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40|回覆: 1

[儒家學說]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2-17 14: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陽貨篇第18章】『惡紫奪朱』體現了孔子怎樣的個性特徵?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惡』(音wù),指厭惡,憎恨。『紫之奪朱』,朱是正色,紫是雜色。春秋時紫色代替朱色成為諸侯衣服的顏色。『雅樂』,指正統音樂。『利口』,指奸佞、巧言利辨之人。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厭惡紫色奪去了朱色的光彩,厭惡鄭國的淫聲擾亂了高雅音樂,厭惡巧言利辨的奸佞之人撥弄是非,傾覆敗亡其國家。』

本章所記體現了孔子怎樣的個性特徵呢?春秋時期,諸侯們以穿紫色衣服取代了正統的朱色,鄭國靡靡之音(孔子曾說『鄭聲淫』)的流行取代了高雅音樂,伶牙俐齒、巧言利辨的奸佞之人也時興起來。對此,孔子表達了厭惡、憎恨的鮮明態度,體現了他一貫的是非分明,善惡必辨的個性特徵。

孔子為什麼稱鄉愿為『德之賊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好好先生似是而非,善惡不明,敗壞道德。【論語】記載了孔子對古今時事、人物的許多評論,當褒則褒,當貶則貶,即便是季氏那樣的權貴,也敢於直言,一針見血,毫不含糊。這就是孔子其人。

本章是成語『惡紫奪朱』的出典之處,比喻對邪惡蓋過正義,或異端冒充真理之類現象的厭惡、憎恨。

附: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此章重出,見【學而篇】第3章。

【原文】

子曰:『惡①紫之奪朱②也,惡鄭聲之亂雅樂③也,惡利口④之覆邦家者。』

【注釋】

(音wù物):厭惡,憎恨。②紫之奪朱:朱是正色,紫是雜色。春秋時紫色代替朱色成為諸侯衣服的顏色。③雅樂:正統音樂。④利口:奸佞、巧言利辨之人。

【譯文】

孔子說:『我厭惡紫色奪去了朱色的光彩,厭惡鄭國的淫聲擾亂了高雅音樂,厭惡巧言利辨的奸佞之人撥弄是非,傾覆敗亡其國家。』

陳之百九 發表於 2025-4-13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陽貨】"惡紫奪朱"章所彰顯的孔子人格特質析論

【陽貨】篇所載孔子三"惡",實為夫子文化批判精神之集中體現。其中"惡紫之奪朱"作為首惡,尤能彰顯孔子"正名"思想與道德堅守之個性特徵。

一、禮制守護者的文化立場
春秋時期,紫色由齊桓公始興,漸次取代朱色成為諸侯服色。按【禮記·玉藻】"衣正色,裳間色"之制,朱乃五方正色(青赤黃白黑)之赤,紫色則為間色。孔子之惡,非僅色彩偏好,實是對"禮崩樂壞"的深刻憂患。【荀子·王制】云"衣服有制",孔子對紫色僭越的批判,正體現其"克己復禮"的文化保守主義立場。這種對傳統禮制符號的堅守,與其"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的政治主張一脈相承。

二、價值判斷的絕對性原則
孔子將色彩、音樂、言語三者並提,構成完整的價值批判體系。朱子【集注】謂:"紫近黑,鄭聲淫,利口佞,皆是以邪干正。"夫子之惡,本質是對"以邪代正"現象的零容忍。這種非此即彼的價值判斷,展現其"志於道"的絕對性思維特徵。正如【子路】篇"鄉原,德之賊也"的斷語,孔子始終保持着涇渭分明的道德潔癖,這種剛性品格正是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底色。

三、文化精英的憂患意識
值得注意的是,三"惡"對象皆屬當時流行文化:紫色為時尚色,鄭聲是新樂,利口是縱橫家之才。孔子之批判實則是精英文化對大眾文化的拒斥。錢穆【論語新解】指出:"當時尚紫,好鄭聲,用利口,皆世俗之所謂美。"這種逆潮流而動的批判姿態,凸顯其"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文化先知形象。其個性中既有"述而不作"的保守,更有"當仁不讓"的擔當。

要之,"惡紫奪朱"所呈現的,是一個在價值混亂時代堅守文化本真性的孔子形象。這種"正色"意識,不僅是美學選擇,更是其"君君,臣臣"正名思想的外化。在當下價值多元的時代,孔子這種"有所惡"的鮮明態度,恰為文化守正創新提供了重要啟示:真正的文化傳承,既需要開放包容,更需堅守本質性的價值底線。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甲寅日|黃帝4722年三月十八日申時| 2025/4/15/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