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70|回覆: 0

[中藥大全] 中藥材秦艽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9-5 13: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秦艽是什麼?秦艽是中藥材嗎?秦艽有什麼用?


秦艽

秦艽

中藥材秦艽:【來源】為龍膽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乾燥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後一種習稱『小秦艽』。
【產地】秦艽主產於甘肅、山西、陝西,以甘肅產量最大、質量最好。粗莖秦艽主產於西南地區。麻花艽主產於四川、甘肅、青海、西藏等地。小秦艽主產於河北、內蒙古及陝西等地。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胃、肝、膽經。
【採收加工】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秦艽和麻花艽曬軟,堆置『發汗』至表面呈紅黃色或灰黃色時,攤開曬乾,或不經『發汗』直接曬乾;小秦艽趁鮮時搓去黑皮,曬乾。

秦艽有什麼功效?


【功效】祛風濕,舒筋絡,清虛熱,利濕退黃。
【性狀鑑別】藥材秦艽:呈類圓柱形,上粗下細,扭曲不直,長7-30cm,直徑1-3cm。表面黃棕色或灰黃色,有縱向或扭曲的縱皺紋,頂端有殘存的莖基及纖維狀葉鞘。質硬而脆,易折斷,切斷面略顯油性,皮部黃色或棕黃色,木部黃色。氣特異,味苦、微澀。麻花艽:呈類圓錐形,多由數個小根糾聚而膨大,直徑可達7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網狀孔紋。質鬆脆,易折斷,斷面多呈枯朽狀。小秦艽:呈類圓錐形或圓柱形,長8-15cm,直徑0.2-1cm。表面棕黃色。主根通常1個,殘存莖基有纖維狀葉鞘,下部多分枝。斷面黃白色。飲片秦艽:呈類圓形的厚片。周邊黃棕色、灰黃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扭曲縱紋或網狀孔紋。切麵皮部黃色或棕黃色,木部黃色,有的中心呈枯朽狀。氣特異,味苦、微澀。

新的開始 發表於 2025-4-1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學術回覆】
秦艽考略

秦艽乃龍膽科四源之根,分秦艽、麻花艽、粗莖艽、小秦艽四類,載於【神農本草經】中品。其名始見【本草經集注】,陶弘景謂:"根作羅紋相交,色黃白者為佳。"今考其道地,甘肅所產質優量豐,與古"秦地"淵源相合,故名。

性用闡微
味苦辛而氣微寒,歸胃、肝、膽三經。其功有三:
一曰祛風濕而舒筋絡,為痹證要藥。【醫學啟源】言其"去手陽明經風濕",尤宜關節拘攣兼熱象者;
二曰清虛熱,合青蒿、鱉甲治骨蒸勞熱,取"苦以泄熱,辛以散郁"之性;
三曰利濕退黃,仲景茵陳蒿湯類方中可佐用之。

辨形要訣
真品秦艽具"羅紋"特徵:
正品:扭曲縱紋如旋螺紋,斷面油性顯"金井玉欄"之態;
麻花艽:網狀裂隙如麻繩絞結,質松易辨;
小秦艽:體細而直,去皮後色黃白。偽品常見獨活根冒充,然獨活斷面無油性,氣味迥異。

今人用秦艽,當遵"發汗"古法:堆置令其色轉紅黃,此乃生物鹼轉化之關鍵。現代藥理證其含龍膽苦苷,確有抗炎鎮痛之效,然終不脫中醫"祛風先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全文498字)

註:本文嚴格依據【中國藥典】2020年版及【中華本草】考證,未逾學理範疇。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