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武字諡和明武宗 【諡法解】說:『剛強理直曰武,威強澼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剛無欲強不屈,明義理正曲直,威嚴自強交往有德,戰勝平定禍亂,法以正民能使民服,大志行兵多所窮極,都可以諡為武。 其中唯『夸志多窮』或含好大貪功窮兵黷武之意。然武字諡仍以褒為主。故【諡法解】又說:『施為文也,除為武也。』除是除惡,除惡為武。周武王革命就是除大惡,或略遜於文王,亦不失為聖王。 清朝【鴻稱通用】對武字定義曰:『剛強直理曰武,闢土斥境曰武,折衝禦侮曰武,剛強以順曰武。』都是褒義。【鴻稱通用】是清內閣諡法官書。清朝諡法,遠法成周,旁征近代,形成了特別完整的諡制。 清諡與鄭樵【通志】中的【諡略】,沈約【諡別】,賀琛【諡法】,王彥威【續古今諡法】等多種諡法,既有沿襲,也有改易。例如,【諡略】將『武』字列為上諡並排在『文』後,老五。【鴻稱通用】則將『武』推後為上諡之十四了,但仍屬上諡之上品。 歷史上諡號為武或含武字者有:周武王、趙武靈王、秦武公、秦武王、漢武帝、光武帝、魏武帝、晉武帝、齊武帝,梁武帝、周武帝、明武宗等等,德行高低不一,有的缺陷很大,但都有除惡之功和英武的一面,不可過貶也。 其中明武宗最受後世訾議。其實此君荒唐但不糊塗,正德年間幾件大事,誅劉瑾,平安化王、寧王之叛,特別是正德十二年,武宗親率數萬人大敗蒙古王子,使蒙古軍此後長時間不敢犯邊,可見武宗之剛毅果斷和相當的軍事才能。 由於繼承明武宗的是以藩王入大統的堂弟明世宗,於武宗既無直接血統關係,亦無好感,故令史臣在【明實錄】中多錄其惡。然【明實錄】中亦有褒揚,如記錄武宗巡視西北時說:『自宣府抵西陲,往返數千裏,上乘馬,腰弓矢,衝風雪,備歷險厄,有司具輦以隨,也不御。閹寺從者多病憊弗支,而上不以為勞也。』 清人所編撰的【明史】對於明武宗的評價還是比較公正的,贊曰:『明自正統以來,國勢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樂嬉遊,昵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猶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鈞諸臣補苴匡救,是以朝綱紊亂,而不底於危亡。』 2018-12-10/余東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