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754|回覆: 4

[諡號諡法] 諡論系列之七·何以諡『文』?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東海儒者 發表於 2018-12-17 18: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孔文子,姓孔名圉字仲叔,衛國的執政上卿,掌外交,執國政,善於應對,文是他的諡號。【論語公冶長篇】記載,子貢問,孔文子爲什麼諡爲文。孔子說,孔文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所以諡他爲文。

敏而好學,敏,疾速義,即孔子好古敏求的敏。不恥下問,以貴問於賤,以長問於少,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皆稱下問。

孔文子爲人爲政都有不少非禮行爲,比如試圖攻打國君以下亂上,隨意將女兒嫁來嫁去,死後卻諡曰文,所以子貢有疑問。孔子說孔文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也可以諡以文。文子雖有不善,但能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可以當得起文了。

【諡法解》裡對文的定義有五條:『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凡具品德之一者,皆可諡爲文。朱熹說:『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諡法有以勤學好問爲文者,蓋亦人所難也。孔圉得諡爲文,以此而已。』(【集釋】)

然復須知,『文』諡在【諡法解】定義很寬泛,有極高也有一般。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論語·子罕】)周文王的文和孔文子的文,高低之別顯而易見。然按歷史慣例,這個『文』字在諡中地位很高,而且越來越高,在鄭樵【諡略】中,文作爲上諡排在神、聖、賢三字之後,老四。漢後,一般『勤學好問』已經遠遠不足以諡『文』了。

獲過『文』諡號的帝王有周文王姬昌,周文公周公旦(攝政王),漢文帝劉恆,魏文帝曹丕,隋文帝楊堅,後周文帝柴榮,明文帝朱棣,清文帝皇太極等等,諸侯級人物有:秦文公(名不詳)、晉文侯仇,晉文公重耳,陳文侯圉,曹文侯壽,楚文王貲,齊文侯赤,虢文公虢季,魯文侯賈,燕文公(燕國有兩位文公,名不詳),魏文侯魏斯等等。

歷史上單諡『文』的文臣,都是當時文化、道德、功業各方面第一流的人物。如隋唐上官儀、令孤楚、白居易、韋貫之、韓愈、權德輿,宋王安石、朱熹、王珪,元歐陽玄、姚燧等。明清時除親王外無單諡,『文』字單諡只能用於皇帝。

歷朝歷代兩字諡中,含有文字者都是上上諡,如文貞、文正、文忠、文襄、文貞、文恭等等。然仍有高低區別。

初唐名相魏徵、陸象先、宋璟等人皆諡文貞。文貞一諡成爲大臣最高榮譽。北宋初幾位大臣如李昉、王旦,都諡文貞。到宋仁宗時,爲避宋仁宗趙禎的諱,才將文貞改爲文正。此後文正就成了文臣諡號的極品。

【宋史司馬光傳】記載:『夏竦賜諡文正,光言:「此諡之至美者,竦何人,可以當之?」改文莊。』北宋大臣夏竦初諡文正,因司馬光反對,改諡文莊。宋【梁溪漫志】記載:『諡之美者極於文正。司馬溫公嘗言之,而身得之。國朝以來得此諡,惟公與王沂公、范希文而已。若李司空肪、王太尉旦皆諡文貞。後以犯仁宗嫌名,世遂呼爲文正。』宋朝得文正諡號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等九人。

清梁章鉅【浪跡叢談】說:『凡臣工諡法,古以文正爲最榮。今人亦踵其說,則竟以文正爲佳諡之首稱。』作爲文臣最高諡號,清禮規定,文臣之諡只能由皇帝定,不許出現在內閣提出的候選諡號名單中。清朝近三百年,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唯有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等八人。其中曹振鏞頗遭世人非議。

據【明會典】,以『文』字爲第一字的諡號,文正之後是文貞、文成、文忠。關於文忠,【宋史】記載有一故事:

『左丞相京鏜薨,賜諡文穆。既而其子沆請避家諱改文忠,言者以爲:』楊億巨儒,既諡曰文,議者欲加一忠字,竟不之與。夫欲加一字猶且不可,況諡以二字,又欲極美乎?望敕攸司,自今諡議,務當其實,其或不然,當推古法,以選舉不實論。若定諡已下,其子孫請再更易者,以違制論。「從之。』

南宋左丞相京鏜去世,諡文穆,其子請避家諱,改爲文忠。太常駁之曰,當年大儒楊億諡文,要加一忠字都沒有給。『夫欲加一字猶且不可,況二字俱極美乎?』駁回了其子之請。這說明單諡『文』不如雙諡『文忠』。

