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26|回復: 0

[中药大全] 谈中医补法

[複製鏈接]
明林教育 發表於 2018-12-6 14: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简谈中医的『补法』

『补法』是中医根椐辨证论治的原则,选用具有补益、强壮等作用的药物,经过配伍,组成方剂,来补充人阴、阳、气、血、营、卫、津、液等的不足,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消除各种虚弱证候,达到强壮身体、恢复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中医常用的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中,补法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补法是中医治疗『虚证』的一项基本方法。下面分四个方面来谈。

古代有关『补法』的一些记述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著〖内经〗中,明确地提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损者益之』、『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等有关补法的使用原则及大法。在〖内经〗中还有一张补法的复方,方名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方内除乌贼骨、芦茹(即茜草根)外,还有雀卵,并用鲍鱼汁送服,功能补肝肾,益精血,通血脉,和肠胃,用以治疗『血枯』经闭的病症。由此可知,补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是相当早的。嗣后〖难经〗又提出了『虚则补其母』的方法,即用间接的补法以治疗虚证。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多种补药的记述,如人参、山药、菟丝子、杜仲等。

到汉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在补法方面,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现仅举一些药方为例,如:益气助阳药方有附子汤、理中丸等;养阴助阳药方有金匮肾气丸、芍药甘草附子汤等;养阴益血药方有芍药甘草汤、炙甘草汤等;养阴清热药方有黄连阿胶汤、竹叶石膏汤等;急救回阳药方有四逆汤、白通汤等;温中助阳药方有小建中汤、四逆加人参汤等;扶正祛邪同用的药方有麻黄附子细辛汤、白虎加人参汤等。张仲景的著作,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对后来的医学发展,有很大影响。在补法方面,对阴、阳、气、血、津、液等的补益,指出了药方组织的规范。他传下来的很多处方,至今仍在临床广为应用,并且确有良好疗效。

唐代王冰对〖内经〗的理论,又有所发展。后人称他的理论是『发〖内经〗所未发』。在补法理论方面,他指出,治元阳之虚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真阴之竭主张『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这些理论对后来医家补肾阴、补肾阳的方法,有很大影响。

宋代名医钱乙,在补法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他指出,小儿阴气未盛,阳气柔弱,不宜过用香窜药。主张治小儿肺虚喘促,用阿胶散;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白睛多、面白,用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并创制了不少补方,如六味地黄丸、五味异功散等,至今仍为医家所沿用。有人说他在补法上给后世的『滋阴派』起了倡导作用,是有一定道理的。

宋金时代的张元素创『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在补法方面,把每脏每腑的补法和补药,列举很详细,在灵活用药方面给后人以很大启发。张元素的弟子李东垣则主张要重视脾胃阳气的补健。他认为脾胃与人体的元气、精气的滋生及升降运动有密切关系,创升阳补气的方法,制订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不少健脾益气的药方。在补脾胃方面有很大的发展。

至元代朱丹溪又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对滋阴法又有发挥,后人称他为『滋阴派』的倡导者,后来的温病派受其影响很深。

明代张景岳创『新方八阵』,其中有『补略』『补阵』。他很注重补肾,创有大补元煎、右归饮、左归饮、右归丸、左归丸、玄武豆等补肾药方。

明末绮石,对于虚劳症运用补法有较多的实际体会,著〖理虚元鉴〗二卷,创『理虚三本』、『理虚二统』等说。

清代最大的发展是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的温病学派的崛起。在补法方面,对高热病后形成虚证的理论、治法、方药,都有新的创见。认为温热之邪最易伤阴、灼津,故多用增液、生津、濡润、养阴的药品以治其虚。创制的药方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在补法上又有一大进步。

常用的补法和方药

一般说,『补法』主要是用来治疗『虚证』的。但虚证中又有五脏六腑的虚证,其中又分心气虚、心血虚,肾阳虚、肾阴虚等等更具体的虚证。所以应用『补法』时,一定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作具体分析,辨清『证候』,选择用药,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绝不可机械死板地生搬硬套。今把临床常用的补法及其方药,简介如下,以供参考。

