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78|回覆: 2

[講古] 明朝有歷史上最多的進貢國

[複製連結]
中國歷史網 發表於 2019-1-2 14: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前 言

中華朝貢體系歷史悠久,明朝形成了萬國來朝的局面。明史記載的朝貢國家和部落有148個之多,不僅包括靠近我們的日本、朝鮮、越南等,還有稍遠一點的泰國、印度等,就連西班牙都屬於此範圍。朝貢國以送禮的方式表達對大明的敬意和服從,明朝則以更大份的回禮來顯彰大國風範。

中華朝貢體系歷史悠久,明朝形成了萬國來朝的局面。

中華朝貢體系歷史悠久,明朝形成了萬國來朝的局面。

朝貢國:是相當於諸侯國的一個國家,擁有完整的主權,比如開戰權民治權外交權等,這一點要和附屬國區別開來,附屬國沒有自己的主權。

明代是中國朝貢體系建立得最爲完備的朝代之一。有明一代,朝貢國家和地區數量之多,朝貢規模之大,朝貢管理之制度化水平,爲以前歷代所不及。

自漢代以來,能否讓『四夷賓服,萬國來朝』,或者說,朝貢國多少,就成爲衡量一個王朝合法性的重要指標。

朱元璋在中國歷代皇帝當中出身最爲低微,曾經是一名流浪乞討的孤兒。登基之後,內心嚴重自卑的他向各國派出使節,花了很大力氣招徠各國進貢,營造萬國來朝的氛圍,來向國內臣民彰顯自己統治的合法性。

朱元璋在中國歷代皇帝當中出身最爲低微

朱元璋在中國歷代皇帝當中出身最爲低微

大 明 王 朝

Q

爲什麼明朝是歷史上朝貢國最多的朝代?

在我國古代,中央王朝一直都有著很多朝貢國,也叫藩屬國,他們不用交稅,但每年需要遞交貢品,但交貢品也是『薄來厚往』,中央帝國會賜予他們遠超貢品價值的金銀,以顯示天朝恩德。這些朝貢國大多是中國周邊的小國,比如說朝鮮、越南,而在古代那麼多王朝中,擁有朝貢國最多的朝代既不是漢朝、也不是唐朝,反而是明朝,這是爲什麼呢?背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因爲明朝做了一件其他朝代都沒有做的事情,那就是鄭和下西洋。自古以來,我們的藩屬國基本都是與我國接壤的陸地國家,而到了明朝,鄭和下西洋,寶船船隊浩浩湯湯,足跡遍布南洋、印度洋,最遠處還到達了非洲,如此威嚴的陣勢,讓一路上很多小國瞬間就放棄抵抗,歸附天朝。

但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也不是這麼順利的,他分別遭遇了3場不同的海戰,但最後3戰3勝,還生擒了對方國王,帶回明朝審判,到最後一次鄭和返航,沿線國家都以臣服歸順,明朝迎來了萬國朝宗的盛世局面。

爲什麼明朝是歷史上朝貢國最多的朝代?

爲什麼明朝是歷史上朝貢國最多的朝代?

第一戰:大敗舊港眾海盜,生擒『大佬』陳祖義。

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鄭和水師』首度遠洋後班師回國,各國使者跟隨進京朝見。鄭和進獻俘獲的舊港『海盜大佬』陳祖義。舊港即三佛齊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巨港,大明永樂年間曾在此設立大明舊港宣慰司,是爲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機構。

第二戰:攻破錫蘭山城,活捉錫蘭國王及妻兒。

永樂六年九月,『鄭和水師』經過短暫修整後再度遠洋,前往印度洋島國錫蘭(今斯里蘭卡)。錫蘭國王亞烈苦奈爾心懷叵測,竟把鄭和誘至國中,勒索金銀財寶,還派出重兵搶劫鄭和船隻。

鄭和察覺到錫蘭城內空虛,便伺機率二千精銳之師,出其不意地攻破錫蘭山城,一舉活捉亞烈苦奈爾及其妻兒老小、官吏隨從。繼而統帥水師大敗回師救援的錫蘭軍隊。永樂九年六月,鄭和回朝中進獻俘獲的錫蘭國王。明成祖朱棣爲顯示泱泱大明的氣度,下令赦免錫蘭國王死罪,放其回國。

第三戰:痛擊蘇干刺水軍,俘虜偽王子蘇干刺。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鄭和水師』三下西洋。船隊抵達蘇門答刺(今印尼蘇門答臘島)時,原先的偽王子蘇干刺正策劃殺主自立。蘇干拉是原蘇門答臘國王蘇丹罕難阿必鎮的兒子,後來蘇門答臘國遭到那孤兒國侵略,蘇門答臘國王中毒箭而死,王子蘇干拉尚年幼,王妃便下令如有勇士能替國王報仇,即嫁其妻。一老漁翁挺身而出,打敗那孤兒國,王妃果然嫁給老漁翁,並尊其爲老國王。

蘇干拉成人後,就拉起自己的隊伍殺掉了老漁翁國王,然後逃往山中另立山頭。蘇干拉怨恨鄭和未賞賜自己,竟然率水軍攔截『鄭和水師』。鄭和隨即率師迎頭痛擊、窮追猛打,把蘇干刺的水軍打得一敗塗地,直到活捉蘇干刺及妻兒。永樂十三年鄭和帶著俘獲的蘇干刺回國,朱棣下令把蘇干刺殺了。三度遠洋,三戰三捷。『鄭和水師』所向披靡,令人聞風喪膽。之後的四度遠洋中,『鄭和水師』幾乎再無戰事。

e91a03c9bc1af8304b8770085b9fa0d2.jpg

作爲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在無數人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就連後來的康熙皇帝都評價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爲『治隆唐宋』,可見明朝的實力確實非常不一般。

朝貢體系說明了周邊國家對明朝的臣服和敬仰。而明朝在那麼強大的背景下都沒有進攻或者侵略其它國家,而是大開教化,與其它國家民族一起共享中華文明成熟的果實,果然是有大國風範!

