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常有這樣一個奇葩觀點:中國人沒有契約精神,西方人因契約精神而誠實守信。 西方人是否因爲契約精神而誠實守信,作爲沒有出過國的中國人,筆者不敢妄下斷論,但對於『中國人沒有契約精神』的奇葩觀點,筆者有話要說。 首先,什麼是契約精神?契約精神在百度百科裡的解釋,定義爲『西方文明社會的主流精神,『契約』一詞源於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義爲交易,其本質是一種契約自由的理念。所謂契約精神是指存在於商品經濟社會,而由此派生的契約關係與內在的原則,是一種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百度百科的詞條詮釋,是開放性的,即便是小學沒畢業,能上網,會打字,基本都有機會修改詞條內容。在以上的解釋中,將中文詞彙『契約』一詞定性爲起源於拉丁文,就十分扯談。『契約』作爲現代漢語,雖然以兩個字組合而成,但在文言文中,『契約』的內涵只用『契』一字便可完全表達。 那麼,華夏文化語境下,什麼是契約精神呢? 【國語·魯語上】: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禹能以德修鮌之功,契爲司徒而民輯....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凡禘、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 【詩經·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易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以上的經典章句中,契的涵義不但包括了『約定習俗』,也包括了『明文體制』的涵義。由此可見,說 中國人沒有契約精神 是十分可笑的,早在兩三千年前,就已經成爲社會主流。 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中國人的契約精神也到處可見,如各種商業合同、產權證件房產證在傳統就叫地契等。 因此,說 中國人沒有契約精神 的言論是完全沒有依據的。但契約精神並不是華夏文化的全部,甚至都不入諸子百家學說之門,這或許是造成 中國人沒有契約精神 錯覺的重要原因。 爲何中國人重誠信而非契約先反顧一下契約精神是什麼意思,西學中的契約精神,其內涵曾經出現過質的變化,是從漢語語境中的『交易』涵義,逐漸過渡過漢語語境中的『契約』涵義的,可以說,拉丁文中的契約一詞,歷經了漢文化的重要影響。契約論在現代(西化)法制理論中,被定性爲法制的本質;但在傳統法家學術里,契約論連理論基礎都算不上,只是一種普通的人類行爲方式,根本無法代表人性人文的基本特徵如仁義禮智信就是五個人文基本特徵。 有人誇大其實,謂契約是人類區別於一般動物的根本,並武斷地宣稱文明國家就是契約國家。如此武斷的定論,不但彰顯西化的現代知識分子對於人性、人文、人道無知,同時也體現出西化的現代知識體系,在人文領域的研究空白。這種論斷表面抬高了西學的層次,實質則是暴露了西學知識體系的粗糙、低級。 契約與法制不能形成表里關係,契約與誠信也不具備因果關係。 一些言論認爲,西方人重契約精神,講誠信,中國人喜歡耍『小聰明』。 這是基於西學視野,完全忽視人道法天的華夏文明視角,所得到的狹隘認知。契約論之所以無法進入諸子百家學說的門檻,主要就是因爲華夏學術普遍基於天道之學,如陰陽五行,德道學說等,任何一家學術應用,都需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契約精神是不講天時,不究地利,只論人和,所以契約精神闡發的法治社會有個特點,就是合法不必合理。西方學術重契約不重天道倫理,也與其脫胎於宗教社會政教合一的歷史有關,一條教條橫行天下,需要的就是契約精神,且只需要契約精神。 中國人的思想層次遠遠高於契約精神而中國人有契約精神,但更重天道人倫,誠信就只是儒家人倫五德之一:信。說中國人不講誠信,純粹是胡說八道、混淆視聽。而耍小聰明,爲了私利,踐踏一切人性,鑽一切法律漏洞,是資本主義的本性,因此,西方人耍小聰明的技巧比中國人爐火純青得多了,歐美國家的資本,只要不違反法律,耍的聰明甚至是國際範圍的,如軍事打擊、金融攻擊等。美國在床鋪執政以來,屢屢違反國際條約,許多國際條約甚至是自己昔日推動確立的,此時西方國家,西方人的契約精神何在? 筆者近日在網絡上讀到一篇文章,其中偷換概念的地方很多。
契約精神是什麼意思?中國人沒有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是什麼意思?中國人沒有契約精神 比如道德,本來是指華夏儒家人倫五德,及道家的(天人)道(天人)德,但卻被偷換成西學環境下的『道德』,而西方的道德,具體定義是什麼,有哪些內涵,至今還沒人能解釋得清楚。西方社會歷史上曾長期處理宗教統治,相對而言,教條比道德更有約束力。 最後,契約精神與誠信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這個區別對於思辨 什麼是契約精神 有重要幫助,則:契約精神卻是建立在明文的基礎之上,層次極低即:口說無憑,而誠信是『言行必果』,是高度的思想教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