一、补心法:适用于心虚证。心虚证又分为:

(1)心气虚:多见神倦欲寐,心慌气短,惊悸自汗,脉虚软等症。

(2)心血虚:多见怔忡,失眠,健忘,恐惧易惊,虚烦盗汗,舌红脉细等症。

(3)心阳虚:多见胸部闷痛,喜暖怕冷,心痛彻背,心慌气喘,或心下有水气,心悸不得平卧等。

补心气常用的药物有五味子、人参、茯神、远志、菖蒲等;常用的方剂有益荣汤、远志补心汤、定志丸等。

补心血常用的药物有当归、丹参、地黄、柏子仁、酸枣仁、乳香、没药(后二味祛瘀生新,以通为补)等;常用的方剂有补心丹、养心汤、柏子养心丸等。

补心阳常用的药物有桂心、桂枝、薤白、细辛、干姜等;常用的方剂有枳实薤白桂枝汤、千金细辛散、瓜蒌薤白白酒汤、桑苏桂苓汤(适用于水气凌心)等。

二、补肝法:适用于肝虚证。临床上常见的肝虚证有:

(1)阴血虚:多见头昏目暗,胆小易惊,惊惕肉瞤,筋挛难伸,手足瘈瘲,爪甲凹陷失荣,头晕风眩,月经量少或后延或不来,脉弦细等;如因阴虚而致肝阳偏亢的,常见偏头痛,易怒,烦躁,烘热,耳鸣,目眩,脉弦细而数等。

(2)肝经虚寒:多见少腹冷痛,坠胀,睾丸寒冷坠痛,疝痛,睾丸抽痛,脉弦迟等。

补肝阴、养肝血常用的药物有白芍、当归、地黄、何首乌、阿胶之类,阴虚阳旺的要加用生牡蛎、珍珠母、生石决等以潜纳肝阳;常用的方剂有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珍珠母丸等。

温肝祛寒常用的药物有吴茱萸、小茴香、沉香、肉桂、葫芦巴、荔枝核之类;常用的方剂有暖肝煎、吴茱萸汤、加味橘核丸等。

因为肝肾有『同源』的关系,所以补肝法又往往同补肾法结合应用,须互相参看。

三、补脾法:适用于脾虚证。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生化气血,升发清阳以荣养全身。脾虚证可分:

(1)脾气虚:多见消化不良,懒食,腹胀便溏,四肢倦怠,面色淡而欠光泽,舌苔白,脉濡软等。

(2)脾阳虚:除以上见证外,还可兼见腹痛喜暖,大便清稀,四肢发凉,脉迟等。

(3)脾阴虚: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脾阴虚往往与胃阴虚同见,常发生在髙热性疾病或大吐大泻之后。主要表现为消渴善饥,嘈杂,口干舌燥,大便干涩,舌红瘦,苔剝脱,脉细等。

(4)中气下陷:脾为后天生化之源,脾气也称中气。脾虚中气下陷时多见腹部发坠,脱肛,脏器下垂,久泄难愈,崩漏不止等。

补脾气常用的药物有党参、人参、太子参、白朮、茯苓、甘草、山药、芡实之类;常用的方剂有健脾益气汤(原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参苓白朮散等。

温补脾阳常用的药物有干姜、吴萸、高良姜、附子之类;常用的方剂有附子理中汤、良附丸、桂朴汤等。

治疗脾阴虚常从养阴入手,常用的药物有麦冬、玉竹、石斛、天花粉、乳汁、冰糖之类;常用的方剂有益胃汤、五汁饮、玉泉丸、柔脾汤等。

治疗中气下陷,须在补脾气的基础上配用升阳益气的药物,如炙黄芪、升麻、葛根、柴胡之类;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升阳补气汤、举元煎等。

四、补肺法:适用于肺虚证。肺虚证可分为:

