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68|回复: 4

[训诂学] 读·读需知味.说文解字

[复制链接]
中央纪委国家监 发表于 2018-10-15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韩愈《师说》中有句话,叫“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中有句话,叫“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这个读,读作dòu,古人用来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句读,这个读,读作dòu,古人用来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韩愈《师说》中有句话,叫“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这个读,读作dòu,古人用来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古代诵读文章,短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其实就是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书面上则用点(“、”) 、圈(“。”)来标志。

读,当然大部分时候是读作dú

读,当然大部分时候是读作dú

读,当然大部分时候是读作dú,简化前写作读,从言卖声。有学者认为卖音yù,与买卖的卖字形相同,但应当不是同一个字。《说文解字》言“读,诵书也”,但我们也知道哪怕经常说诵读诵读,也知道诵和读两个字都有诵读的意义,但是具体来说还是有区别的,诵是大声朗诵或者背诵,而读是看着文章念或者不出声地阅读。

简化前写作读,从言卖声。

简化前写作读,从言卖声。

其实读的本义,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阅读理解相似,就是分析理解书上文字的意义。《孟子·万章下》中,孟子对万章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就是孟子知人论世的主张,诵读他们的诗,理解他们的书,更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句话里的读书,不简简单单是阅读书籍,更是要去理解。

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千百年来承载着前人智慧的无非是实物与书籍。书籍贮存着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后人必须通过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季羡林曾说,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林语堂曾说读书可以让人“开茅塞,除陋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可以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王蒙说读书最大的快乐在于,从书中发现生活,发现自己过去所不理解的生活。金克木说想由读书去读各种世界……这些都是在说读书的收获。

有学者认为卖音yù,与买卖的卖字形相同,但应当不是同一个字

有学者认为卖音yù,与买卖的卖字形相同,但应当不是同一个字

所以读书读书,是要用心去研究去思考去领悟的。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攻读圣贤留给后人的那些诗书,更是要读懂书中或深或浅的道理,体会内涵的思想,感受书中人书外人的喜怒哀乐,领悟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的确是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内涵,但如果真的是傻乎乎念上一百遍,书中的意味也不一定能知道。一目十行很容易,一本书一个下午就翻完了,但是要从或简单或复杂的句式中,读出道理读出感悟,却并不容易。所以有人说读书和喝茶一样,有的人为了解渴,有的人是品味,茶中三味要细细品,书中滋味也是要用心尝。这层意思早在造字之初就内涵在“读”之中。

《说文解字》言“读,诵书也”

《说文解字》言“读,诵书也”

读书毕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一定的辛劳,沉下心来,俯下身去,需要有所选择有所追求,每个人就能读出各不相同的味道。宋代杨万里曾说:“读书必知味外之味。”简单来说就是读书必须知味,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这个味,是读书的关键,或者宽泛点说,是读的关键。但是味这个东西,不可捉摸,读不读得出味,和读合不合适的书、用没用正确的读法也有关,勉强读书,只能算是看过书了,谈不上真正意义的“读”过,毕竟读是要去理解的。

读是看着文章念或者不出声地阅读

读是看着文章念或者不出声地阅读

如此看来,读,到底是因人而异的。有的时候是主观原因,各人有各人的收获,有的时候则是客观原因。如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是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年龄的大小,经历的多少,当然也影响着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的收获。

现在的我们或许无法体会古人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趣味,但在嘈杂之中抽取一本书,摸一摸翻一翻看一看读一读,也是一种智慧的生活。(申屠)

游客  发表于 2018-10-16 08:53
其实读的本义,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阅读理解相似,就是分析理解书上文字的意义。
游客  发表于 2018-10-16 09:57

韩愈《师说》中有句话,叫“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说得真不错
史向 发表于 2025-4-18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读"之三昧:从文字训诂到读书心法》

"读"字之妙,正在其音义流转间暗藏读书真谛。许慎《说文解字》以"诵书"释"读",然细考之,"读"实具三重境界:其一为句读(dòu)之技,其二为诵读(dú)之功,其三为心读之妙。此三境层层递进,恰合古人"由技入道"的治学路径。

考"读"字源流,其右从"卖"(yù)声,左从"言",暗含"以言传道"之意。《周礼·春官》郑玄注云:"读谓抽绎其义",较之《说文》更得精髓。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读,抽也,谓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此说揭示读书本质非在口耳之间,而在心领神会。孟子"知人论世"之说,实为"读"之最高境界——既要入乎其内,细味文字肌理;又要出乎其外,通晓时代精神。

古人读书之法,首重句读训练。朱子《童蒙须知》云:"凡读书,须整顿几案,正身体,详缓看字,分明读之。"此乃筑基功夫。然止步于此,则如钱穆所言"仅得古人糟粕"。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强调:"读经必正句读,明训诂,而后可以求义理。"由字词而句段,由章句而义理,此方为读书正途。王念孙父子校勘群经,每于句读处见真章,正是深得"读"中三昧。

今人读书之弊,恰在混淆"阅"与"读"之别。黄侃先生尝言:"一目十行,不如十目一行。"读书如品茗,陆羽《茶经》所谓"啜苦咽甘",正可比拟读书境界。张潮《幽梦影》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此中差别,全在"读"之深浅。曾国藩"读史三法"——点读、钞读、思读,尤重"虚心涵泳"四字,可谓得读书真谛。

读书至境,当如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又似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王国维《人间词话》拈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八字,正是读书心法。今日吾辈读书,既不可如饾饤小儒拘泥字句,亦不可似狂妄之徒空谈义理。当以顾炎武"采铜于山"的精神,将"读"字所含诵记、理解、体悟三层功夫次第展开,方不负圣贤立言之本怀。

读书至此,乃知"读"字从"言"从"卖",非独表声,实寓深意——唯有以虔敬之心"购"得圣贤智慧,以笃实之言传承文化薪火,方可谓真读书人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