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晨讀】論語·子張第十九: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翻譯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原文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翻譯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那樣的學問,是從哪裡學來的呀?』子貢說:『文王武王之道,之所以沒有失傳,關鍵在於人。賢能的人能認識其中的天道。夫子在哪裡不可以學習呢?為什麼非得有固定的老師?』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翻譯評析子貢說孔子師無常師。這一章和【堯曰篇】呼應,且按不表。這段對話應該是發發生在孔子歿後。孔子是上古文化及那個時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一生的學習經歷中,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老師。孔子言:『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聖人無常師,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於衛,蘧伯玉;於齊,晏平仲;於楚,老萊子;於鄭,子產;於魯,孟公綽。數稱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然,孔子皆後之,不並世。 『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這是孔子的心跡。所以孔子的學問,不是現成的文學,而是一輩子的人生經驗、政治實踐、教學相長中逐漸形成的學問。而統合這些學問的是道,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是自古以來的聖賢之道。道在人弘,所以子貢說自己的老師是:『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自己老師就是弘道之人。 我們今天讀論語,明道立志是根,誦讀解經經世致用是末。事有終始,物有本末,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