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41|回覆: 1

[講古] 蘇武北海牧羊,寧折不彎的大漢氣節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10-23 12: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蘇武北海牧羊,寧折不彎的大漢氣節

衛律見硬的手段對蘇武無效,又開始來軟的。

衛律勸蘇武,自己投降匈奴也是被逼無奈,但是投降過來後,立刻被封爲王,享受著數不盡的榮華富貴。只要你蘇武願意投降,我衛律敢擔保,你也會被封爲王,同樣享受榮華富貴。你又何必非和自己過不去呢?再說,你如果不投降,這樣莫名其妙的死在這裡,死了也是白死,又有誰知道呢?

見蘇武還是不動心,衛律繼續勸說:『只要你答應投降,我衛律願意和你結爲異姓兄弟,如果你不聽我的話,那麼恐怕以後你再想見我也見不到了。到那時,你再想請人幫你在單于面前說話,是不可能了。這可是你最後的機會了,希望你不要自誤啊。』

衛律的話,氣得蘇武拍案而起,指著衛律大聲呵斥:『你個厚顏無恥的東西,我見你做什麼。你身爲漢人的兒子,漢家的臣子,卻忘恩負義背叛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父母,做了漢奸,虧你還有臉在我面前如此炫耀,你難道就感覺不到羞恥嗎?我蘇武寧死不降。而且我也警告你,敢於和我大漢作對者,敢於殺害漢朝使者的,都沒有好下場。南越國殺害了漢朝使者,最後南越國被滅國,成爲了漢朝的九個郡;大宛王殺害了漢朝使者,自己的人頭被懸掛到漢宮的北闕;朝鮮殺害了漢朝使者,立刻就遭到了滅頂之災。我勸你最好不要蓄意挑起漢與匈奴的矛盾,否則連你帶你的匈奴主子,都不會有好下場。』

面對義正辭嚴的蘇武,衛律張口結舌,諾諾而退。

單于聽聞,既欣賞蘇武的堅持,又痛恨蘇武的固執,同時越發想要蘇武投降。

只要迫使蘇武投降成功,可就是一個再好不過的典範啊,比衛律之類的,效果可好多了。

可是,蘇武軟硬不吃啊。

於是,單于想要通過艱難困苦,通過肉體的折磨來迫使蘇武投降。

單于命人將蘇武關入地窖之中,既不給吃的,又不給喝的,生活日用品更是不用說。

當時正是寒冬臘月,天上下著大雪。蘇武被關在地窖之內,沒吃沒喝,饑寒交迫。

可是,如此的困境,反倒激發起蘇武的求生欲望來。你匈奴單于不是要通過這樣的困境來逼迫我投降,或者讓我死嗎,我偏要活下去,堂堂正正的活下去。

於是,蘇武渴了就抓起地上的雪吃下去,餓的受不了了,就將地窖里的破羊皮、毛氈等和著雪吞下去。就這樣,堅持了好幾天。

匈奴人簡直驚呆了,這是神仙嗎?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這麼多天,居然還活著?

實際上,蘇武之所以能堅持著活下來,主要依靠的,是自己堅強的意志。

單于好言相勸,同時許諾,只要蘇武願意投降,立刻封蘇武爲王。

蘇武還是一口拒絕了。

無計可施的單于,只得將蘇武遷徙到荒無人煙的北海去放羊。

爲了折磨蘇武,匈奴人只給了蘇武幾隻公羊,其他的物資,像糧食啊,母羊啊,日用生活必需品等等,什麼都沒給。

而且,匈奴單于揚言,蘇武要麼投降,要麼等公羊生下小羊,才可以被放回漢朝。

蘇武的另一個副手常惠也是決不投降,單于將蘇武和這些手下人都分散開安置,不讓這些人在一起。

蘇武到達北海以後,處境非常艱難。

但是再艱難的環境,也沒有打垮蘇武。

糧食不夠,蘇武就挖野菜,抓田鼠,挖掘田鼠儲存的草籽度日。

寒冷、飢餓時時侵襲著蘇武,但是蘇武並不在乎。

蘇武唯一在意的,就是一直拿在手中的,代表大漢朝廷的符節;蘇武念念不忘的,是他沒有完成的出使的使命。

白天,蘇武拿著符節去放羊;晚上,蘇武抱著符節睡覺。

蘇武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帶著符節返回漢朝。

從小小的符節上,蘇武看到了大漢朝遼闊的土地,看到了他爲之甘願拋灑熱血的國家;同時,蘇武也看到了白髮蒼蒼的母親,看到了獨守空帷的妻子,還有盼望父親歸來的孩子。

就這樣,蘇武拿著符節,守著信念,一年又一年。

日升月落,花開花謝,年富力強的蘇武,慢慢變老,但蘇武那顆堅守的心,始終不變。

正如【蘇武牧羊】那首老歌中唱的:

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

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

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個讓蘇武大吃一驚的人,來北海見蘇武。此人是原來蘇武在漢朝時的好友,現在奉匈奴單于的命令,來勸蘇武投降的。

這個人就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

原來,李陵已經投降了匈奴。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4-10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蘇武牧羊所彰顯的士大夫精神與民族氣節】

蘇武北海牧羊之事,載於【漢書·李廣蘇建傳】,實爲華夏士大夫精神之典範。其面對衛律勸降時"引佩刀自刺"的剛烈,"杖漢節牧羊"的堅守,不僅體現了孟子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更展現了秦漢之際士人"死生有節"的精神高度。

考衛律勸降之辭,實含三重機鋒:其一以利誘,言"賜號稱王";其二以死懼,謂"空以身膏草野";其三以情動,欲"結爲兄弟"。此三者,恰構成【鬼谷子·謀篇】所言"利、害、情"三端遊說之術。然蘇武之應對,先以"屈節辱命"斥其非臣之道,復舉南越、大宛、朝鮮三例明夷夏之辨,終以"匈奴之禍從我始"彰漢家威儀,層層遞進,誠爲【春秋】大義之實踐。其言南越等國往事,非徒威懾,實暗合孔子"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的文化自信。

單于"幽武置大窖中"之舉,恰成考驗士人"窮不失義"的極端情境。【禮記·儒行】云:"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蘇武齧雪吞旃之舉,非爲苟活,實乃以生存爲抗爭。這種在絕境中展現的生命韌性,與【周易】"困而不失其所亨"的哲學相契,較之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決絕,更顯"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儒家擔當。

值得注意的是,蘇武持節十九載的堅守,已超越個人氣節範疇,成爲漢匈文化較量的象徵符號。其手中漢節之"節",既是使節信物,更是【荀子·樂論】"君子以鐘鼓道志,以琴瑟樂心"的精神載體。當節旄盡落時,其象徵意義反而在精神層面得到升華,這正是莊子所謂"指窮於爲薪,火傳也"的生動體現。

蘇武故事歷經兩千年傳誦不衰,因其完美詮釋了中華文明中"士不可不弘毅"的文化基因。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重讀這段歷史,不僅是對"寧爲玉碎"傳統氣節的追慕,更是對構建文化主體性的深刻啟示。蘇武精神的核心價值,在於啟示我們:真正的文化自信,既非盲目排外,亦非曲意逢迎,而是在堅守文化本根的同時,保持"和而不同"的文明對話氣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