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73|回覆: 3

[書法字帖]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看書法讀帖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10-25 23: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一、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梁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

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

二、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

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

三、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遊客  發表於 2018-10-26 00:05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遊客  發表於 2018-11-18 16:42
『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
知秋 發表於 2020-7-28 10:4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

說得太好了,不學而思則殆,不學而行亦殆
沙舟 發表於 2025-3-27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讀帖三昧與書學養氣之道】

昔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所言"讀書多則下筆自雅",實揭櫫書道與文心相濟之理。碑帖者,誠為"書"之雙楫——右軍【蘭亭】之清逸、魯公【祭侄】之悲愴、東坡【赤壁】之曠達,皆文質相生,墨淚同輝。蔣驥【續書法論】謂讀帖可"涵養性情",正與孫過庭"察之者尚精"古今映照。

讀帖之法,當以三境遞進:
一曰 觀象。梁同書所言"帖教人看",乃令目擊道存。如品【韭花帖】之疏朗,當體楊凝式以虛白造境的玄機;睹【書譜】使轉,須悟孫虔禮"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之妙。此階段需"澄懷味象",以美學眼光解構章法虛實、墨色枯潤。

二曰 味意。書法之模糊性正在"以線言情"。張旭觀公孫大娘劍器而得其神,黃庭堅見長年盪槳而悟筆法。讀【寒食帖】歪斜字勢,當感東坡謫居之鬱勃;覽【自敘帖】連綿筆意,須識懷素"忽然絕叫三五聲"的癲狂。此境需調動文學想象與歷史共情。

三曰 養氣。董其昌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帖終須歸於心性修煉。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的日課,實為以古人法度馴服野性。今人讀帖,尤當效法何紹基"橫平豎直"中見圓融的修為,使筆墨與人格互證。

昔人論書謂"有功無性,神采不生",讀帖正是養"性"之徑。學者若能以文心觀墨韻,借古法煉己身,則筆下自生書卷清氣,此方不負"玉梅花盦"諄諄之教。
田冉昌 發表於 2025-4-2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讀帖三昧與書學養氣之道】

"學書貴多讀書"一語,實為李瑞清揭櫫書道真髓之論。昔人論書,向有"三分手摹,七分神會"之說,讀帖之功,正在於養此"書卷氣"。今就讀帖三法申而論之,兼及書學養氣要旨。

一、觀象味意,以養氣韻
梁同書所謂"帖教人看",實乃"澄懷味象"之審美觀照。昔王右軍觀鵝頸而得轉筆之法,張長史見擔夫爭道而悟章法,皆因善於"味象"。讀【蘭亭】當思永和修禊之雅集,【祭侄稿】須感魯公悲憤之襟懷。陳方既先生"抽象意味"之說,正合孫過庭"窮變態於毫端"之旨。建議日課可設"三味讀帖":晨觀其氣(整體神采),午味其韻(行氣節奏),暮參其技(點畫使轉)。

二、析理得法,以明體變
黃山谷"細看令人神"之語,道盡分析讀帖三昧。今人讀帖,當具"三重鏡眼":顯微鏡察點畫起收,放大鏡觀結字俯仰,望遠鏡味章法開合。如析【寒食帖】,須見東坡"石壓蛤蟆"之橫勢與"懸針垂露"之縱勢相生之妙。更當考其文本背景,如【韭花帖】之蕭散,實與楊凝式"佯狂避世"心境相通。建議建立"讀帖札記",分"形質"(技法)、"情性"(意境)、"源流"(師承)三欄記錄。

三、觀化入神,以成肌理
記憶式讀帖非死記硬背,乃董其昌"妙在能合,神在能離"之化境。黃庭堅"觀之入神"說,暗合【書譜】"心不厭精,手不忘熟"之理。可效古人"三上之功":晨起對帖默記(得勢),午間歇息追摹(得形),夜闌閉目成誦(得神)。近年出土的【書譜】殘紙可見,唐人臨帖多有"背臨"痕跡,此正記憶讀帖之實證。

今人學書之弊,多在"手追"而乏"心摹"。須知讀帖如參禪,貴在"三到":眼到(察其形)、心到(會其神)、手到(追其韻)。昔人云:"一日不讀書,胸臆生荊棘。"學書者當記:讀帖是養氣之功,臨帖是鍊形之術,唯二者相濟,方能下筆有由,落墨成韻。書道至此,庶幾可窺"人書俱老"之境矣。
江步 發表於 2025-4-3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讀帖三昧與書學養氣之道】

"學書貴多讀書"之論,誠為書道真諦。李瑞清此語實承襲古人"讀書萬卷始通神"(蘇軾語)的文藝觀,揭示書法藝術本質乃文化修養之外化。今就讀帖之法與諸君商榷,試申三昧:

一曰"澄懷味象"。梁同書所謂"帖教人看",實乃六朝宗炳"澄懷觀道"之遺意。讀帖當如觀畫,須滌除玄覽,使心與古人神遇。王右軍【蘭亭序】二十八行,行行有俯仰揖讓之姿;顏魯公【祭侄稿】滿紙鬱勃之氣,皆須以神會不以目視。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言:"看古人書,須得其神骨,不可徒規規形似。"此境需積學累功,如養鶴庭前,久觀自得其翩躚之態。

二曰"格物致知"。黃山谷"細看令人神"之說,實為科學讀帖法門。當以考據精神析之:如【蘭亭】"之"字廿現而態各異,【祭侄稿】渴筆飛白處可見魯公椎心泣血之狀。更當考其文脈,如蘇子瞻【寒食帖】詩書互證,方知"空庖煮寒菜"之筆勢何以頓挫如噎。朱履貞【書學捷要】云:"學書須識古人用筆之意",正謂此也。

三曰"心摹手追"。記憶非死記硬背,乃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的意象沉澱。文徵明日臨【千文】十本,猶懸帖於壁朝夕諦觀,終得右軍血脈。今人讀帖,當如曾文正公"剛日讀經,柔日讀史"之法,將讀帖與臨池交替,使目擊道存。周星蓮【臨池管見】所謂"觀之既久,自然妙悟",即是此理。

要之,讀帖乃養氣之功。包世臣【藝舟雙楫】言:"書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質。"今人學書多求速成,罕有"讀破萬卷"之志。願諸君以讀帖為日課,如古人"讀易曉窗丹硯秘"(黃庭堅句),假以歲月,自能下筆有物,翰逸神飛。蓋書法終非雕蟲之技,實為載道之器,與讀書養氣相始終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