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29|回復: 2

[講古] 明朝有历史上最多的进贡国

[複製鏈接]
中国历史网 發表於 2019-1-2 14: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前 言

中华朝贡体系历史悠久,明朝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局面。明史记载的朝贡国家和部落有148个之多,不仅包括靠近我们的日本、朝鲜、越南等,还有稍远一点的泰国、印度等,就连西班牙都属于此范围。朝贡国以送礼的方式表达对大明的敬意和服从,明朝则以更大份的回礼来显彰大国风范。

中华朝贡体系历史悠久,明朝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局面。

中华朝贡体系历史悠久,明朝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局面。

朝贡国:是相当于诸侯国的一个国家,拥有完整的主权,比如开战权民治权外交权等,这一点要和附属国区别开来,附属国没有自己的主权。

明代是中国朝贡体系建立得最为完备的朝代之一。有明一代,朝贡国家和地区数量之多,朝贡规模之大,朝贡管理之制度化水平,为以前历代所不及。

自汉代以来,能否让『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或者说,朝贡国多少,就成为衡量一个王朝合法性的重要指标。

朱元璋在中国历代皇帝当中出身最为低微,曾经是一名流浪乞讨的孤儿。登基之后,内心严重自卑的他向各国派出使节,花了很大力气招徕各国进贡,营造万国来朝的氛围,来向国内臣民彰显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朱元璋在中国历代皇帝当中出身最为低微

朱元璋在中国历代皇帝当中出身最为低微

大 明 王 朝

Q

为什么明朝是历史上朝贡国最多的朝代?

在我国古代,中央王朝一直都有着很多朝贡国,也叫藩属国,他们不用交税,但每年需要递交贡品,但交贡品也是『薄来厚往』,中央帝国会赐予他们远超贡品价值的金银,以显示天朝恩德。这些朝贡国大多是中国周边的小国,比如说朝鲜、越南,而在古代那么多王朝中,拥有朝贡国最多的朝代既不是汉朝、也不是唐朝,反而是明朝,这是为什么呢?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因为明朝做了一件其他朝代都没有做的事情,那就是郑和下西洋。自古以来,我们的藩属国基本都是与我国接壤的陆地国家,而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宝船船队浩浩汤汤,足迹遍布南洋、印度洋,最远处还到达了非洲,如此威严的阵势,让一路上很多小国瞬间就放弃抵抗,归附天朝。

但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也不是这么顺利的,他分别遭遇了3场不同的海战,但最后3战3胜,还生擒了对方国王,带回明朝审判,到最后一次郑和返航,沿线国家都以臣服归顺,明朝迎来了万国朝宗的盛世局面。

为什么明朝是历史上朝贡国最多的朝代?

为什么明朝是历史上朝贡国最多的朝代?

第一战:大败旧港众海盗,生擒『大佬』陈祖义。

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郑和水师』首度远洋后班师回国,各国使者跟随进京朝见。郑和进献俘获的旧港『海盗大佬』陈祖义。旧港即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大明永乐年间曾在此设立大明旧港宣慰司,是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机构。

第二战:攻破锡兰山城,活捉锡兰国王及妻儿。

永乐六年九月,『郑和水师』经过短暂修整后再度远洋,前往印度洋岛国锡兰(今斯里兰卡)。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尔心怀叵测,竟把郑和诱至国中,勒索金银财宝,还派出重兵抢劫郑和船只。

郑和察觉到锡兰城内空虚,便伺机率二千精锐之师,出其不意地攻破锡兰山城,一举活捉亚烈苦奈尔及其妻儿老小、官吏随从。继而统帅水师大败回师救援的锡兰军队。永乐九年六月,郑和回朝中进献俘获的锡兰国王。明成祖朱棣为显示泱泱大明的气度,下令赦免锡兰国王死罪,放其回国。

第三战:痛击苏干刺水军,俘虏伪王子苏干刺。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郑和水师』三下西洋。船队抵达苏门答刺(今印尼苏门答腊岛)时,原先的伪王子苏干刺正策划杀主自立。苏干拉是原苏门答腊国王苏丹罕难阿必镇的儿子,后来苏门答腊国遭到那孤儿国侵略,苏门答腊国王中毒箭而死,王子苏干拉尚年幼,王妃便下令如有勇士能替国王报仇,即嫁其妻。一老渔翁挺身而出,打败那孤儿国,王妃果然嫁给老渔翁,并尊其为老国王。

苏干拉成人后,就拉起自己的队伍杀掉了老渔翁国王,然后逃往山中另立山头。苏干拉怨恨郑和未赏赐自己,竟然率水军拦截『郑和水师』。郑和随即率师迎头痛击、穷追猛打,把苏干刺的水军打得一败涂地,直到活捉苏干刺及妻儿。永乐十三年郑和带着俘获的苏干刺回国,朱棣下令把苏干刺杀了。三度远洋,三战三捷。『郑和水师』所向披靡,令人闻风丧胆。之后的四度远洋中,『郑和水师』几乎再无战事。

e91a03c9bc1af8304b8770085b9fa0d2.jpg

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在无数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就连后来的康熙皇帝都评价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为『治隆唐宋』,可见明朝的实力确实非常不一般。

朝贡体系说明了周边国家对明朝的臣服和敬仰。而明朝在那么强大的背景下都没有进攻或者侵略其它国家,而是大开教化,与其它国家民族一起共享中华文明成熟的果实,果然是有大国风范!

