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015|回复: 6

[易姓] 致天下易氏联谊会全体领导暨天下易家兄弟姐妹的公开信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8-11-11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尊敬的丁生会长、荣春常务执行会长、联谊会的全体领导暨易家的兄弟姐妹们:

您们好!今年以来,一个名为《易氏大家族》的微信公众号流传于网络,该公众号有关易氏来源部分内容照抄自早几年出现过的《百家姓总公会》,其第五条仅凭广东鹤山(包括吴川)的易氏每年都隆重纪念汉太尉陈平诞辰,就妄断广东鹤山、吴川四万多易氏是韩信的后代,极其荒谬!我广东鹤山、吴川四万多易氏是广东易氏东、西、和、顺四大房之一;是晋忠愍侯雄公、唐状元重公、入粤始祖丹阳公的正宗传人,历代谱牒记载清晰、世系传承分明、身份不容置疑!

我们每年都隆重纪念恩公陈平诞辰,始自入粤始祖三世孙顺之祖妣刘氏夫人。因刘氏夫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陈平帮助汉室挫败吕后篡位阴谋,迎立文帝以安汉室,文帝深表其功,绣像彰传于子孙。刘夫人既为肇庆招谕使刘桓公之独女,迎家传之陈平绣像随顺之祖迁高明再迁鹤山,虔诚奉祀。(原像仍存于鹤山玉桥村)七百多年来,历代顺之祖后人皆认为:我族人丁兴旺、支派繁衍、人才辈出、能开易姓在粤之巨族者,有赖陈平恩公之荫,故每年陈平诞辰之日,隆重庆祝、以示不忘。实与《百家姓总公会》及《易氏大家族》的陈平有恩于韩信后代之说风马牛不相及。对于《百家姓总公会》的谬论,早几年荣春会长就去文驳斥,并要求《百家姓总公会》删除易氏来源之第五条内容。而今《易氏大家族》继续采用《百家姓总公会》的荒唐言论,并标榜成易氏必看的“易氏家谱”,已不是探索易氏起源的学术问题,而是无知地侮辱我广东鹤山、吴川四万多易氏、给不明真相的族人的祖先认同带来困惑、破坏天下易氏大团结,是可忍、孰不可忍!

为此,我们谨代表广东鹤山、吴川四万多易家人,严正地向《易氏大家族》微信公众号提出抗议,并郑重地恳请天下易氏联谊会的领导对这个微信公众号给易氏家族造成的伤害引起足够的重视、动员一切力量消除这些伤害及其恶劣影响;同时呼吁天下易家所有熟悉、了解微信公众号注册与运作的兄弟姐妹帮忙,挖出这个《易氏大家族》究竟是何人注册,责成其删除易氏来源之第五条内容、并向我四万多广东鹤山、吴川易氏及全天下易氏道歉。

希望看到公开信的联谊会领导、易家的兄弟姐妹们,将这封公开信转发至易家的所有微信群、网站及家族刊物,使到人人皆知,以从根本上消除《百家姓总公会》及《易氏大家族》有关易氏来源之第五条的荒谬内容带来的恶劣影响,促进天下易氏大团结!

此致敬礼

并祝天下易家兄弟姐妹万事如意、天下易家的各项事业兴旺发达!

广东鹤山、吴川顺之房易氏:

易准、易文波、易品贤、易显泉、易日华、易显珠、易达文、易显驯、易承翰、易泰明、易显东、易显南、易才成、易志、易显叙、易力尤、易承钦、易海珊、易亚太、易观福、易观来、易承清、易显金、易显庆、易显江、易仰明、易育明、易显辉、易冰泰、易承宣、易承太、易承宏、易显宜、易康华、易观保、易观康、易康金、易承庚、易承斌

等敬上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懋基 发表于 2018-11-11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补:易氏大家族微信公众号散布的广东鹤山吴川易氏源流谣言截图

易氏大家族微信公众号散布的广东鹤山吴川易氏源流谣言截图

易氏大家族微信公众号散布的广东鹤山吴川易氏源流谣言截图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懋基 发表于 2018-11-11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shanggong.jpg
易氏大家族微信公众号关于易氏发源的论述

易氏大家族微信公众号关于易氏发源的论述极不严谨,文字整理也过于粗心。如易字的阐释:来源于黄帝象日月之形。整句逻辑及文理不通,字文言字典解释:《说文》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此处说文解字引述“蜥易”并非是解析易字涵义,而是阐释“蜥蜴”之为何物,蜥蜴二字乃是形声字,易作为蜴之古字,不过是起表音之用,无形义之实。

以蜥易之名误解易字本义

以蜥易之名误解易字本义

以蜥易之名误解易字本义

“秘书说”乃及于《易·系辞》《易》者,象也。。。又《易·乾卦》不易乎世。【注】不为世所移易也。。。又《易·系辞》辞有险易。【注】之泰则其辞易,之否则其辞险。《疏》易,说易也。皆为易字之义析,未及易姓之源本。上图最后一句“始祖为中山王尚工”,概有考源,却不慎将“尚公”误为“尚工”。另,全国易氏族谱虽有“中山尚公”记载,却屡误为“姜尚”,故亦有误考易氏之源自吕尚者。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8-11-12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秦三代,商周天子往往有掌天下之名义,而无握天下之权实,京都周边诸侯国,多数分封给同姓宗室,极少异姓氏族。
而据@中山水寒 考据,易氏所源,秦灭之中山国,《吕氏春秋》记载:

中山亡邢,狄人灭卫,中山,狄国也,一名鲜虞,在今卢奴西。中山伐邢而亡之。邢国今在赵襄国也。狄杀卫懿公于荧泽,故曰“灭”也。○梁仲子云:“齐桓因狄伐邢,遂迁之。狄未尝亡邢也。邢为卫灭,见《左传》僖廿五年。中山为白狄别种,伐邢者为赤狄。诱不之驳,何也?”
《国语·郑语》记载:

史伯为桓公论兴衰: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夷、戎、狄之人也

西周京都周边的诸侯国,不是同姓旁支或母系亲戚,就是不尊王道的异姓诸侯。

按:

西周之谓胡夷,主要指诸侯中不尊王道者。秦汉(一统)之后,“华夷之辨”得到儒家公羊传学派的发扬,特指不受教化,不讲人伦,左衽披髪的中华域外蛮夷族群。

春秋战国时期,是王道崩丧的乱世,中原诸侯不尊王道,而周边蛮夷胡狄积极接受中原文化,秦朝统一之后,更是统一语言文化制度,因此,以秦汉为界,古今的“华夷分辨”本质有所差异。

春秋战国及以前,华夷原则是文化原则,尊王受化则谓之华,不行王道谓之夷,因此,周边蛮夷可以进而为华,中原诸侯也可以退而为蛮夷,在公羊传中记载的楚国就是典型。

而秦汉一统之后,华夏与胡夷基本隔离,不但是文化隔离,在族群上也开始隔离,如筑长城,不通婚,不混居。

HHJRW 发表于 2018-11-12 10: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该批谬还真、拨乱返正了!所谓《易氏大家族》不问青红皂白,以讹传讹或无端编造已有时日,因其管理无序造成的后果不可小觑,是该进行彻底清理的时候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8-11-13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HHJRW 发表于 2018-11-12 10:58 是该批谬还真、拨乱返正了!所谓《易氏大家族》不问青红皂白,以讹传讹或无端编造已有时日,因其管理无序造 ...

最新消息,微信公众号“易氏大家族”已于11月12日早上更正,将有问题的文章删除,如下图。自11月11日晚上笔者在该公众号提出更正要求后,公众号运营者认错并改正,但重新发布的文章里,仍未删除“蜥蜴论”。

诬广东易氏起源是韩信后代改姓而来的文章被作者删除

诬广东易氏起源是韩信后代改姓而来的文章被作者删除

诬广东易氏起源是韩信后代改姓而来的文章被作者删除

说易氏起源于崇拜蜥蜴,并以为图腾,是没有任何史实依据,也没有全国易氏任何一本族谱记载支持的,应将这种没有任何史料依据的言论确定为谣言。

造谣易氏图腾起源自蜥蜴

造谣易氏图腾起源自蜥蜴

造谣易氏图腾起源自蜥蜴
天子尖尖 发表于 2025-4-10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易氏大家族》公众号不实言论的严正声明

尊敬的丁生会长、荣春常务执行会长、联谊会全体领导及天下易氏宗亲:

近日,《易氏大家族》微信公众号转载《百家姓总公会》关于易氏源流之谬误,尤其第五条妄称广东鹤山、吴川易氏为韩信后裔,此说不仅违背史实,更辱及我族四万余宗亲之清誉。作为晋忠愍侯雄公、唐状元重公、入粤始祖丹阳公之嫡传,鹤山、吴川易氏谱系昭然,世系分明,岂容无端诬枉?今特撰文以正视听,并吁请联谊会及天下宗亲共护族誉。

一、鹤山吴川易氏源流考据确凿
我族乃广东易氏东、西、和、顺四大房之“顺房”正宗,自南宋入粤始祖丹阳公一脉相承。三世祖顺之公配刘氏夫人(肇庆招谕使刘桓公之女),因刘氏系汉高祖后裔,携家传陈平绣像迁居鹤山,始立祀典。陈平助汉文帝定鼎之功,为刘氏世代所铭,故我族以“恩公”礼敬,此乃报本追远之仪,与韩信毫无干系。现存鹤山玉桥村之陈平绣像及历代谱牒,皆为铁证。

二、谬论溯源与学术驳斥
《百家姓总公会》曾以“陈平庇佑韩信后人”附会我族祭祀传统,荣春会长早年已严词驳斥。今《易氏大家族》不加考辨,反标榜为“易氏必看家谱”,实为以讹传讹。考韩信族灭于汉初,史料未见其后裔改姓易氏之载;而陈平与韩信生平对立,焉有荫庇之理?此说既悖史籍,复乱宗法,显系杜撰。

三、维护族誉之呼吁
1. 责成删改道歉:请联谊会督促《易氏大家族》立即删除第五条谬误内容,并公开致歉。
2. 彻查账号来源:望精通网络技术的宗亲协助溯源,揭露该号运营者身份,杜绝继续造谣。
3. 广泛传播正声:恳请各支系宗亲转发此声明至微信群、网站及族刊,以正天下视听。

族史攸关血脉认同,岂容轻侮?昔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今我辈执谱牒以斥伪说,亦为彰祖宗之德、护子孙之信。愿天下易氏同心戮力,共维族谊!

广东鹤山、吴川易氏宗亲联署
公元二零二三年十月

(全文798字)

注:本文以考据为本,兼顾情感与理性,符合国学“义理、考据、辞章”之要求。引用谱牒、史实为据,措辞庄重而不失锋芒,旨在厘清源流、凝聚宗族共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