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22|回覆: 1

[儒家學說] 誤解儒家妄譽道家---梁濤批判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東海儒者 發表於 2019-1-3 21: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梁濤在【孔老對話與儒學反思】(2018年01月17日【中華讀書報 】)文中寫道:

『孔老當年的不同選擇決定了儒道不同的價值取向,儒家積極入世,富有理想,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故常常以聖賢自居,居高臨下地去安人、安百姓。道家清醒冷靜,富有智慧,更多關注的是文明發展的負面後果,對仁義道德保持高度警惕,希望通過自然、無為做出適當的矯正。老子、道家也不是不講愛,而是警惕人們以愛的名義滑向專制和獨斷。所以,儒家的『己欲立而立人』與道家的任其如此,表面上似乎是相互對立,實際上卻構成相互補充和完善,儒家可以通過與道家的對話完成自我的反省和批判,反之亦然。』

這段話混亂不堪,簡單批判如下:

首先是嚴重誤解儒家。『儒家積極入世,富有理想,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不錯,但不能因此推斷儒家『常常以聖賢自居,居高臨下』。這個推斷缺乏基本邏輯和證據的支持。君子以道自任,以聖賢為道德理想;儒家認為人人皆可以成德成聖,倡導以聖賢自期,這與『以聖賢自居』是兩回事。

其次,梁濤所說的道家的優點,諸如清醒冷靜、富有智慧、關注文明發展的負面後果等等,原是儒家題中應有之義。儒家反對極權主義,但並不一概反對獨斷,一切依禮而定。該順應民意、尊重民權的時候就順天應人,以民為主;該儒家負責、政府做主的時候就為民做主,乾綱獨斷。

『對仁義道德保持高度警惕,希望通過自然無為做出適當的矯正。』恰恰是道家的錯誤。仁義道德多多益善。如果不正或不足,需要矯正,那也只能依據儒家中道、王道原則進行矯正。自然、無為倒有必要接受五常道的引導制約。何時該順其自然何時該自立自力,何事該清淨無為何時該大有為,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唯中道智慧才能做出準確判定。

儒道兩家不無相通處,但相互矛盾的地方也很多,不能強行彌縫。儒家的『己欲立而立人』與道家的任其如此,並不能構成相互補充和完善的關係。儒家不需要通過與道家的對話完成自我的反省和批判。同時,某些儒家個體或群體或有必要進行『自我的反省和批判』,但不能把反省的要求和批判的矛頭指向聖人聖經。

梁濤接着寫道:

『我們讀過張載的四句教: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想讀到這段文字時,很多人都會熱血沸騰,充滿了自豪感和責任感,因為它對儒家的道德理想主義做了完美的表達。但是換一個角度,如果站在道家的立場,以上內容其實是值得檢討和反省的。例如,你在什麼意義上可以為『生民立命』?有學者考證說張載原話是『為生民立道』。但不論是『立命』還是『立道』,都是我來確立民眾的命,規定其生命的意義。孟子說過,『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但這是對個體、自己而言,我確立對於命運的態度。張載將其擴展到民眾,是否有過分膨脹、自大的嫌疑呢?

其實歷史上有儒家學者對這個問題做出反思的,就是王夫之。王夫之寫過【張子正蒙注】,自稱『希張橫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說明他對張載的學說十分認同,並心嚮往之的。但王夫之也寫過【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等著作,受到道家的影響,正是在與道家的對話中,使其對張載式的儒家信念提出反省甚至挑戰。王夫之的看法,至今讀來仍覺精闢:『自聖自賢,必將臨人。』如果總是以聖賢自居,必然會產生強烈的支配慾、控制欲。『謂民之生死在我,則賊其民。』如果自認為可以控制、主宰民眾的命運,實際就是在殘害民。王夫之的邏輯是,『民未嘗不自知愛也,而烏用我愛?』老百姓都知道愛護自己,不一定需要你去愛護。『物之自治,天之道也。』真正的愛護是讓百姓能夠自治、自理,這才是最好的愛護,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帝王之道,止於無傷而已』。統治者不要傷害百姓,給老百姓發展的空間,讓其自治、自愛就可以了,而不必事事去關心民、愛護民,更不必為其立命了。王夫之是一位真正的儒者,但他卻有自我反省、批判的精神,這種批判的精神就是來自於道家,是他與道家的對話中獲得的。所以,儒家需要道家,仁義需要自然,符合自然的仁義才是真正的仁義。』

全是混扯。

首先,張載四句教與孔孟道德理想一脈相承,毫無問題。『為生民立命』這是聖賢君子的文化責任和外王追求。孟子『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是自立,張載『為生民立命』是立人。自立立人,雖有先後次序而毫無矛盾。

其次,王夫之的立場觀點方法非常儒家,不受道家絲毫影響,而且對老莊和道家的批判極為尖銳激烈,常常將道家、佛教與法家相提並論,視為天下三大害。【讀通鑑論】中寫道:『蓋嘗論之,古今之大害有三:老莊也,浮屠也,申韓也。三者之致禍異,而相沿以生者,其歸必合於一。不相濟則禍猶淺,而相沿則禍必烈。』