(1)肺气虚:主要表现是气短,呼吸乏力,声音低,懒言语,或久咳吐白稀痰,脉虚软等。

(2)肺阴虚:主要表现是口干咽燥,干咳无痰或痰带血丝,声音嘶哑,皮毛憔悴,下午低热,脉细数等。

补肺气常用的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五味子、蛤蚧之类;常用方剂有人参蛤蚧散、补肺汤、五味子汤等。

补肺阴常用甘凉生津、润燥濡养之品,如麦冬、天冬、沙参、百合、石斛、天花粉、藕汁、梨汁、阿胶等;常用方剂有固金汤、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养阴清肺膏、秋梨膏等。

五、补肾法:适用于肾虚证。肾虚证又分为:

(1)肾阴虚:主要表现是梦遗盗汗,性欲亢奋,小便赤涩,腰痠,盜汗,下午潮热,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夜间口渴,脉弦细数等;如因肾阴虚而虚火上浮,则可兼见咽干喉燥或喉痛,牙痛,或干咳少痰等。

(2)肾阳虚:主要表现是阳痿滑精,性欲减退,静卧少言,目不欲睁,睾丸冰冷,尿清白而频数,或二便失禁,腰痠畏冷,五更泄,尺脉缓弱等。

(3)阴阳俱虚:临床上一般简称肾虚。主要表现是腰痠腿软或腰膝痠痛,遗精,阳痿,早泄,性器官发育不全,睾丸坠胀,牙齿生迟或过早脱落,或佝偻,尺脉细弱等。

补肾阴常用药物有生熟地、女贞子、元参、沙苑蒺藜、石斛、龟板、鳖甲、龟板胶、阿胶等;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一阴煎、左归饮、秦艽鳖甲散、大补阴丸等。

补肾阳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仙灵脾、补骨脂、仙茅、鹿茸、海狗肾、黄狗肾、海马、巴戟肉、阳起石等;常用方剂有桂附地黄丸、右归饮、煨肾散等。

治疗肾阴阳俱虚的常用药物有桑寄生、川续断、杜仲、枸杞子、山萸肉、莬丝子、熟地、山药、鹿角胶、胡桃肉、狗脊等;常用方剂有青娥丸、打老儿丸、无比山药丸、健步虎潜九等。

补肾法常与补肝法结合应用,应互相参看。

六、脏腑兼病补法与补六腑法:临床上的多种病症,其症候表现往往不限于一脏独虚,在运用补法时就应该有所兼顾。如:

心肺气虚,治宜补益心肺,用保元汤加减;心脾两虚,治宜补益心脾,用归脾汤加减;脾肺两虚,治宜补脾益肺,参苓白朮汤加减;肺肾阴虚,冶宜滋补肺肾,麦味地黄丸加减;肝肾阴虚,治宜滋补肝肾,用一贯煎加减;脾肾阳虚,如见证以腹泻为主,以四神丸、附子理中汤加减;见证以水肿为主,方用真武汤、实脾饮等加减。故在辨证上须下一番功夫,这样处方才能比较地契合病机。

补六腑的方法,一般都包括在其相表里的五脏中。例如补胃阴法即包括在补脾阴法中,补膀胱法也包括在补肾法之中,不再一一重复。

但有的腑在治疗时又须结合它的特点。例如大肠阳虚时,一般出现泄泻,常结合健脾、补肾(肾司二便)去治疗。但大肠阳虚也可出现便秘,这主要见于老年人。这是由于阳虚生寒,寒气凝滞于大肠,大肠传导无力所致,治疗时须结合补肾阳的方法。常用药物有肉苁蓉、当归、硫黄、熟地等;常用的方剂有半硫九等。

