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44|回覆: 0

[儒家學說] 子曰道聽而塗說 德之棄也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2-10 11: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陽貨篇第14章】孔子因何把道聽途說者斥之為『德之棄也』?

17·14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塗』字,在這裡與路途的『途』字同義。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聽到道路上的傳言就四處傳播,這是拋棄道德的行為。』

孔子為什麼反對道聽途說呢?道聽途說,指路上聽來沒有根據的傳聞,不加求證就向別人傳述。其所以如此,有的人是利用謠言以中傷別人;有的人是為了炫耀自己;有的人是因為不明智,盲目跟風。

孔子主張,為學做人要以誠實正直為本,說話要有證據。他對子路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又對子張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論語·為政】)道聽途說的人,不辨是非,虛妄不實,既沒有求知求實的精神,又缺乏應有的責任心,故孔子嚴厲地斥之為『德之棄也』。

附:

【原文】

子曰:『道聽而塗①說,德之棄也。』

【注釋】

:通『途』。

【譯文】

孔子說:『聽到道路上的傳言就四處傳播,這是拋棄道德的行為。』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4-1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道聽塗說"之德性批判】

孔子將"道聽塗說"斥為"德之棄也",實乃對知識倫理的深刻界定。此語揭示三重道德意蘊:

其一,知識傳播的倫理責任。儒家素重"慎言",【禮記】云"無稽之言勿聽",強調信息傳播需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的認知程序。道聽即傳,實則是推卸知識驗證的責任。

其二,言語行為的道德屬性。【論語】載"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將言語納入德行體系。朱子注此章曰:"聞善不蓄,聞惡即傳,皆非所以進德。"道聽塗說者,既失"修辭立其誠"之本,又違"訥於言而敏於行"之教。

其三,社會信任的維繫機制。孔子重視"民無信不立",謠言傳播會破壞社會信任基礎。程頤指出:"輕傳未審之事,是自棄其忠信。"這種傳播行為本質上瓦解了儒家"朋友有信"的倫理準則。

當今信息時代,此訓尤具現實意義。謠言傳播已非簡單的信息失真,而是關涉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道德問題。孔子此語,實為信息倫理之先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