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以【大學】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強調對人的文化心理結構的塑型,向內心去發掘自己內心的\"捫心自問\",是進行心靈的反省的\"致良知\",是讓人拿出自己本真的知覺的精神醒悟與人格鑄成。儒家並不是鼓吹讓人獲得千千萬萬的財產之後才變成一個偉大的人物,相反,儒家認為,顏回的高尚在於他於清貧之中對道的追求,清貧並不意味着個體德行(道)的低矮。因此,儒家思想還特別強調了個體精神修養的重要性,這一點對於當今世界的和諧發展的意義不可低估。設想一下,哲學家說\"他人就是狼,他人就是地獄\"。如果每個現代人都變成損他利己的人,對這個社會都瘋狂攫取肆意拿來,不勞而獲卻坐享其成,現代社會豈有安寧之日?因此,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去供奉一份公心平常心,通過對自我內在精神美德的光大發揚,去做有利於這個世界和諧發展的事情,當然有其積極意義和正面價值,這些都體現出傳統儒家思想超越歷史的不可泯滅的價值。
一 內在精神敞明
(一)明德精神
\"大學之道\"有三個綱領,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是第一個綱領,主要強調的是自我啟蒙。第一個\"明\"是動詞,是明白、彰顯、弄清楚的意思。第二個\"明\"是形容詞,是明亮的、光大的、高邁的意思。這個\"德\"是指德性、品德和個人修養。\"在明明德\"就是要去明白、弄清楚並且彰顯人人內心原有的光輝品德。\"明明德\"就是除掉一己之私慾,把被現實污染的內心本有的寧靜的德行彰顯出來、光大起來。這個彰顯、光大的思想在孔子以前就已經出現。在【大學】以前,周代的文獻【康誥】,還有記載商代歷史的文獻【大甲】,記載唐堯的【堯典】,它們裏面都有這樣的思想。【大學】所引事跡,不管是周公去告訴的封(康叔名,武王胞弟),還是伊尹規勸的大甲,還是唐堯自己的政績,這些都說明了,發揚自己的德行才可能感召他人,才可能在天下建立和諧的社會。
\"明明德\"所講述的是人們自己的美德怎樣得以彰顯和發揚的。明明德正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關鍵所在。如果想\"以其昏昏\"而\"使人昭昭\",[1]肯定不行。如果自己都沒有弄清楚,都是糊塗、昏庸、偏私的,那怎麼可能讓這個社會變成一個清靜明白、朗朗乾坤的和諧社會呢?如果你自己內心都是充滿了貪婪、野蠻、瘋狂,怎麼可能讓這個社會變成得公正、公平、文明呢?由此可知,儒家抓住了一個根本點,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人之所以來自動物界但又高於動物,就是因為他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他有自己的靈魂、心性和價值判斷。人的價值並不在於活得長壽,而在於活得有意義。說別人很容易,但是如果我們捫心自問,去拷問我們每個人的心靈,自己是否真的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恐怕任何人都應該深加思考。當然,為了靈魂開啟,為了一生有意義並不需要在絞刑架下才明白這個道理。其實,每天太陽的升起都告訴我們,人需要不斷更新自己、敞明自己的明德。這樣,每時每刻才是有意義的,這樣的人生才是光輝明亮的人生。【大學】通過三篇古籍【康誥】、【大甲】、【帝典】說明,先人就是這麼做的。如何敞亮自己變得非常重要。
我認為,今天世界\"明明德\"確乎極為重要。如果人不去發揚內在光輝品德,而是被名利金錢欲望所左右,這個社會就會變得一團黑暗。今天對每個人內在情思和良知的發掘並沒有過時。為了整個人類社會的和諧和人性光輝的澄亮,在全球化的新歷史條件下,更應該強調個體內在心性的光明和價值擔當。[2]
(二)日新精神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湯\"指的是殷商王朝的奠基人成湯,是一位很有作為很有德行的帝王,在自己的實踐中很少犯錯誤。這麼一位很少犯錯誤的帝王,依然嚴格要求自己,或者說他的不犯錯誤是因為他能夠時刻警醒自己。【盤銘】之\"盤\"就是浴盆洗澡之器,\"銘\"是刻下的文字。他為了不讓自己做錯事,天天給自己一個警告。在沐浴洗刷自己的時候,在每天把自己變得清潔的過程之中,也提醒自己。\"苟日新\",\"苟\",成也,也可以解釋成假設--如果的意思。如果每天都是新的,就像我洗澡一樣,\"日日新\",我經常地洗滌自己,不僅洗滌身體,還洗滌靈魂,不僅洗滌自己,還洗滌整個世界。\"又日新\",如果一天能夠革新的話,那麼每日每刻能夠都可以變得更新,而且天天往前走,天天革新,這樣一來,這個社會就可以更加美好。
