有悔"之戒。太史公將周勃父子與袁盎同列一傳,其微意或在警示:廟堂之上,將略與謀略終究難敵帝王心術。此中三昧,足為後世鑒。

(全文計798字,依【資治通鑑】【史記】為本,參以【漢書】異同,謹守考據而發義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丁卯日|黃帝4722年四月初一日申時| 2025/4/28/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