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寫史記和史記中的故事背景司馬遷因爲替李陵辯護,激怒了漢武帝,被判處腐刑(也就是宮刑,閹割)。 漢朝有規定,可以花錢贖罪,也就是司馬遷可以花錢免除刑罰,不過需要五十萬錢。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雖然司馬遷和他父親都是當官的,但一是爲官清廉,二是做的又是太史令這個清水衙門的官,所以根本拿不出那麼一大筆錢來贖罪,也沒有朋友願意花費那麼大一筆錢幫忙,最終,司馬遷只得屈辱的受了刑罰。 這種刑罰不光是身體上的刑罰,同時,心理上也遭到了極大的侮辱。司馬遷恨不得立刻去死。但是,凝聚著他和他父親兩代人心血的【史記】一書,還沒有寫完,自己如果就這麼死了,書怎麼辦?不得已,司馬遷忍受著屈辱和痛苦,全心全意的繼續寫著他寄託了全部心血和精力的史書。 司馬遷,陝西人。其父司馬談,在漢武帝手下擔任太史令一職,學識淵博,有極高的道德修養。 所謂太史令,也稱太史,是負責記載史事,編寫史書的官員。同時兼管典籍、曆法等。官職不高,更沒什麼特權。但是能擔任這個職務的官員,都是學者之流。 在父親的教誨下,司馬遷從小飽讀詩書,十歲的時候,就已經閱讀誦習【尚書】、【左傳】、【國語】等書。 二十歲左右,學有所成的司馬遷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遊歷天下,增長見識,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司馬遷立志要遍訪河山,搜集各個歷史事件中的第一手材料,『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 司馬遷先南遊江淮。他登上會稽山,探訪禹穴,到九疑山,考察舜的遺蹟,泛舟沅水、湘水之上。然後又北渡汶水、泗水,在齊、魯之地,與當地學者研討學業,考察孔子教化的遺風。在遊歷蕃地、薛地、彭城的時候,一度遭受危機和困厄。司馬遷還考察了秦漢之際風雲人物的故土,楚漢相爭之時的戰場……司馬遷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高山平原。 遊歷結束,司馬遷來到長安。在父親的推薦下,開始出仕。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在封禪大典之前,司馬談參與了封禪禮儀的制定。但是在漢武帝正式封禪之時,司馬談卻因爲身體有病,留在了洛陽,沒能參加這次盛典。司馬談鬱悶之極。 本來就不好的身體,加上鬱悶的心情,使得司馬談病情加重,生命垂危。 當司馬遷趕到父親身邊時,司馬談已經生命垂危。 司馬談告訴兒子,自己最遺憾的事情就是,從孔子著【春秋】之後,到現在四百多年了,因爲常年戰亂不斷,史書丟散,記載中斷。好不容易漢朝建立,國家統一,自己作爲太史令,卻沒來得及記載評論這段歷史,中斷了國家的歷史文獻,感覺非常不安。 彌留之際,司馬談囑咐兒子,千萬不要忘了編寫自己已經準備了很多資料的史學論著。 司馬遷含著眼淚,鄭重承諾,一定完成父親編纂史書的計劃,不敢有絲毫缺漏。 父親死後,司馬遷接手父親留下的資料,開始著手編寫史書。 司馬遷最後能完成皇皇巨著【史記】一書,其父司馬談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司馬談早年就立志要寫一部通史,所以在擔任太史令職務時,搜集、整理了大量資料,並確立了部分論點。最後成書的【史記】中,也留有少量司馬談的原作。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子承父業,擔任了太史令一職。在此期間,司馬遷結識了大量匯聚在長安的天下賢能之士。通過和這些人的交往,大大豐富了司馬遷的知識儲備,也更加開闊了眼界。 公元前99年,因爲替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分辨,司馬遷被處以腐刑。 之後,司馬遷忍辱負重,繼續史書的創作。 公元前91年,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一書終於全部完成。 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 【史記】一書對後世的影響巨大,被公認爲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從上古傳說中五帝的黃帝時期開始寫起,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一書被稱爲『二十五史』之首,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與【資治通鑑】並稱爲『史學雙璧』。 【漢書·司馬遷傳】中,班固贊其爲『貫穿經傳,馳騁古今……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史記】寫完之後,史書上沒有了司馬遷的記載。零零散散的資料中,有說其心願完成後,飄然離去的,有說其溘(kè)然長逝的,也有說因爲怨言被下獄致死的。總之,其卒年不詳,約爲公元前90年到公元前86年之間。 【史記】的流傳也並非一帆風順。 司馬遷有一個女兒,丈夫是漢昭帝時期的宰相楊敞。夫妻二人有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是楊惲(yùn)。楊惲自幼聰慧好學,很得父母喜愛,因而他的母親將珍藏的【史記】一書給他閱讀。楊惲愛不釋手,反覆閱讀。 後來,在楊惲被封爲平通侯後,希望能讓自己祖父的這部巨著發揚光大,於是上書當時的皇帝漢宣帝,並將【史記】獻了出來。 自此,【史記】得以流傳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