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323|回覆: 1

[訓詁學] 間字的起源與演變_繁體字寫法

[複製連結]
中央紀委國家監 發表於 2018-12-17 09: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時間是個常量,每年365天,誰都不會少

時間是個常量,每年365天,誰都不會少

對勤奮者來說,時間卻是個變量

對勤奮者來說,時間卻是個變量

時間是個常量,每年365天,誰都不會少。對勤奮者來說,時間卻是個變量,在有限的時間單位里實現更多願望,正是生命意義之所在。

間字是個會意字,在上古寫作『閒』

間字是個會意字,在上古寫作『閒』

間字是個會意字,在上古寫作『閒』。【說文解字】解釋爲:『閒,隙也。從門從月。』段玉裁注釋:『開門月入,門有縫而月光可入。』金文字字形爲門上有一彎明月,月下有兩扇大門,這就表示由門隙間可以望見明月。之所以能夠望見明月,也正因爲兩扇門之間有空隙,所以『間』字的本義就是間隙、空隙。小篆的寫法如上,把門上的月移到門內,表示門縫中見月光。【史記·管晏列傳】中『妻從門閒而窺其夫。』這個『從門閒而窺』就是『從門縫中看』的意思。由縫隙、間隙引申爲人與人或國與國之間的嫌隙、隔閡,如【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臣有閒。』由於縫隙的距離都十分短近,因此又引申爲抄近路。【史記·項羽本紀】:『沛公已去,閒至軍中。』由嫌隙、隔閡,引申爲尋找空子,故意造成別人之間的嫌隙,即挑撥、離間。【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信秦之閒。』

【說文解字】解釋爲:『閒,隙也。從門從月。』

【說文解字】解釋爲:『閒,隙也。從門從月。』

在歷史的長河裡,一個『間』字,曾帶給我們很多感悟。『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皓月當空,月光靜靜地通過松間的縫隙照射下來,山間清澈的泉水在石頭上靜靜地流淌,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讓王維不禁要問自己,眼前這一切,不正是自己夢寐以求的世外桃源嗎?何苦再回到官場的爾虞我詐中去呢;『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儘管人生如此坎坷、潦倒,儘管磨難重重、煩惱連連,但杜甫依舊時時以天下蒼生爲念,情系寒士,心憂黎民,即使自己受凍至死,也希望天下寒士能有間間廣廈庇護;『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一匹瘦馬,一個蕭瑟的背影,不爲了合群改變自己,別人都榮華富貴,于謙卻兩袖清風,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爲他的一生就如同【石灰吟】一樣,坦坦蕩蕩……

段玉裁注釋:『開門月入,門有縫而月光可入。』

段玉裁注釋:『開門月入,門有縫而月光可入。』

在間組成的詞組裡,最常用的莫過於時間了。天不言而四時行,時間最初是一個抽象而難以把握的概念。從人類先祖結繩記事開始,定量化的時間才被逐漸認識和掌握,成爲文明拓進的一個向度。當然在歷史上,古人很早就形成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時間意識,形成了『賤尺璧而重寸陰』的惜時態度,形成了『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的守時觀念。以識時、惜時、守時爲內涵的時間文明,提醒我們科學把握時間、有效利用時間。馬克思說,『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都離不開時間,時間意味著無限可能,時間又總是在做減法。我們無法超越或者改變時間,但我們卻可以雕刻自我,乘著時間的翅膀拓展夢想的空間。

『間』字的本義就是間隙、空隙。

『間』字的本義就是間隙、空隙。

回望來時路,奮鬥者的每一個腳印,都被時間定格爲歷史。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的40年;是波瀾壯闊、激情澎湃、創意萬千、日新月異的40年;是給中國帶來歷史性巨變、令世界爲之驚嘆的40年;是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民族復興光明前景的40年……40年來,有榮耀、有汗水、有期待,經過日日夜夜的發酵,我們的努力最終熔鑄成流光溢彩的美好結局。時間仿佛在說,『我離開得殘酷,但留下的皆是永恆』。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連續不斷的時間節點,組合起來就是我們的前途與來路、夢想與成就。未來已來,路在腳下,時間不喜歡漂亮話,任務和挑戰也不會等待我們。做一個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提振『一日不爲、三日不安』的責任心,激發『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困難會給我們讓路,時間會成爲我們最好的見證者。(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4-16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間"字考源及其文化意蘊探微】

"間"字之形義演變,實爲漢字譜系中極具哲思之個案。許慎【說文解字】以"閒"爲本字,其構形智慧深得自然之理。段玉裁"開門月入"之注,不僅道出字形本義,更暗合先秦"觀物取象"的造字哲學。金文所見門扉與弦月的組合,恰是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思維之具現。值得注意的是,戰國簡帛中已見"間"字省變之跡,至【熹平石經】定型爲今之繁體"間",此演變過程折射出漢字書寫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平衡。

從語義系統觀之,"間"字衍生脈絡清晰可辨。其本義門隙之"間"(【管晏列傳】),衍生出時空之"間"(【項羽本紀】),再擴展至人際之"間"(【廉頗藺相如列傳】),此三重引申恰如【爾雅】所云"引申觸類,萬物咸睹"。特別當論者,【周易·繫辭】"陰陽相間"之說,更將物理間隙升華爲宇宙運行規律,使"間"字獲得哲學維度。

詩家運用"間"字之妙,尤見傳統文化精髓。王維"松間"之幽,非僅狀景,實爲禪宗"即色明空"之境的文字呈現;杜甫"廣廈千萬間"的宏願,則彰顯儒家"仁者與物同體"的胸襟。至若于謙"人間清白"之詠,又見"間"字承載的士人精神標高。這些經典用例,共同構建起"間"字的審美意象群。

今人所謂"時間",古稱"光陰",其概念形成歷經漫長認知過程。【周髀算經】以圭表測影,【尚書·堯典】四時之辨,皆體現先民對時間的量化努力。值得深思的是,【淮南子·原道訓】云"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這種將物質時空轉化爲生命價值的智慧,與當代時間管理學竟有異曲同工之妙。觀"間"字演變史,實爲管窺中華文明時空觀的一扇明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