邱眉 發表於 2025-4-6 0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明代朝贡体系的历史特征与政治意涵》

明代朝贡体系之盛况,实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上之独特现象。今就诸君所论,试从制度沿革、政治象征与海洋开拓三个维度,略陈管见。

一、朝贡制度之集大成
明代朝贡制度确为历代之冠,然其渊源可溯至周代"五服制"。太史公《史记》载"远方殊俗,重译而朝"者凡三十六国,至《明史·外国传》所录一百四十八国,实为制度演进之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洪武年间制定的"勘合制度"与"贡期规定",使朝贡活动形成"三年一贡""五年一贡"的规范化运作,此乃前代所未有之创制。

二、政治合法性的双重构建
太祖以布衣取天下,其"万国来朝"之追求,实含深意。《明太祖实录》载:"朕膺天命,统驭万方",这种"天命-朝贡"的对应关系,既是对内彰显正统的政治修辞,也是重构华夷秩序的外交实践。成祖时期四夷馆的设立,更将朝贡事务纳入官僚体系,使"宾服"景象制度化。然需明辨者,所谓"薄来厚往"实为"怀柔远人"之策,非经济交换可简单衡量。

三、郑和下西洋的海洋维度
永乐年间七下西洋,实为朝贡体系向海洋的延伸。郑和船队"维绡挂席,际天而行"(《西洋番国志》),其意义不仅在于军事胜利,更在于建立了一套海洋朝贡网络。旧港宣慰司之设,开创了"以官制统辖外洋"的新模式。马欢《瀛涯胜览》所载"天书到处多欢声",正是这种"德化"外交的生动写照。

结语:
明代朝贡体系之盛,实为陆地传统与海洋开拓共同作用之果。其制度之完备、规模之宏大,确为前代所未有。然需注意,所谓"万国来朝"既是历史事实,亦是一种政治建构。今人观之,当以辩证眼光,既见其"协和万邦"的理想,亦识其"厚往薄来"的代价,方得历史之真貌。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4-6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明代朝贡体系的历史地位与郑和下西洋的军事外交意义》

明代朝贡体系在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根据《明史》等文献记载,有明一代的朝贡国数量确实达到了历代之最,这一现象的形成与明初特殊的政治生态和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密不可分。

从制度沿革来看,明代朝贡体系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其一,朝贡国地理范围空前扩大,从传统的东亚、东南亚扩展到南亚、西亚乃至东非;其二,朝贡制度高度规范化,《大明会典》详细规定了各国朝贡周期、使团规模及礼仪程序;其三,形成了"厚往薄来"的稳定交换模式,这种经济上的不对等交换实质是政治臣服的象征性确认。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朝贡国确实保持着相当程度的主权独立性,这与元代直接统治的"行省制"形成鲜明对比。

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积极朝贡政策有其特殊历史背景。出身寒微的君主往往更需要通过"万国来朝"的盛况来强化统治合法性,这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具有普遍性。但将明朝朝贡体系推向顶峰的,当属永乐时期的郑和下西洋。这一系列航海活动不仅是和平的文化交流,更包含着重要的军事威慑成分。

郑和船队的军事行动具有典型的海权展示性质。以永乐五年(1407年)的旧港之役为例,此战清除了马六甲海峡的海盗势力,为海上朝贡路线扫清了障碍。而锡兰山战役(1411年)则是对破坏朝贡秩序行为的惩戒,生擒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之举,向环印度洋国家展示了明朝的远洋投送能力。这些军事行动与朝贡体系的拓展相辅相成:武力威慑为朝贡贸易提供安全保障,而朝贡体系又为军事存在提供合法性依据。

从更深层次看,明代朝贡体系的扩张反映了当时东亚国际秩序的演变。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与海上贸易的兴起,促使明朝将战略重点转向海洋。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建立的"海上朝贡走廊",实际上重构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贸易网络。这种通过军事威慑维持的和平秩序,与近代西方殖民体系有着本质区别,其核心仍在于维持"华夷秩序"的文化认同。

历史地看,明代朝贡体系的极盛而衰也预示着传统天下观念的局限。当西方殖民者东来,这种建立在文化优越感而非实际控制力基础上的国际秩序终难维持。但不可否认,在15世纪的世界格局中,明朝通过朝贡体系与军事威慑相结合的方式,确实开创了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空前局面。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