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21|回复: 0

[讲古] 大汉朝与匈奴的交锋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10-19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旷久不休,边境不稳,战乱频起。两国在各个层面的交锋也是硝烟滚滚,比如张骞出塞,又比如苏武牧羊。

不止方士像原野上的野草,匈奴人也像。虽然被汉朝大军打得死伤无数,远逃漠北,但是,随着春风的吹拂,慢慢的又恢复了一些元气。

这时的匈奴人对汉朝的态度有些矛盾。一方面,想发动战争,要劫掠,要报复;另一方面,又有些害怕,想要求和,希望和亲。

汉武帝这些年也一直没消停,又是整顿南越,取消东越王,又是打服滇王,建立益州郡,然后又打败楼兰、车师、大宛,并且和乌孙和亲。

对于匈奴,汉朝君臣也很烦恼。打吧,距离太远,劳师远征,劳民伤财不说,恶劣的环境,漫长的后勤补给线就让汉朝君臣头疼不已;讲和吧,一方面不太甘心,一方面匈奴又说话不算;不予理睬吧,担心养虎成患不说,这些匈奴人只要有点实力,就又会时不时的来骚扰汉朝边境。

所以,汉朝君臣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是,匈奴人讲和,汉朝就以和平对待,匈奴人翻脸,汉朝也不客气的态度。

一次,匈奴人派使者前来,希望继续和亲,汉武帝于是也派使者杨信出使匈奴。

匈奴人尊敬的是勇士,惧怕的是强者,但是如果你客客气气对待他,他反而不重视你,所谓“畏威而不怀德”是也。现在见汉朝和自己客客气气的互派使者,又有点找茬了。

这时,匈奴的伊稚斜单于已经死去,现在的单于是他的儿子乌维。

在接见汉朝使者的时候,乌维单于规定,汉朝使者必须放下符节,并将脸涂黑,才能进到单于的大帐觐见。

使者杨信一听,强烈抗议,誓死不答应。

使者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如果杨信真的按照单于的要求去做的话,那可就丢尽了汉朝的脸面了,即使丢掉性命也不能答应啊。而且如果杨信真的为了活命,按照乌维单于的要求去做的话,在匈奴地界倒是保住性命了,但是如果这事被汉武帝知道了,一定会第一时间杀掉他。太没气节了啊。

看到汉朝使者誓死不答应,乌维单于也不敢真的翻脸杀掉汉朝使者,毕竟底气不足。

经过协商,双方各退一步,汉朝使者不用放下符节,也不用涂黑脸,但是不能进入单于的大帐,乌维单于在大帐外面接见使者。

杨信倒不在意进不进那个大帐,反正只要能完成使命就行。

出使匈奴的使者这个活,可是真不容易,没点胆量和勇气,还真完成不了。

乌维单于继续找茬,责怪汉朝没主动送公主来和亲,也没带来足够的礼物。杨信针锋相对的表示,要公主来和亲简单,只要乌维单于将自己的太子送到汉朝去,汉朝马上将公主嫁过来。

乌维单于当时就急了,什么?将太子送到汉朝去,那不是送质于人吗?不行,绝对不行。

杨信表示无所谓,不送就不送,我们还不稀罕,当然,那样的话,我们也不可能再将公主嫁过来了。

乌维单于没讨到好处,倒也颇为佩服杨信,客客气气的将杨信送回国。

接下来,汉朝和匈奴继续互派使者,不过匈奴时不时的会翻脸,扣下汉朝使者。这时候,汉朝当然也会扣下匈奴的使者。

公元前100年,就在匈奴又将汉武帝惹得大怒,准备不计成本,派大军再次攻打匈奴的时候,匈奴内部发生变动,且鞮(jū dī)侯单于即位。且鞮侯担心汉朝趁势来攻,就将扣押的汉朝使者大部分放回,并派出自己的使者来汉朝做友好访问,以非常谦卑的态度,表达匈奴的友好之意。

