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武字谥和明武宗 《谥法解》说:“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明义理正曲直,威严自强交往有德,战胜平定祸乱,法以正民能使民服,大志行兵多所穷极,都可以谥为武。 其中唯“夸志多穷”或含好大贪功穷兵黩武之意。然武字谥仍以褒为主。故《谥法解》又说:“施为文也,除为武也。”除是除恶,除恶为武。周武王革命就是除大恶,或略逊于文王,亦不失为圣王。 清朝《鸿称通用》对武字定义曰:“刚强直理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刚强以顺曰武。”都是褒义。《鸿称通用》是清内阁谥法官书。清朝谥法,远法成周,旁征近代,形成了特别完整的谥制。 清谥与郑樵《通志》中的《谥略》,沈约《谥别》,贺琛《谥法》,王彦威《续古今谥法》等多种谥法,既有沿袭,也有改易。例如,《谥略》将“武”字列为上谥并排在“文”后,老五。《鸿称通用》则将“武”推后为上谥之十四了,但仍属上谥之上品。 历史上谥号为武或含武字者有:周武王、赵武灵王、秦武公、秦武王、汉武帝、光武帝、魏武帝、晋武帝、齐武帝,梁武帝、周武帝、明武宗等等,德行高低不一,有的缺陷很大,但都有除恶之功和英武的一面,不可过贬也。 其中明武宗最受后世訾议。其实此君荒唐但不糊涂,正德年间几件大事,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特别是正德十二年,武宗亲率数万人大败蒙古王子,使蒙古军此后长时间不敢犯边,可见武宗之刚毅果断和相当的军事才能。 由于继承明武宗的是以藩王入大统的堂弟明世宗,于武宗既无直接血统关系,亦无好感,故令史臣在《明实录》中多录其恶。然《明实录》中亦有褒扬,如记录武宗巡视西北时说:“自宣府抵西陲,往返数千里,上乘马,腰弓矢,冲风雪,备历险厄,有司具辇以随,也不御。阉寺从者多病惫弗支,而上不以为劳也。” 清人所编撰的《明史》对于明武宗的评价还是比较公正的,赞曰:“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 2018-12-10/余东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