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18|回覆: 0

[講古] 大漢朝與匈奴的交鋒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10-19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大漢朝與匈奴之間的戰爭曠久不休,邊境不穩,戰亂頻起。兩國在各個層面的交鋒也是硝煙滾滾,比如張騫出塞,又比如蘇武牧羊。

不止方士像原野上的野草,匈奴人也像。雖然被漢朝大軍打得死傷無數,遠逃漠北,但是,隨著春風的吹拂,慢慢的又恢復了一些元氣。

這時的匈奴人對漢朝的態度有些矛盾。一方面,想發動戰爭,要劫掠,要報復;另一方面,又有些害怕,想要求和,希望和親。

漢武帝這些年也一直沒消停,又是整頓南越,取消東越王,又是打服滇王,建立益州郡,然後又打敗樓蘭、車師、大宛,並且和烏孫和親。

對於匈奴,漢朝君臣也很煩惱。打吧,距離太遠,勞師遠征,勞民傷財不說,惡劣的環境,漫長的後勤補給線就讓漢朝君臣頭疼不已;講和吧,一方面不太甘心,一方面匈奴又說話不算;不予理睬吧,擔心養虎成患不說,這些匈奴人只要有點實力,就又會時不時的來騷擾漢朝邊境。

所以,漢朝君臣也沒什麼太好的辦法,只能是,匈奴人講和,漢朝就以和平對待,匈奴人翻臉,漢朝也不客氣的態度。

一次,匈奴人派使者前來,希望繼續和親,漢武帝於是也派使者楊信出使匈奴。

匈奴人尊敬的是勇士,懼怕的是強者,但是如果你客客氣氣對待他,他反而不重視你,所謂『畏威而不懷德』是也。現在見漢朝和自己客客氣氣的互派使者,又有點找茬了。

這時,匈奴的伊稚斜單于已經死去,現在的單于是他的兒子烏維。

在接見漢朝使者的時候,烏維單于規定,漢朝使者必須放下符節,並將臉塗黑,才能進到單于的大帳覲見。

使者楊信一聽,強烈抗議,誓死不答應。

使者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如果楊信真的按照單于的要求去做的話,那可就丟盡了漢朝的臉面了,即使丟掉性命也不能答應啊。而且如果楊信真的爲了活命,按照烏維單于的要求去做的話,在匈奴地界倒是保住性命了,但是如果這事被漢武帝知道了,一定會第一時間殺掉他。太沒氣節了啊。

看到漢朝使者誓死不答應,烏維單于也不敢真的翻臉殺掉漢朝使者,畢竟底氣不足。

經過協商,雙方各退一步,漢朝使者不用放下符節,也不用塗黑臉,但是不能進入單于的大帳,烏維單于在大帳外面接見使者。

楊信倒不在意進不進那個大帳,反正只要能完成使命就行。

出使匈奴的使者這個活,可是真不容易,沒點膽量和勇氣,還真完成不了。

烏維單于繼續找茬,責怪漢朝沒主動送公主來和親,也沒帶來足夠的禮物。楊信針鋒相對的表示,要公主來和親簡單,只要烏維單于將自己的太子送到漢朝去,漢朝馬上將公主嫁過來。

烏維單于當時就急了,什麼?將太子送到漢朝去,那不是送質於人嗎?不行,絕對不行。

楊信表示無所謂,不送就不送,我們還不稀罕,當然,那樣的話,我們也不可能再將公主嫁過來了。

烏維單于沒討到好處,倒也頗爲佩服楊信,客客氣氣的將楊信送回國。

接下來,漢朝和匈奴繼續互派使者,不過匈奴時不時的會翻臉,扣下漢朝使者。這時候,漢朝當然也會扣下匈奴的使者。

公元前100年,就在匈奴又將漢武帝惹得大怒,準備不計成本,派大軍再次攻打匈奴的時候,匈奴內部發生變動,且鞮(jū dī)侯單于即位。且鞮侯擔心漢朝趁勢來攻,就將扣押的漢朝使者大部分放回,並派出自己的使者來漢朝做友好訪問,以非常謙卑的態度,表達匈奴的友好之意。

