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以惠為平諡 【周書諡法解】【續通志諡略上】參考叢書秘書本及史記正義蔡邕獨斷校定中,惠字諡義是:『柔質受諫曰惠』。【史記正義】作『柔質受諫曰慧』,增多『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二義,【獨斷】止『愛民好與曰惠』。 【明諡紀彚編-諡法上】說:『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施勤無私曰惠,柔質受諫曰惠,愛民好柔曰惠,寛裕不苛曰惠。』 【嘉佑諡法】也說:『愛民好與曰惠。』但蘇洵自註:『孔子以子產為惠人,而孟子亦譏其惠而不知為政。然則惠者,結愛於人而不知禮者也。』禮是修齊治平的大法,王道政治的支柱。政治人尤其是領導人不知禮,縱然惠愛,非君子也,非賢能也。 可見,惠字本義不錯,諡義也貌似不錯,但皮裏有陽秋。(平諡和上下諡,往往暗寓諡主之不足,不能僅看字面義。)此字諡於政治人物尤其是君主身上,非美諡。古來凡諡惠的君王,都是平庸之輩,或碌碌無為,或不知所為,或胡作非為---雖然也不至於太壞。 凡諡惠的君王,從周惠王以來,晉惠公、秦惠公、燕惠公、魏惠王、韓惠王、東周兩惠公、漢惠帝、晉惠帝、元惠帝、明惠帝等等,都是不上不下不好不壞的,共同點是無主見無定見無能力不靠譜。惠字宜劃入平諡範疇。 孔子稱子產為惠人,亦有所保留。【荀子·大略篇】說:『子謂子家駒:續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產;子產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為人,力功不力義,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為天子大夫。』可知子產之賢乃外道之賢,離中道之賢差得遠。 另外,依據儒家標準,柳下惠雖賢,非中道,非君子之道,雖值得尊重,不值得學習。孟子說:『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當然,子產的惠不失為美稱,柳下惠的惠亦堪稱美諡。但諡惠的平庸之主多了,惠字的諡品就下降和變質,側重於不知為政、不知禮了。經過歷史上一大串惠公、惠王、惠帝的接龍,還有誰願意把此字當成上諡、美諡呢。2018-12-26餘東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