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11.16 先进篇 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白话译文 季氏比周天子的卿周公还富有,然而冉求还替他聚敛、增益财富。孔子说:“这不是我的弟子啊!小子们都可以敲着鼓去声讨他。”
注释 季氏:鲁国“三桓”执政,季氏独大。冉求为季氏之臣。 富于周公:周公是周公旦之后,担任周天子之宰,即周王朝的卿士。按:周公旦有勋劳于天下,天子赐封于鲁国,长子伯禽代他承位,他仍然担任周王朝的公卿,其子孙后代也世袭周公之位。“诸侯之卿不得侔于天子之卿”,今季氏以诸侯之卿而富过于周王朝之周公。 为之聚敛:冉求善理财,为季氏多方聚敛财富。聚,会。敛,收。林氏:“上二句记者坐冉有之罪,而后记夫子之言。” 小子:门人弟子。 鸣鼓而攻之:声讨其罪。《注疏》:“今为季氏聚敛,害于仁义”。朱子:“使门人声其罪以责之也。圣人之恶党恶而害民也如此。”钱穆:“攻冉求,实以攻季氏。”
先贤注疏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正党恶之罪,以警权臣也。 《论语义疏》曰:天子之臣,地广禄大,故周公宜富;诸侯之臣,地狭禄小,季氏宜贫。而今僭滥,遂胜天子臣,故云“季氏富于周公”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夫子责冉求重赋税也。孔子之时,季氏专执鲁政,尽征其民。其君蚕食深宫,赋税皆非己有,故季氏富于周公也。时冉求为季氏家宰,又为之急赋税,聚敛财物而陪附助益季氏也。冉求亦夫子门徒,当尚仁义;今为季氏聚敛,害于仁义,故夫子责之,使其门人鸣鼓以声其罪而攻责之。 《群经平议》曰:盖欲言季氏之富,而但举晋韩魏、齐陈氏之属与之比较,则本为同列,即富过之,亦不足深罪,故必曰“富于周公”,以见季氏以侯国之卿而富过于王朝之宰也。 朱子曰:季氏以诸侯之卿,而富过之,非攘夺其君、刻剥其民,何以得此?师严而友亲,故己绝之,而犹使门人正之,又见其爱人之无已也。 范氏曰:冉有以政事之才,施于季氏,故为不善至于如此。由其心术不明,不能反求诸身,而以仕为急故也。 张栻曰:冉有既为季氏之臣,所当救正其非,使之由于法度。今既不能正,而又顺其所为,私门益以封殖,则公室益以衰弱,此求之所以得罪于圣门为深也。原求所以至此,盖不能如闵子见几而作。 《石鼓论语答问》曰:门人之中有小过者,圣人亦优容之,谓其犹是学者之过。若出于圣人之门而为人聚敛,是真非学者所当为。鸣鼓而攻之,何不可之有? 缪协曰:季氏不能纳谏,故求也莫得匡救。匡救不存其义,屈,故曰“非吾徒也”。攻讥于求,所以深疾季氏。 《论语发微》曰:世卿专政,禄去公室,攘夺克剥,而有用田赋之事。是亦卑胜尊、贱伤贵,不义之至者。深疾冉有,实正季氏之恶。 郑汝谐曰:旅泰山不能救之,不以礼事其上也;用田赋不能止之,不以政事其上也;周公,天子之宰也,一陪臣之富如之,则聚财于私室亦甚矣。求,孔门之徒也,岂尝为聚敛之学哉?盖惑于利禄,不知不可则止之义。虽其主之聚敛,亦为之宣力而不辞也。鸣鼓攻之,非特以罪冉有,亦使学者知义利之别也。(按:邦有道、无道。在汶上。) 《大学》曰: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附录》 《石鼓论语答问》曰:按左氏哀公十一年,季孙欲用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答。而私于冉有曰:“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之,又何访焉?”弗听。《论语》所载盖谓此也。言周公之典具在,季氏取民已富于周公,而冉有助季氏用田赋,孟子所谓“赋倍于他日”是也。
《本章参考书目》 《大学》《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集说》《论语集释》《论语发微》《癸巳论语解》《论语意原》《论语新解》《石鼓论语答问》《四书解义》《群经平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