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晨读》论语·子张第十九: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翻译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原文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翻译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那样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呀?”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之所以没有失传,关键在于人。贤能的人能认识其中的天道。夫子在哪里不可以学习呢?为什么非得有固定的老师?”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翻译评析子贡说孔子师无常师。这一章和《尧曰篇》呼应,且按不表。这段对话应该是发发生在孔子殁后。孔子是上古文化及那个时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一生的学习经历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孔子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圣人无常师,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的心迹。所以孔子的学问,不是现成的文学,而是一辈子的人生经验、政治实践、教学相长中逐渐形成的学问。而统合这些学问的是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是自古以来的圣贤之道。道在人弘,所以子贡说自己的老师是:“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自己老师就是弘道之人。 我们今天读论语,明道立志是根,诵读解经经世致用是末。事有终始,物有本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