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345|回覆: 1

[訓詁學] 歌字起源與演變_繁體字寫法

  [複製鏈接]
中央紀委國家監 發表於 2018-12-11 11: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秧歌是中國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

秧歌是中國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

歌的金文從言,可聲,可一定程度上也提示意義,因為可從口從丂

歌的金文從言,可聲,可一定程度上也提示意義,因為可從口從丂

秧歌是中國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既然是舞蹈,為什麼叫秧『歌』呢?這是因為,『秧歌』最早的起源,是古代農民在拔秧、插秧等農事勞動過程中,為了減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之苦,於是唱歌以相互娛樂,逐漸就形成了秧歌。清代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說:『農者每春時,婦子以數十計,往田插秧,一老撾大鼓,鼓聲一通,群歌競作,彌日不絕,是曰秧歌。』 這一勞動人民在田間地頭唱的歌,後來發展成舞蹈和戲劇表演的形式,逐步演變成燈會、年節中必須表演的習俗。

【說文解字】中有『歌,詠也』

【說文解字】中有『歌,詠也』

歌的金文從言,可聲,可一定程度上也提示意義,因為可從口從丂(kǎo),表示口中有氣流呼出。【說文解字】中有『歌,詠也』,意思是說歌是按照一定的樂曲旋律詠唱。早在【詩經】中就有『心之憂矣,我歌且謠』這樣的句子,表意很直白:今天心情不好,唱唱歌謠吧。白居易也曾感嘆:『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聲。』古人唱歌還唱出自己的感情,現在唱歌只唱聲音。看來,自古歌詠吟唱就是人們疏解情緒的一種方式。正如【禮記·樂記】中說:『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為什麼要長言呢?唐代孔穎達說:『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因為感情太充沛,說話已不能表達內心的激動,就放聲高歌了。我們常看到古人作詩時要搖頭晃腦,難道是為了防治頸椎病嗎?不是,他們之所以要搖頭,是因為高興和陶醉啊——內心的喜怒哀樂,總要先吟詠一番,唱兩嗓子才會痛快。

歌是按照一定的樂曲旋律詠唱

歌是按照一定的樂曲旋律詠唱

現代人唱歌是一件平常事,各種好聲音你方唱罷我登場,樂此不疲。其實,古代的文人們早就是唱歌的高手,隨便開口一唱就是千古傳誦的名篇。甚至可以說,我們今天背誦的很多古詩詞,其實都是古代的歌詞。【禮記·樂記】中記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

【詩經】中就有『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詩經】中就有『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如先秦時期的【詩經】,它就是古人所唱的歌謠。【詩經】總共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雅】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頌】是宗廟祭祀用的樂歌,可能與普通老百姓的聯繫不是那麼緊密,但是【風】就是當時各地的民謠了,廣為流傳於普羅大眾,例如我們熟知的【關雎】【蒹葭】就是屬於【風】。你能想象古人對着心愛的人吟唱『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情形嗎?【史記·孔子世家】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如孔子一般用琴歌來唱響詩經,唱而傳之,彈而歌之,詩章化曲,曲曲入心,或許最能傳唱出【詩經】的雅意。

白居易也曾感嘆:『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聲。』

白居易也曾感嘆:『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聲。』

自秦代起,開始設立樂府,它是用於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採集民歌的專門官署。漢初,樂府並沒有保留下來。到了漢武帝時,在定郊祭禮樂時重建樂府,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後,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匯集,其中的【有所思】【上邪】【孔雀東南飛】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特別是【上邪】所描述的『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可以說是一首天地為證、日月為憑的誓言之歌,比起今天的情歌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禮記·樂記】中說:『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