再如膀胱和小肠虚时都可发生尿失禁、遗尿等症,也须结合补肾法治疗。

补法的临床运用

上述各种补法,是从五脏六腑、阴阳气血各个方面分开来谈的。但是,人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阴阳气血之间,都是互相共联着的,相互之间有着密切地内在联系。因而虚证的产生,有的是由于某部自身的病变所致,有的则是由于受到其他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影响所形成,有时一脏独病,有时二、三脏同病,有时传变转化。所以,补法的运用,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考虑。不但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主证,而且还要根据虚证程度的轻重、病势的缓急、性质的寒热、发生演变的标本等,订出恰当的治疗法则,无太过,无不及,不过于偏颇,不过于拘泥,灵活掌握,才能发挥补法应有的治疗作用。所有这些,就是补法的临床运用问题。一般说,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补:适用于虚证比较单纯的情况。如阴虚补阴,阳虚补阳,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五脏中哪一脏虚即补哪一脏。如肺虚益气,心虚和营卫,脾虚补中,肝虚养血,肾虚益精等,都是正补法。

二、峻补:用于气血暴然虚脱的情况。暴然气脱或大出血,身体暴虚,症见汗出如油,身凉肢厥,气息如丝,昏厥失祌,面白如纸,脉微散欲绝,或出血不止,或大吐大泻等,元气有立刻脱亡的危险,这时非用大剂峻补,不能挽其危亡。

常用的方剂如独参汤、参附汤、芪附汤、芪朮附汤、当归补血汤等,这时用量要大,药力要足,选药要精专。

三、缓补:用于正气既虚但又微有一些邪气,或遇有虚不受补的体质,就须用缓补法。这种补法,选药订方须从容和缓,相机渐进,以逐渐恢复健康,不可骤用参芪、鹿茸之类。

一般常选用太子参、生晒朮、黄精、玉竹(平补脾胃以益气)、稻芽、谷芽(醒脾开胃助消化)、十大功劳叶(缓补气血)、饴糖(和中益胃)、橘白(行气和中而不燥)等药力和缓,不寒不燥,补而不骤,行而不散之品,随症出人。遇有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操之过急。

四、滋补:用于精血大伤,阴虚痨瘵,久病阴竭,热病后期阴液耗伤太甚等情况。滋补法是用厚味滋腻养阴的药品或血肉厚味之品,以滋补精血,填充髓液的方法,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具体运用。

临床上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龟板、鳖甲、生熟地、猪脊髓、牛骨髓、羊肉、紫河车、猪蹄、肘子等,随症加减。由于这些滋腻厚味的药物,容易妨碍脾胃的运化,脾胃虚弱,则仍补不上去,所以要同时重视健脾开胃,适当配入白朮、茯苓、党参、陈皮、麦芽、神曲、山楂、砂仁、谷稻芽等。

五、温补:用于虚证而兼有寒象,或气血两虚、形体不足没有热象的情况。常用的温补药有黄芪、党参、熟地、当归、肉苁蓉、附子、肉桂、巴戟天、羊肉、狗肉等;常用方剂有附子理中汤、当归羊肉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

六、凉补:用于虚证兼有一些热邪的情况。如血虚有热,或热病后期阴液已耗伤但邪热尚未完全退净等时须用凉补。常用的药有生地、白芍、元参、天麦冬、沙参、百合等;常用方剂有养阴清肺膏、二冬膏、益胃汤、补心丹等。

如虽已正虚但尚有邪热,须要加些清热药如竹叶、知母、白薇、青蒿、地骨皮、黄芩、黄柏、丹皮之类,这又称清补法;常用方剂如朱砂安神丸、竹叶石膏汤、人参白虎汤等。

七、间接补:这种补法主要是结合脏腑间生理病理变化的相互关系来进行补益的方法。例如脾阳虚脾失健运而用补肾阳的方法治疗。因为肾阳有帮助脾阳温化蒸动的作用,补肾阳也就间接补了脾阳。

再如由于肝经阴血不足所致的阴虚肝旺,头晕目眩,头重脚轻,上实下虚,而用补肾阴的方法治疗。因为肝肾有同源的关系,精血可以互相转化,补肾阴可以助长肝的阴血,肝肾的阴血充足,肝阳也就不上亢了。