漢武帝見匈奴如此謙卑,也就打消了派兵征討的打算,畢竟勞師遠征,損耗太大,能不打還是不打了。而且,此時的漢武帝已經56歲,年輕時的銳氣,也消磨的差不多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求仙訪道,尋求長生不老上面了。

爲了表達漢朝的善意,漢武帝也釋放了扣押的匈奴使者,並派中郎將蘇武爲使者,拿著符節,帶著大量禮物,陪同匈奴的使者,前往匈奴回訪。

蘇武帶著助手張勝和常惠及百餘名士兵,陪同剛剛前來以及被釋放的匈奴大批使者,一起出發了。

隊伍到達匈奴後,蘇武向且鞮侯單于表達了漢朝的善意,歸還了扣押的使者,並獻上禮物。

沒想到這個且鞮侯單于同樣是個記吃不記打的主,理所當然的認爲,漢朝派使者過來,就是表示服軟的意思,也就是表示怕了自己,於是對待蘇武越來越傲慢無禮起來。

蘇武倒是不太計較匈奴人的態度,屬於意料之中的事情,只要不太過分就行。蘇武只等著完成出使任務,拿到匈奴人的回信,回去也就是了。

可就在這時,蘇武的副手張勝,卻給蘇武惹下了大禍。

覃希松 發表於 2025-4-22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漢匈對峙中的外交博弈與戰略困局】

漢匈百年交鋒,實爲兩種文明形態的終極較量。觀休竹客君所述楊信使匈一事,恰可窺見漢武時期對匈戰略之微妙處境。此事非特使節氣節之爭,實乃兩大政權在軍事僵局下尋求戰略平衡的外交縮影。

一、匈奴之"草原韌性"與漢廷戰略焦慮
匈奴如原野勁草般的生存韌性,正合【孫子兵法】"散地則無戰"之誡。其游牧特性決定"敗而不亡"的生存模式,與農耕文明"一戰勝負"的戰爭邏輯形成鮮明對比。漢武雖創"斷匈奴右臂"之策,經略河西、通西域以成合圍之勢,然漠北王庭始終如影隨形。太史公言"匈奴輕疾悍亟之兵也,至如猋風,去如收電",正是此等機動性使漢軍陷入"追之不及,防之難周"的戰略困境。

二、和親政策的兩難悖論
所謂"畏威而不懷德",實爲游牧政權對定居文明的常態認知。班固【漢書·匈奴傳】載"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人面獸心",雖帶偏見,卻道出文化認知差異。漢廷和親之策,在文帝時尚可暫保邊境安寧,至武帝時已成"以肉飼狼"之局。烏維單于強令漢使"黥面棄節",恰是匈奴將和親視爲臣服儀式的政治試探,這與漢室"羈縻懷遠"的本意形成尖銳衝突。

三、使節氣節背後的帝國尊嚴
楊信拒辱之舉,非獨個人氣節,實爲漢帝國尊嚴的底線守衛。【春秋】大義有雲"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專之可也",使者在外即代表國家人格。匈奴要求實爲變相的"稽首禮",若從之則等同承認漢匈君臣關係逆轉。雙方最終達成"持節不入帳"的折中方案,恰似【周禮】"賓主各以其禮"的智慧,在僵局中保全了彼此的體面。

四、戰略僵局的歷史啟示
漢匈對峙呈現的,是古代東亞"華夷秩序"建構過程中的陣痛。漢武后期改行"以夷制夷"之策,扶持烏孫、分化匈奴,正是認識到單純軍事打擊的局限。然如鹽鐵論中賢良文學所諫"邊郡之士,肝腦塗地",過度擴張終成帝國財政痼疾。直至宣帝時呼韓邪單于款塞,方得"單于慕義,稽首稱藩"的理想結局。

今觀漢匈交鋒,可見古代國際關係中的永恆命題:武力可摧其勢而難服其心,懷柔可暫安邊而恐長其驕。楊信使匈的戲劇性一幕,正是這種戰略困境的生動註腳。歷史證明,唯有"威德並施"的彈性戰略,輔以文化經濟的滲透融合,方是處理文明衝突的長久之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