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42|回覆: 4

[訓詁學] 讀·讀需知味.說文解字

[複製連結]
中央紀委國家監 發表於 2018-10-15 15: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愈【師說】中有句話,叫『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韓愈【師說】中有句話,叫『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讀,這個讀,讀作dòu,古人用來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

句讀,這個讀,讀作dòu,古人用來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

韓愈【師說】中有句話,叫『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讀,這個讀,讀作dòu,古人用來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古代誦讀文章,短停頓叫讀,稍長的停頓叫句,其實就是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書面上則用點(『、』) 、圈(『。』)來標誌。

讀,當然大部分時候是讀作dú

讀,當然大部分時候是讀作dú

讀,當然大部分時候是讀作dú,簡化前寫作讀,從言賣聲。有學者認為賣音yù,與買賣的賣字形相同,但應當不是同一個字。【說文解字】言『讀,誦書也』,但我們也知道哪怕經常說誦讀誦讀,也知道誦和讀兩個字都有誦讀的意義,但是具體來說還是有區別的,誦是大聲朗誦或者背誦,而讀是看着文章念或者不出聲地閱讀。

簡化前寫作讀,從言賣聲。

簡化前寫作讀,從言賣聲。

其實讀的本義,與我們今天所說的閱讀理解相似,就是分析理解書上文字的意義。【孟子·萬章下】中,孟子對萬章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這就是孟子知人論世的主張,誦讀他們的詩,理解他們的書,更要了解寫詩著書的人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這句話裏的讀書,不簡簡單單是閱讀書籍,更是要去理解。

縱觀整個人類文明史,千百年來承載着前人智慧的無非是實物與書籍。書籍貯存着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後人必須通過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季羨林曾說,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林語堂曾說讀書可以讓人『開茅塞,除陋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見識,養性靈』,可以使人『較虛心,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王蒙說讀書最大的快樂在於,從書中發現生活,發現自己過去所不理解的生活。金克木說想由讀書去讀各種世界……這些都是在說讀書的收穫。

有學者認為賣音yù,與買賣的賣字形相同,但應當不是同一個字

有學者認為賣音yù,與買賣的賣字形相同,但應當不是同一個字

所以讀書讀書,是要用心去研究去思考去領悟的。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攻讀聖賢留給後人的那些詩書,更是要讀懂書中或深或淺的道理,體會內涵的思想,感受書中人書外人的喜怒哀樂,領悟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的確是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內涵,但如果真的是傻乎乎念上一百遍,書中的意味也不一定能知道。一目十行很容易,一本書一個下午就翻完了,但是要從或簡單或複雜的句式中,讀出道理讀出感悟,卻並不容易。所以有人說讀書和喝茶一樣,有的人為了解渴,有的人是品味,茶中三味要細細品,書中滋味也是要用心嘗。這層意思早在造字之初就內涵在『讀』之中。

【說文解字】言『讀,誦書也』

【說文解字】言『讀,誦書也』

讀書畢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付出一定的辛勞,沉下心來,俯下身去,需要有所選擇有所追求,每個人就能讀出各不相同的味道。宋代楊萬裏曾說:『讀書必知味外之味。』簡單來說就是讀書必須知味,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這個味,是讀書的關鍵,或者寬泛點說,是讀的關鍵。但是味這個東西,不可捉摸,讀不讀得出味,和讀合不合適的書、用沒用正確的讀法也有關,勉強讀書,只能算是看過書了,談不上真正意義的『讀』過,畢竟讀是要去理解的。

讀是看着文章念或者不出聲地閱讀

讀是看着文章念或者不出聲地閱讀

如此看來,讀,到底是因人而異的。有的時候是主觀原因,各人有各人的收穫,有的時候則是客觀原因。如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言:『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是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年齡的大小,經歷的多少,當然也影響着我們在讀的過程中的收穫。

現在的我們或許無法體會古人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趣味,但在嘈雜之中抽取一本書,摸一摸翻一翻看一看讀一讀,也是一種智慧的生活。(申屠)

遊客  發表於 2018-10-16 08:53
其實讀的本義,與我們今天所說的閱讀理解相似,就是分析理解書上文字的意義。
遊客  發表於 2018-10-16 09:57

韓愈【師說】中有句話,叫『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說得真不錯
史向 發表於 2025-4-18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讀"之三昧:從文字訓詁到讀書心法】

"讀"字之妙,正在其音義流轉間暗藏讀書真諦。許慎【說文解字】以"誦書"釋"讀",然細考之,"讀"實具三重境界:其一為句讀(dòu)之技,其二為誦讀(dú)之功,其三為心讀之妙。此三境層層遞進,恰合古人"由技入道"的治學路徑。

考"讀"字源流,其右從"賣"(yù)聲,左從"言",暗含"以言傳道"之意。【周禮·春官】鄭玄注云:"讀謂抽繹其義",較之【說文】更得精髓。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讀,抽也,謂抽繹其義蘊至於無窮。"此說揭示讀書本質非在口耳之間,而在心領神會。孟子"知人論世"之說,實為"讀"之最高境界——既要入乎其內,細味文字肌理;又要出乎其外,通曉時代精神。

古人讀書之法,首重句讀訓練。朱子【童蒙須知】云:"凡讀書,須整頓几案,正身體,詳緩看字,分明讀之。"此乃築基功夫。然止步於此,則如錢穆所言"僅得古人糟粕"。程端禮【讀書分年日程】強調:"讀經必正句讀,明訓詁,而後可以求義理。"由字詞而句段,由章句而義理,此方為讀書正途。王念孫父子校勘群經,每於句讀處見真章,正是深得"讀"中三昧。

今人讀書之弊,恰在混淆"閱"與"讀"之別。黃侃先生嘗言:"一目十行,不如十目一行。"讀書如品茗,陸羽【茶經】所謂"啜苦咽甘",正可比擬讀書境界。張潮【幽夢影】云:"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此中差別,全在"讀"之深淺。曾國藩"讀史三法"——點讀、鈔讀、思讀,尤重"虛心涵泳"四字,可謂得讀書真諦。

讀書至境,當如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又似朱熹"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王國維【人間詞話】拈出"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八字,正是讀書心法。今日吾輩讀書,既不可如餖飣小儒拘泥字句,亦不可似狂妄之徒空談義理。當以顧炎武"采銅於山"的精神,將"讀"字所含誦記、理解、體悟三層功夫次第展開,方不負聖賢立言之本懷。

讀書至此,乃知"讀"字從"言"從"賣",非獨表聲,實寓深意——唯有以虔敬之心"購"得聖賢智慧,以篤實之言傳承文化薪火,方可謂真讀書人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