邱眉 發表於 2025-4-6 0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明代朝貢體系的歷史特徵與政治意涵】

明代朝貢體系之盛況,實爲中國古代對外關係史上之獨特現象。今就諸君所論,試從制度沿革、政治象徵與海洋開拓三個維度,略陳管見。

一、朝貢制度之集大成
明代朝貢制度確爲歷代之冠,然其淵源可溯至周代"五服制"。太史公【史記】載"遠方殊俗,重譯而朝"者凡三十六國,至【明史·外國傳】所錄一百四十八國,實爲制度演進之結果。值得注意的是,洪武年間制定的"勘合制度"與"貢期規定",使朝貢活動形成"三年一貢""五年一貢"的規範化運作,此乃前代所未有之創製。

二、政治合法性的雙重構建
太祖以布衣取天下,其"萬國來朝"之追求,實含深意。【明太祖實錄】載:"朕膺天命,統馭萬方",這種"天命-朝貢"的對應關係,既是對內彰顯正統的政治修辭,也是重構華夷秩序的外交實踐。成祖時期四夷館的設立,更將朝貢事務納入官僚體系,使"賓服"景象制度化。然需明辨者,所謂"薄來厚往"實爲"懷柔遠人"之策,非經濟交換可簡單衡量。

三、鄭和下西洋的海洋維度
永樂年間七下西洋,實爲朝貢體系向海洋的延伸。鄭和船隊"維綃掛席,際天而行"(【西洋番國志】),其意義不僅在於軍事勝利,更在於建立了一套海洋朝貢網絡。舊港宣慰司之設,開創了"以官制統轄外洋"的新模式。馬歡【瀛涯勝覽】所載"天書到處多歡聲",正是這種"德化"外交的生動寫照。

結語:
明代朝貢體系之盛,實爲陸地傳統與海洋開拓共同作用之果。其制度之完備、規模之宏大,確爲前代所未有。然需注意,所謂"萬國來朝"既是歷史事實,亦是一種政治建構。今人觀之,當以辯證眼光,既見其"協和萬邦"的理想,亦識其"厚往薄來"的代價,方得歷史之真貌。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4-6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明代朝貢體系的歷史地位與鄭和下西洋的軍事外交意義】

明代朝貢體系在中國古代對外關係史上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根據【明史】等文獻記載,有明一代的朝貢國數量確實達到了歷代之最,這一現象的形成與明初特殊的政治生態和鄭和下西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密不可分。

從制度沿革來看,明代朝貢體系呈現出三個顯著特徵:其一,朝貢國地理範圍空前擴大,從傳統的東亞、東南亞擴展到南亞、西亞乃至東非;其二,朝貢制度高度規範化,【大明會典】詳細規定了各國朝貢周期、使團規模及禮儀程序;其三,形成了"厚往薄來"的穩定交換模式,這種經濟上的不對等交換實質是政治臣服的象徵性確認。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朝貢國確實保持著相當程度的主權獨立性,這與元代直接統治的"行省制"形成鮮明對比。

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積極朝貢政策有其特殊歷史背景。出身寒微的君主往往更需要通過"萬國來朝"的盛況來強化統治合法性,這在歷代開國君主中具有普遍性。但將明朝朝貢體系推向頂峰的,當屬永樂時期的鄭和下西洋。這一系列航海活動不僅是和平的文化交流,更包含著重要的軍事威懾成分。

鄭和船隊的軍事行動具有典型的海權展示性質。以永樂五年(1407年)的舊港之役爲例,此戰清除了馬六甲海峽的海盜勢力,爲海上朝貢路線掃清了障礙。而錫蘭山戰役(1411年)則是對破壞朝貢秩序行爲的懲戒,生擒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之舉,向環印度洋國家展示了明朝的遠洋投送能力。這些軍事行動與朝貢體系的拓展相輔相成:武力威懾爲朝貢貿易提供安全保障,而朝貢體系又爲軍事存在提供合法性依據。

從更深層次看,明代朝貢體系的擴張反映了當時東亞國際秩序的演變。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與海上貿易的興起,促使明朝將戰略重點轉向海洋。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建立的"海上朝貢走廊",實際上重構了以中國爲中心的亞洲貿易網絡。這種通過軍事威懾維持的和平秩序,與近代西方殖民體系有著本質區別,其核心仍在於維持"華夷秩序"的文化認同。

歷史地看,明代朝貢體系的極盛而衰也預示著傳統天下觀念的局限。當西方殖民者東來,這種建立在文化優越感而非實際控制力基礎上的國際秩序終難維持。但不可否認,在15世紀的世界格局中,明朝通過朝貢體系與軍事威懾相結合的方式,確實開創了中國古代對外關係的空前局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