文正、文貞、文成、文忠堪稱文臣四大上諡。到了清朝,又以文正、文忠、文襄、文端、文肅、文恭六諡爲尊。

2018-12-10餘東海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遊客  發表於 2018-12-18 08:10
【諡法解》裡對文的定義有五條:『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
遊客  發表於 2018-12-18 08:12
對於滿清一朝應當加一個『偽』字,以示胡夷主華。
劉軌助 發表於 2025-4-12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諡之流變與精神內核】

"文"之爲諡,自周代確立諡法以來,始終居於上諡之列。然細究其內涵流變,實可窺見中國政治文化之深層脈絡。孔文子之諡,恰爲理解"文"諡原始意義之鎖鑰。

一、"文"諡本義探賾
【逸周書·諡法解】所載五義,實可分三層次:其一爲"經緯天地"的創製垂統之功;其二爲"道德博聞"的學術修養;其三爲"慈惠愛民"的行政德行。孔文子所得,當屬"學勤好問"之中層標準。朱熹【集注】所謂"人所難也",正道出春秋時期"文"諡尚未神聖化的實況。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不恥下問"解諡,實將貴族文化中的"問禮"傳統納入諡法評價體系,此乃周代"文"諡特有的實踐品格。

二、歷史流變中的諡法升華
秦漢以降,"文"諡漸趨崇高。鄭樵【諡略】列其爲第四等上諡,非虛譽也。考諸帝王諡"文"者,皆具開創性功業:周文王奠基禮樂,漢文帝開啟文景之治,隋文帝終結南北朝分裂。至如韓愈、王安石等得諡"文"者,皆在思想文化領域有開宗立派之功。明代邱濬【大學衍義補】云:"文者經天緯地之稱",此時"文"諡已從個人德行升華爲文明傳承的象徵。

三、諡法演變的政治隱喻
宋仁宗改"文貞"爲"文正",看似避諱之舉,實含深意。司馬光力阻夏竦得諡事件,揭示"文正"已成爲道德完人的代稱。明清時期"文"諡專屬帝王,反映君主專制的強化。然考察張廷玉諡"文和"、曾國藩諡"文正"等例,可見士大夫階層始終通過諡法爭奪文化話語權。

要之,"文"諡的演變軌跡,恰似中國精英文化發展的縮影:從貴族時代的多元價值,到帝國時期的文化壟斷,再到士大夫的價值堅守。孔文子之"文"與文王之"文",非高低之別,實爲"文"之精神在不同歷史語境下的多元呈現。今日回望,猶可感受"文"諡中蘊含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永恆理想。
楊懿軒 發表於 2025-4-18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諡的流變與品階】

"文"之爲諡,自周代以降即居上諡之列,然其內涵實有經緯天地與勤學好問之別。【逸周書·諡法解】列五義,自"經緯天地"至"錫民爵位",已見等差。孔文子得諡之由,朱子【集注】點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二語,恰合"學勤好問"一義,此雖非"文"諡之至高境界,然已足稱"文"之基階。

考諸史冊,"文"諡之尊崇實經歷代層累。西周時期,文王、文公(周公旦)之"文"乃"經天緯地"的聖王標格;至春秋諸侯如晉文公、楚文王等,則兼"道德博聞"與"愍民惠禮"之功;漢唐以降,文帝類多守成令主,而文臣單諡者必爲一代儒宗。鄭樵【諡略】列"文"爲第四上諡,恰反映其超然地位——蓋"神""聖""賢"三諡多虛懸,而"文"乃實授之極譽。

唐宋諡法尤見嚴苛。韓愈、白居易等得單諡"文",非僅文章冠世,實因"文行忠信"兼備。宋仁宗改"文貞"爲"文正",遂創諡法新階。司馬光駁夏竦諡"文正"事,正見"文"字配字之精微:"貞"主節操,"正"重德業,"忠"顯事功,而"文"始終爲諸德之基。明清定製親王始得單諡"文",恰印證其諡格已臻人臣之巔。

返觀孔文子之諡,子貢之疑與夫子之答,實揭示早期諡法"一事之美即可定諡"的靈活原則。然隨著諡法制度化,"文"諡漸成綜合考評:宋璟諡"文貞"因其剛直清正,歐陽修諡"文忠"緣其文章經濟,皆需德業文章兩全。此即孔穎達所謂"諡者,行之跡也",非復春秋時"一善成名"之舊制矣。

要之,"文"諡之演變,實中國政治文化崇文傳統的縮影。從孔文子的"不恥下問"到韓愈的"文起八代之衰",自周公的"制禮作樂"至司馬光的"博極墳典","文"之境界雖異,其"化成天下"的內核始終未易。諡法之嚴,正見華夏文明對"文"的至高禮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