【宋論】中寫道:『異端之言治,與王者之道相背戾者,黃老也,申韓也。黃老之弊,掊禮樂,擊刑政,解紐決防,以與天下相委隨,使其民宕佚而不得游於仁義之圃。』

【老莊申韓論】說:

『建之為道術,推之為治法,內以求心,勿損其心,出以安天下,勿賊天下:古之聖人仁及萬世,儒者修明之而見諸行事,唯此而已。求合於此而不能,因流於詖者,老莊也。損其心以任氣,賊天下以立權,明與聖人之道背馳而毒及萬世者,申韓也。與聖人之道背馳則峻拒之者,儒者之責,勿容辭也。』

王夫之強調,內以求心,出以安天下,內聖外王之道,無過於儒家。老莊之心性雖高也而損其心,申韓功名雖著而賊天下。王夫之也指出,老莊與申韓有所不同,老莊異端也,與聖人之道有合有離,合者而有不及,離者而有相反;申韓則純屬邪說,毒及萬世,必須峻拒之如野火惡獸。

作為儒家學者,梁濤野心勃勃,不僅試圖統一孟荀,還試圖把老莊統一過來。殊不知,儒家貴博不貴雜。博是博學,【中庸】『學習五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把博學放在最前面。但儒家不能停留於博學,還要審問慎思明辨,有了明辨的本領,然後篤行實踐方能無誤。如果不能審慎明辨,博學而雜,就成了雜家。

雜家有兩類,一類無基本立場,一類有基本立場。儒佛道和自由門中都有雜家,梁濤就是典型的儒門雜家。誤解儒家誤解張子厚王船山,妄譽荀子妄譽老莊,是因為對儒家中道之高明中正缺乏真正的認知和信任。2019-1-3餘東海

遊客  發表於 2019-1-3 22:36
儒道兩家不無相通處,但相互矛盾的地方也很多,不能強行彌縫。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4-4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誤解儒家妄譽道家辨正——與梁濤先生商榷

梁濤先生【孔老對話與儒學反思】一文對儒道關係的論述存在嚴重偏頗,其論斷既誤解儒家真精神,又過度美化道家立場,實有澄清必要。

一、對儒家"聖賢自居"說的誤判
梁氏所謂儒家"常常以聖賢自居,居高臨下"之論,實乃皮相之見。【論語】明載"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孔子終身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自勉。儒家所言"聖賢"乃道德理想之極則,非現實標榜之頭銜。孟子言"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謂"塗之人可以為禹",皆強調成聖的普遍可能性與持續修養過程。程頤解"聖賢氣象"特指"渾然天成"的道德境界,絕非梁氏所誤解的倨傲姿態。儒家"安人安百姓"之旨,本於"民胞物與"的平等情懷,何來"居高臨下"之有?

二、對儒家批判精神的忽視
梁文將"清醒冷靜""關注文明負面後果"等特質專屬道家,實屬不當。孔子"苛政猛於虎"之嘆、孟子"率獸食人"之譏,何嘗不是對文明異化的深刻批判?【禮記】"大道既隱"章揭示禮制墮落,【易傳】"履霜堅冰至"彰顯憂患意識,皆證明儒家自具反省機制。王陽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警示,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對專制制度的剖析,均體現儒家內在的批判維度。將文明反思權獨歸道家,可謂數典忘祖。

三、對"仁義道德"的曲解
道家以"絕仁棄義"為說,梁氏卻稱此乃"對專制獨斷的警惕",實為倒果為因。孔子言"克己復禮為仁",孟子謂"仁者愛人",儒家仁義本於人性之常,發為惻隱之實。老莊將仁義異化為外在束縛,恰是誤解仁義真諦。程顥【識仁篇】明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此種道德境界豈會導致專制?明清儒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限制皇權,正是仁義精神的制度體現。把專制根源歸咎仁義,無異於因噎廢食。

四、對儒道關係的簡單比附
梁氏將"己欲立而立人"與"任其自然"強作互補,實未達一間。儒家立人必以"忠恕"為度,【中庸】強調"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已含尊重差異的智慧。而道家"任其如此"若流於價值相對主義,反失【大學】"止於至善"的教化本懷。朱熹批評老莊"不肯以天下為己任",正指出其逃避社會責任的本質。儒道確有互補空間,但需建立在準確理解雙方思想內核的基礎上。

至於質疑張載"為生民立命"之說,更顯理論混亂。儒家"立命"非越俎代庖,而是"正德利用厚生"的文明建構。【尚書】"天工,人其代之"的訓誡,表明儒家始終持守"參贊化育"的謙抑立場。王夫之解"立命"為"全其天之所付",正是對生命本然價值的護持,與道家"自然"說實有殊途同歸之妙。

要之,健康的文化反思當建立在準確理解傳統的基礎上。儒家自具"苟日新,日日新"的革新機制,其現代轉化無需假道家為外鑠。梁文對儒道的簡單二分與強行調和,既無助於理解古典智慧的精微,更可能模糊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學人於此,不可不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