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126|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書法落筆的3種方式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12-27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學習書法,要從最細小的環節抓起,不管是軟筆書法還是硬筆書法,到了高層次,看的就是細節,細節取勝方能最終全面取勝、才是大家。就說拿起筆一落筆開始,這說道就來了,怎麼寫這頭一筆,寫好了,就是整篇作品的一個良好的開端。起筆,又稱落筆、下筆、發筆,是一筆一畫的開端,是點畫定格、承前啟後的關鍵環節,其用筆方法主要有逆入、折入,間或亦用順入的方法,不信,您試試一定管用!

1逆入

逆入就是逆鋒起筆,即採用與行筆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鋒發筆。逆人的用筆方法與不同的筆法結合,往往可以寫出勢態迥異的筆畫來。如與轉筆結合,可寫出圓頭如篆之筆畫,表現出沉實渾勁,含蓄端莊的勢態;如果與頓筆、折筆結合,則可寫出方頭筆畫,勁健有力,意態昭然。爲什麼起筆要用逆鋒呢?

逆入就是逆鋒起筆,即採用與行筆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鋒發筆。 ...

逆入就是逆鋒起筆,即採用與行筆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鋒發筆。 ...

首先,用逆鋒寫出的筆畫顯得既內含筋骨,又方整俊健。其二,漢字筆畫之間本來就存在著內在聯繫,表現在書寫上就是取逆勢。漢字的書寫規則是: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中間後兩邊。

用逆鋒寫出的筆畫顯得既內含筋骨,又方整俊健。

用逆鋒寫出的筆畫顯得既內含筋骨,又方整俊健。

這種規則本身,有逆鋒取勢的原因在。如數橫並列,寫完第一橫,就要把筆鋒從右移到左,即形成『欲右先左』,再寫第二橫,這就自然地要用逆鋒。再如幾個豎畫並列,寫完第一豎,就要把筆從下面提上來,形成『欲下先上』。可見,取逆勢存在於筆畫之間所形成的筆勢往來之中。

其三,用筆如舞刀出拳,欲使刀、拳有力,須先將刀或拳快速後縮,然後奮力衝出,逆鋒起筆與此理同。唯如此,方可把點畫寫得遒勁,矯健,氣勢充足。但必須注意,這種取逆勢的方法,在時間上是很短暫的。且人筆也是很輕的,須謹防造成粗頭、長嘴的病筆。

逆鋒在實際書寫的過程中,通常表現爲兩種『逆法』,一是虛逆,一是實逆。所謂虛逆,就是筆鋒在空中作逆鋒動作,筆鋒在逆的過程中並不著紙,也即是空中取逆勢。所謂實逆,是指筆鋒輕輕人紙,向點畫的反方向運行極短的一段,然後再調鋒運筆。

折人,就是折鋒起筆,即起筆與行筆之間毫鋒運動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有一個毫鋒轉向的環節; ...

折人,就是折鋒起筆,即起筆與行筆之間毫鋒運動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有一個毫鋒轉向的環節; ...

2折入

折人,就是折鋒起筆,即起筆與行筆之間毫鋒運動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有一個毫鋒轉向的環節;寫出現稜角,出鋒芒的方頭筆畫,顯得精神閃耀,形態畢露。也可稱之爲『露鋒入筆』。

3順入

順入,就是順著行筆方向順鋒入筆,筆畫利落流暢,起行渾然一體,神態自然成趣。

從傳統筆法看,歷代書家在自己的書寫實踐中,樂於運用逆鋒或折鋒起筆,這種起筆配合行筆、收筆中的折筆或轉筆的運用,可形成兩種不同的筆畫勢態,表現出剛、柔不同的風格特徵。而順鋒起筆,在魏晉小楷中、漢簡中用得較多,至唐代的中、大楷,偶爾用用,並不構成普遍現象。

順入,就是順著行筆方向順鋒入筆,筆畫利落流暢,起行渾然一體,神態自然成趣。 ...

順入,就是順著行筆方向順鋒入筆,筆畫利落流暢,起行渾然一體,神態自然成趣。 ...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4-18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法三勢起筆之法要】
(文/逸廬)

書法之道,始於筆鋒初落之微。昔人云"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起筆三法——逆入、折入、順入,實爲筆法之樞機,不可不察。今就三法要旨,略陳管見。

一、逆入之法:蓄勢藏鋒
逆鋒起筆,取"屋漏痕"之意,所謂"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此法肇自篆籀,王羲之【書論】言"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爲之",正謂此也。其妙處有三:一則如挽弓蓄力,筆鋒逆勢微挫,墨注毫端,落紙則筋骨自現;二則合漢字筆勢往來之理,橫畫收筆必啟下豎,豎畫末端多帶右挑,逆入順出,氣脈貫通;三則暗合太極迴環之勢,米芾"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之訣,即此道也。然需知虛逆如驚鴻掠水,實逆似蜻蜓點尾,過則成"墨豬"之弊。

二、折入之法:峻拔見骨
折鋒如刀斫木,鋒棱外耀。歐陽詢【八訣】稱"如高峰之墜石",正得折筆三昧。其法貴在"切筆"剎那:筆毫側勢切入,旋即調鋒中行,所謂"方筆之祖"也。觀【張猛龍碑】起筆,如斷金切玉;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點畫,似昆刀刻玉。然須防"折木"之病——生硬無韻。故孫過庭【書譜】誡曰"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折後必寓提按之變。

三、順入之法:流水行雲
順鋒者,承篆意而化之,【嶧山碑】玉箸婉通,【蘭亭序】"之"字映帶,皆得順勢之妙。此法最忌浮滑,當如黃庭堅所言"沉著痛快",雖鋒穎外露,而力透紙背。宋徽宗瘦金體"掠水燕翎"之姿,即順入臻境。然今人學順鋒,多失於"信筆"之弊,未解"疾澀"真諦。

三法辯證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作書須得勢,有往復,有輕重。"逆入如老僧入定,折入似俠客出劍,順入若飛鳥投林。智永【真草千字文】兼用三法:楷則逆折相生,草書順逆互濟。學者當悟:逆取其韻,折見其神,順得其勢。

結語:起筆雖微,實通翰墨大道。張懷瓘【玉堂禁經】云"起筆如壯士屈臂",此中消息,非徒手熟,更在心悟。三法參詳,方入筆法堂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