汉武帝见匈奴如此谦卑,也就打消了派兵征讨的打算,毕竟劳师远征,损耗太大,能不打还是不打了。而且,此时的汉武帝已经56岁,年轻时的锐气,也消磨的差不多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求仙访道,寻求长生不老上面了。

为了表达汉朝的善意,汉武帝也释放了扣押的匈奴使者,并派中郎将苏武为使者,拿着符节,带着大量礼物,陪同匈奴的使者,前往匈奴回访。

苏武带着助手张胜和常惠及百余名士兵,陪同刚刚前来以及被释放的匈奴大批使者,一起出发了。

队伍到达匈奴后,苏武向且鞮侯单于表达了汉朝的善意,归还了扣押的使者,并献上礼物。

没想到这个且鞮侯单于同样是个记吃不记打的主,理所当然的认为,汉朝派使者过来,就是表示服软的意思,也就是表示怕了自己,于是对待苏武越来越傲慢无礼起来。

苏武倒是不太计较匈奴人的态度,属于意料之中的事情,只要不太过分就行。苏武只等着完成出使任务,拿到匈奴人的回信,回去也就是了。

可就在这时,苏武的副手张胜,却给苏武惹下了大祸。

覃希松 发表于 2025-4-22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汉匈对峙中的外交博弈与战略困局》

汉匈百年交锋,实为两种文明形态的终极较量。观休竹客君所述杨信使匈一事,恰可窥见汉武时期对匈战略之微妙处境。此事非特使节气节之争,实乃两大政权在军事僵局下寻求战略平衡的外交缩影。

一、匈奴之"草原韧性"与汉廷战略焦虑
匈奴如原野劲草般的生存韧性,正合《孙子兵法》"散地则无战"之诫。其游牧特性决定"败而不亡"的生存模式,与农耕文明"一战胜负"的战争逻辑形成鲜明对比。汉武虽创"断匈奴右臂"之策,经略河西、通西域以成合围之势,然漠北王庭始终如影随形。太史公言"匈奴轻疾悍亟之兵也,至如猋风,去如收电",正是此等机动性使汉军陷入"追之不及,防之难周"的战略困境。

二、和亲政策的两难悖论
所谓"畏威而不怀德",实为游牧政权对定居文明的常态认知。班固《汉书·匈奴传》载"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虽带偏见,却道出文化认知差异。汉廷和亲之策,在文帝时尚可暂保边境安宁,至武帝时已成"以肉饲狼"之局。乌维单于强令汉使"黥面弃节",恰是匈奴将和亲视为臣服仪式的政治试探,这与汉室"羁縻怀远"的本意形成尖锐冲突。

三、使节气节背后的帝国尊严
杨信拒辱之举,非独个人气节,实为汉帝国尊严的底线守卫。《春秋》大义有云"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专之可也",使者在外即代表国家人格。匈奴要求实为变相的"稽首礼",若从之则等同承认汉匈君臣关系逆转。双方最终达成"持节不入帐"的折中方案,恰似《周礼》"宾主各以其礼"的智慧,在僵局中保全了彼此的体面。

四、战略僵局的历史启示
汉匈对峙呈现的,是古代东亚"华夷秩序"建构过程中的阵痛。汉武后期改行"以夷制夷"之策,扶持乌孙、分化匈奴,正是认识到单纯军事打击的局限。然如盐铁论中贤良文学所谏"边郡之士,肝脑涂地",过度扩张终成帝国财政痼疾。直至宣帝时呼韩邪单于款塞,方得"单于慕义,稽首称藩"的理想结局。

今观汉匈交锋,可见古代国际关系中的永恒命题:武力可摧其势而难服其心,怀柔可暂安边而恐长其骄。杨信使匈的戏剧性一幕,正是这种战略困境的生动注脚。历史证明,唯有"威德并施"的弹性战略,辅以文化经济的渗透融合,方是处理文明冲突的长久之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