禮記·樂記】中說:『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

漢以後,歌與詩逐漸分離,詩慢慢變為文人雅士專用的創作體裁之一。這種現象在唐代發展到了頂峰,到了宋代,文人就轉而攻詞,而詞原本就是樂曲的歌詞,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係。宋代俞文豹【吹劍續錄】記載,蘇東坡在玉堂署任職時,有一次曾經問一個擅長歌詠的幕僚:『我詞何如柳七(柳永)?』(幕僚)回答道:『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銅琵琶聲調鏗鏘,鐵綽板與紅牙板都是古人歌唱時用來打節拍的物品,前者為男歌手所用,音調響亮有力,後者一般為女歌手所執,音調細膩清脆。後來,人們便用『鐵板銅琶』形容豪放有力的詩(詞)風文風,用少女執『紅牙板』而歌來描述柔美婉約的詩(詞)風文風了。

唐代孔穎達說:『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

唐代孔穎達說:『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

到了元代,又有元曲這種新的體裁發展起來。元曲有固定宮調、曲子和唱法,歌詞也更加直白通俗,容易被普通老百姓所理解,形式上也已經接近現代歌曲。如果說以前的詩歌更強調文學性,那幺元曲有着更多的音樂性了,這也算是古人真正意義上日常所唱、所聽的歌了。

【禮記·樂記】中記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 ... ...

【禮記·樂記】中記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 ... ...

所以,看古人的唱歌的發展歷程,似乎可以一窺中國文學的發展歷程。正如【毛詩序》裡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 唱歌兼唱情,我歌唱我心。想來歌曲也真偉大,將一些文字串聯在一起,附上音符,配上樂器,就變成了悅耳動聽的樂章,表達出歌者的感情,也讓聽者引起共鳴。而只要心中有歌,人生就有希望,就有熱情,就有生命力。(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8-12-12 10:5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歌的金文從言,可聲,可一定程度上也提示意義,因為可從口從丂(kǎo),表示口中有氣流呼出。
丁央 發表於 2025-4-21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歌":從農耕謠曲到詩樂舞一體化的文化演進】

"歌"字之形義演變,實為華夏禮樂文明發展的微觀鏡像。金文"歌"從言從可,許慎【說文】訓為"詠也",段玉裁注曰:"永言謂之歌",揭示其本質為情感的藝術性延長表達。考"可"字構形,上為氣流(丂)下為口,暗示歌唱需氣息綿長,此與【樂記】"長言之也"的闡釋形成文字學與經學的互證。

秧歌得名之由,恰是"歌"字本義的活態傳承。屈大均所載粵地插秧擊鼓群歌的記載,印證【呂氏春秋·古樂】"勞者歌其事"的古老傳統。這種"相和而歌"的勞作模式,實為【詩經】"風"體的民間源頭。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中已有"龢"(和)字作編管樂器形,暗示商周時期集體歌唱已有樂器伴奏,秧歌中的鼓樂傳統可視為上古遺風。

從文字演變觀之,戰國楚簡"歌"字或增"欠"部(張口狀),強調發聲特徵;小篆定型為"哥"(二可相疊)與"欠"的組合,【說文】歸"欠"部而非"言"部,說明漢代已更注重其氣息運用特性。這種字形演變與【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的聲樂理論形成呼應。

詩、歌、舞的三位一體,在早期文獻中多有明證。【尚書·舜典】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鄭玄注【周禮】謂"古者教詩必以樂",皆表明【詩經】三百篇本為樂歌。孔子"弦歌不絕"的記載(【史記·孔子世家】),屈原"展詩兮會舞"的描寫(【九歌·東君】),均體現先秦文人"不歌而誦謂之賦"(【漢書·藝文志】)的創作傳統。

今人當知,古典詩詞的平仄格律實為音樂節拍的文本固化。杜甫"新詩改罷自長吟"(【解悶】),蘇軾"日啖荔枝三百顆"皆合律可歌。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存十七首旁譜,尤見宋詞音樂性。故今日吟誦古詩而搖頭晃腦者,非但防治頸椎之疾,實是循四聲陰陽之律,體古人"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詩序】)的審美境界。

要之,"歌"字演變的每一筆劃,都鐫刻着華夏先民從勞動號子到宮廷雅樂的情感軌跡。秧歌之"歌"存上古遺響,詩詞之"歌"蘊禮樂精魂,二者共同構成中華文明特有的"聲詩"傳統。今人若能以文字為舟楫,溯流而上,或可重聞【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的遠古回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