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04|回覆: 3

[詩詞賞析] 秋夜曲.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複製連結]
中華古詩詞 發表於 2018-9-5 15: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秋夜曲.銀箏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歸全詩賞析

秋夜曲.銀箏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歸

秋夜曲.銀箏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歸

秋夜曲
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
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歸。

秋夜曲.銀箏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歸全詩注釋

1、桂魄:即月亮。相傳月中有桂樹,又月初生時的微光曰魄,故稱初生之月爲桂魄。

2、輕羅:輕盈的絲織品,宜做夏裝,在此代指夏裝。

3、已薄:已覺單薄。

4、箏:撥弦樂器,十三弦。

5、殷勤弄:頻頻彈撥。

6、空房:謂獨宿無伴。

秋夜曲.銀箏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歸全詩譯文

月亮初升時秋露已經稀微,身著單薄的羅衣並未更換別的衣裳。

漫漫長夜滿懷深情地銀箏撥動,心中害怕獨守空房,不忍進屋睡覺。

秋夜曲.銀箏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歸全詩賞析

【秋夜曲】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是【全唐詩】的第346卷第20首詩。 此詩前兩句是寫景,寫得頗爲悠閒,秋夜微涼,景物淒清;末兩句是寫情,主人公寂寞難寢,殷勤弄箏。此詩語極委婉,情極細膩,把兒女羞澀的情感遮掩得嚴嚴實實:少婦獨守空閨,沉浸於相思,不忍更衣;借彈箏自遣寂寞,又不忍回屋。

詩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動來展示其獨守空房的哀怨,曲盡其妙;代寫思婦心境,抒發內心空虛的痛苦,更顯深刻細膩生動,流露出女主人公獨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現出詩人詩藝的功力。

張啟功 發表於 2018-9-29 00:36 | 顯示全部樓層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太棒了。
遊客  發表於 2018-9-30 16:37
秋夜曲.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全詩翻譯賞析
gyz9999 發表於 2025-4-3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夜曲】賞析:王維筆下的閨怨美學與心理空間建構

王維此作以二十八字構築了一個完整的心理空間,其藝術價值不僅在於閨怨主題的表達,更在於通過意象組合與心理節奏的把握,展現了盛唐文人詩的精微境界。

一、時空結構的匠心經營
首句"桂魄初生秋露微"建立雙重時間維度:月相初生暗示黃昏向夜的過渡,"秋露微"則點明節氣特徵。這種微妙的時空設定,爲全詩奠定了"臨界感"的基調。次句"輕羅已薄未更衣"通過服飾細節,將物理溫度與心理溫度並置——"已薄"是體感判斷,"未更"卻是心理選擇,這種矛盾性暗示了主人公的潛意識抗拒。

二、動作描寫的心理投射
"銀箏夜久殷勤弄"中"殷勤"二字尤見功力。古箏在唐代屬"急彈樂器",其繁促的指法恰與主人公內心的焦灼形成同構。考【教坊記】所載,銀箏多用於【相思怨】【烏夜啼】等曲調,詩人不直言曲名而僅以動作示現,既符合"溫柔敦厚"的詩教要求,又通過樂器文化符碼傳遞深層信息。

三、空間敘事的隱喻系統
"空房"作爲核心意象,其恐懼感來自三重缺失:物理空間的伴侶缺席、心理空間的歸屬感喪失、時間維度的希望懸置。值得注意的是,詩人用"不忍歸"而非"不敢歸",在情感強度上形成克制表達,這種"含蓄的強烈"正是王維詩學的精髓。參考【輞川集】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的孤寂書寫,可見王氏對孤獨美學的獨特把握。

四、盛唐閨怨詩的範式突破
相較於王昌齡"忽見陌頭楊柳色"的瞬間觸發,王維此作展現的是持續的心理狀態。詩中"未更衣-殷勤弄-不忍歸"的行爲鏈條,構成完整的心理敘事,其情感張力不靠情節突變,而依賴日常細節的累積效應。這種寫法上承【古詩十九首】的綿長氣韻,下啟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的纏綿筆致。

此詩在當代閱讀中尤具啟示:其通過物象投射心理的創作手法,與現代文學"客觀對應物"理論遙相呼應;而詩中表現的孤獨體驗,亦能引發現代都市人的情感共鳴。王維以男性視角精準摹寫女性心理,這種超越性別的共情能力,正是偉大詩人的標誌性特徵。
賈衣 發表於 2025-4-22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維〖秋夜曲〗中的閨怨書寫與時空建構】

王維此詩以二十八字構築了一個完整的時空體系,上聯"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通過物候變遷暗示時間維度。"桂魄"意象承【楚辭】傳統,以月魄初生對應孟秋時序,【淮南子·天文訓】"月者陰之宗"的哲學觀在此轉化爲具體的詩境。"輕羅未更"的細節描寫,既體現唐人服飾制度的季節性特徵(見【唐六典】織染署條),又以衣飾的物理溫度折射心理溫度,形成"物-我"的雙重映照。

下聯"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轉入行爲心理描寫。考【舊唐書·音樂志】,十三弦箏乃唐代教坊常用樂器,其音"清厲而靜",正合孤寂之情。"殷勤弄"三字暗用【古詩十九首】"音響一何悲"的典故,將動作延續性轉化爲時間感知的延宕。末句"心怯空房"之"怯"字尤妙,【說文】釋"怯"爲"多畏",此處卻非恐懼而是對孤獨存在的敏銳感知,與曹植【七哀詩】"空房來悲風"形成跨時空對話。

全詩的空間結構呈現由外而內的層遞:天宇(桂魄)-庭院(秋露)-衣飾(輕羅)-器物(銀箏)-閨閣(空房),這種收縮式的空間序列,恰與時間從黃昏到深夜的推移同步,構成古典詩歌特有的"時空同構"藝術。王維以畫家視角經營位置,前二句設色清冷(月白、露透明、羅衣素),後二句摹聲寫心(銀箏清響、心理獨白),形成"有聲畫"的美學效果。

較之王昌齡"奉帚平明金殿開"的宮怨體,此詩將政治隱喻轉化爲純粹的人性書寫;相較於李白"長安一片月"的闊大,王維更專注微觀的情感脈動。這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表現手法,正是盛唐絕句"即目成吟"又"意在言外"的典範,在閨怨題材中開闢出"哀而不傷"的審美境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