八、补气以生血,养血以化气:由于气是生血的生命动力,血是化气的物质基础。所以血虚时要兼补气,气虚时要兼养血。常用的方剂如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归脾汤等。

九、补先天与补后天:有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对中焦有温化蒸动作用,能帮助脾阳运化水谷,升发阳气,所以说『补脾不如补肾』,也有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能运化五谷精华,后天充足,不但可以充养全身,并且其精华可以下注于肾以生养肾精,所以就说『补肾不如补脾』。

这两种说法,都未免过偏。应当看其肾虚而脾不虚者,以补肾为主;脾虚而肾不虚者,以补脾为主;脾肾两虚者,脾肾同补。再参看其轻重,或补肾兼顾脾,或补脾兼顾肾,较为恰当。

十、食补:在补法中有不少方子是药疗和食补相结合,如〖内经〗中的四乌贼骨一蔺茹丸就是一张药疗与食补相配合的复方,张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等也是同类性质的复方,后世则有更大的发展,如唐·孟诜〖食疗本草〗,元·忽思慧〖饮膳正要〗,清·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都是一些以介绍食疗药物为主的专著,其中有很多有关食补的内容,可以作为临床运用补法时的参考。

使用补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补法使用恰当,确能立起沉疴,但是使用不当,也能促使疾病恶化或招致死亡。所以使用补法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当补而补:如果遇到『真实』而『假虚』的证候,即『大实有羸状』,是因为邪气太盛,正气一时受抑而表现出没精神,不愿动,倦怠少食等症,好象是虚证,这时决不可误用补法。不当补而补,则会误人性命,要千万注意。

二、当补而不补:证也有『真虚』而『假实』者,即常说的『至虚有盛候』。本来是虚极而忽出现烦扰不宁,动作有力,神志忽清,多言善说等症,好象是实证,这时当补而不补,就会误人不浅。如果误用泻法,那就更大错而特错了。

三、要注意方剂的组织,药品的配伍:有时为了补正还要间用一些祛邪药,才能更好的补正;补气药中,间用一些行气药,才能更好的补气;补血药中,间用一些行血药,才能更好的补血,等等。

例如补中益气汤中用参、芪又用陈皮;六味地黄丸中用熟地又用泽泻;四物汤中用归、芍又用川芎。再如参苏饮(补散兼用),枳术丸(补消兼用),参连饮,人参白虎汤(补清兼用)等,这又是扶正祛邪兼用的例子。使用补法如不注意方剂的组织,药品的配伍,也难达预期的效果。

四、注意调理脾胃:补药是要通过脾胃运化而起作用的,如不注意调理脾胃,药物不能很好的吸收运化,则难达到补虚的效果。所以在使用补法组织处方时,要注意到调理脾胃的问题。

例如久服熟地要用砂仁拌,久服生地要配些陈皮、苍术,久服山药要佐以木香,五味异功散中加陈皮,磁朱丸中用神曲等,都是注意调理脾胃的例子。

五、不可滥用补药:补药主要是用来治疗虚证。如无虚证,就不宜用补药。但有一些医生喜用补药,未经详细辨证,即投补药。也有一些病人喜吃补药,到处买补药,要求吃补药。这样都会误人误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浪费,都应纠正。

六、要注意到『祛邪』也可以『扶正』:以上各种补法都是针对治疗虚证而谈的,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但还要注意到在另一些情况下,邪正斗争非常激烈,这时为了保存正气,必须要排除邪气而达到『法邪以扶正』、『邪去则正安』的目的,也可采用『以泻为补』、『以通为补』等方法。

例如阳明结热证,急用大承气汤(枳实、厚朴、芒硝、大黄)攻泻邪热以保存阴津正气,使邪去而正复;胸痹心痛时,配用乳香、没药、红花、三七等,以活血祛瘀,使瘀血去、新血生而心阳复等,这又是『泻中寓补』、『通中有补』的方法。故应用补法时不可呆板生硬,须结合全面情况去考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