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學【論語·陽貨篇第21章】孔子因何斥責宰我『不仁』?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爲禮,禮必壞;三年不爲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音jī)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爲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爲也。今女安,則爲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鑽燧改火』,是指古代鑽木取火,所用的木頭四季不同。春用榆柳,夏用棗杏和桑柘,秋用柞楢,冬用槐檀,一年輪一遍,叫改火。『期可已矣』的『期』字,指一年。『食夫稻』的『稻』,指古代北方的稻米,是珍貴的食品,居喪時不能吃。『旨』,指美味。 這段話的意思是,宰我問:『父母去世守孝三年,爲期也太長了。君子三年不習禮儀,禮儀一定會廢棄;三年不奏音樂,音樂一定會失傳。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鑽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一遍,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孔子說:『才一年時間就吃大米飯,穿錦緞衣,你心安嗎?』宰我說:『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的服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不覺得舒服,所以才不這樣做。現在你既覺得心安,就那樣去做吧!』宰我退了出去。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啊!一個孩子生下來,三年以後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呀,宰予難道就沒有從他父母那裡得到懷抱三年的愛嗎?』 孔子爲什麼斥責宰我『不仁』呢?孔子答宰我關於三年之喪的問題,沒有直接回答可與不可,只問能否心安。爲什麼?因爲在孔子看來,喪禮並不是一種外在的束縛,而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發自內心的表達。推而廣之,說明了一個重要道理:道德的修養和實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的行爲,只求心安,只求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而不是爲了別的什麼。 孔子說,君子在父母去世後都會『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三年之喪的古禮正是適應了這種感情需要,報答父母懷抱三年的養育之恩。孔子告訴宰我,你若心安,可以不遵此禮。本意是教導宰我反求其心,以明白此禮之意義。宰我卻輕率地回答說,心安。因此,孔子斥責宰我『不仁』。爲什麼不說他是不孝,而說他是不仁呢?因爲在孔子看來,對父母不孝,就是缺乏仁德。儒家的仁愛精神,是從對父母的孝開始,延伸到對兄長的悌,對朋友的信,以至於對天下人廣泛的愛,同時要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 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爲大』(【禮記·中庸】),強調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是人與人關係中最真實、最親密的感情。父母對於子女的愛,稱爲『慈』;子女對於父母的愛,稱爲『孝』。『父慈子孝』是相互的,父母對子女付出了慈愛,子女回過頭來報答父母就是『孝』。當今社會,『三年之喪』的古禮已經過時,但孔子指出的孝是對父母愛心的回報,這一點卻永遠不會過時。 附: 【原文】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爲禮,禮必壞;三年不爲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①,期②可已矣。』子曰:『食夫稻③,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爲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④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爲也。今女安,則爲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注釋】 ①鑽燧改火:古代鑽木取火,所用木頭四季不同。春用榆柳,夏用棗杏和桑柘,秋用柞楢,冬用槐檀,一年輪一遍,叫改火。②期(音jī基):一年。③食夫稻:古代北方稻米是珍貴的食品,居喪時不能吃。④旨:美味。 【譯文】 宰我問:『父母去世守孝三年,爲期也太長了。君子三年不習禮儀,禮儀一定會廢棄;三年不奏音樂,音樂一定會失傳。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鑽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一遍,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孔子說:『才一年時間就吃大米飯,穿錦緞衣,你心安嗎?』宰我說:『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的服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不覺得舒服,所以才不這樣做。現在你既覺得心安,就那樣去做吧!』宰我退了出去。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啊!一個孩子生下來,三年以後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呀,宰予難道就沒有從他父母那裡得到懷抱三年的愛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