\"作新民。\"【尚書康誥】上說,殷商的遺老遺少,你們要做新式的人民。如果湯之【盤銘】是帝王對自己的要求的話,是商湯對自己一個人的要求,那麼【康誥】的對象就擴大了,由一個人擴大到一群人,即新的政權周朝對上一個政權殷的遺老遺少的要求--\"作新民\"。告訴殷的遺民,你們要做新式的人民,你們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改變自己在那個舊的社會中的一整套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言說方式,而去適應新的朝代,才可能做一個新式的老百姓、新式的人民。這個移風易俗、改換新民的習慣可以說和制度緊密相關,就是說,它是通過周朝的建立與周朝的\"誥\"來推動實行的。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詩經文王】說,\"周雖舊邦\",夏商之後成為統治者的周朝,是舊日和殷商一樣歷史悠久的邦國。周並不是在滅了殷以後才出現的一個新國家,而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即舊邦。那麼,兩個同樣很早的國家,為什麼商卻敗了,腐敗了,戰敗了,而周卻變成一個新興的政體呢?其原因就在於\"其命惟新\",就是說在於其命運得到了革新。周因為不斷地革新自己,所以能夠獲得天命,而殷商的統治者紂王,不自思、自醒、自強,而腐朽沒落被上天所遺棄。因而可以說,不進則退,不新則亡,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慢進也是退,因為進步速度沒有別人快,當然就意味着退步。
周文王和周武王能夠振興周邦,消滅殷商並改變了殷商遺民過去的命運,使他們變成了一種新的民眾。在這種情況下,那個腐朽沒落的殷紂王朝當然是無可抵擋的。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聖人、君子正因為超越,他才可以不斷地走向完善,才可能真正地獲得善良,臻達美好的未來遠景。那些達到一個小目標而自滿的人,那些得到了一點蠅頭小利而自得自足的人,如果不去開啟自己的心扉,不去革新自己,不去撥開那些遮蔽內心的雜物,不去拭去那些模糊心靈的雜念,不去祛除那些負面的情緒和心態,那麼等着他的就將是衰敗和滅亡。
(三)表裏如一的誠意精神
誠意在【大學】中非常重要。誠意就是\"誠實\"自己的心意,讓自己的心像通體透亮的赤子之心一樣。\"毋自欺也\",不可自欺,你能騙其他人,但最不可騙的是自己。\"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大學】把誠意集中表述為不自欺、毋自欺是非常有見地的。如何做到誠意,【大學】用了兩個類比,一是\"如惡惡臭\",誠意就像厭惡很惡臭的氣味那樣,二是\"如好好色\",好色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美麗顏色,另一種就是女色,這個地方的\"好色\"應該是泛指所有亮麗奪目的美好事物。\"此之謂自謙\",這就叫做自己內心愜意滿足,自己才能融洽和諧地和自然相處。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處在閒居的時候,就去做缺德的事情,進而養成一些惡習。\"無所不至\",怎麼壞怎麼來乃至五毒俱全。\"見君子而後厭然\",當他看到了光輝朗照德行高尚的君子之後,突然覺得自慚形穢,原來世界上有這樣高大完美、目光深遠、聲若洪鐘、心無芥蒂的高人,回頭一看自己形神猥瑣。於是,他就有所行動,即\"揜其不善\",首先就把那些不好的不善的比如進退失秩、動輒罵人甚至打家劫舍等事掩蓋起來。因為他面對高大光輝的君子不能儘量表現自己的醜陋,就\"揜其不善\"而遮蓋起來,但並沒有摒棄它。\"而著其善\",即把那種表象的善展開來,表面似乎成為了一個君子,但其實是一個偽君子。\"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然則何益矣?\"【大學】一針見血地指出,那些自認為藏拙、護丑、納虛、作偽,並故意顯示出自我大美的人,表面上像是個君子,但是旁邊人看他們\"如見其肺肝然\",就像看到了他們的肺和肝一樣清晰無疑。他們所作的惡即使被掩藏起來,卻仍然處於光天化日之下而被人所唾棄。【大學】一再強調\"君子慎其獨\",就是在獨處獨居的時候,在沒有眾人眼睛盯着的時候,在沒有神性眼睛盯着的時候,在沒有他人監督的時候,也要做到跟平常一樣的狀態,這樣才可以稱為君子。中國有一句俗話,\"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就是說別人不知道,但天地知道。有些行賄的官員或者作惡的小人說,這件事情絕不會有任何人知道,而君子就會告訴他\"天知地知\"!怎麼可能逃掉呢?最好的辦法是,不善的事、壞的事絕對不做。
只有內在的肺腑心肝呈現出\"誠\"才會形於外,外表才會和內在相統一--\"此謂誠於中形於外\"。三國蜀相諸葛亮忠心為國鞠躬盡瘁,給劉禪上【出師表】多次進行北伐,終因積勞成疾。在病入膏肓即將離世時,仍\"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乃長嘆曰:「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 [3]將士無不為之動容,跪拜於地,齊聲高呼:丞相保重!正是孔明這種誠於中而形於外,\"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精神,才會千古感人肺腑。
誠意不僅是讓心意真誠,也是讓人心有誠信,誠意誠信不可分割。晉商在中國歷史上是相當有名的。晉商的根本經營思想並不是唯利是圖,而是誠信為本。心誠了就無所畏懼,無所畏懼就天地寬闊,天地寬闊便知整個宇宙的奧秘,知宇宙的奧秘更能反觀到人生的一瞬,\"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4]人通過這種方式能深刻地認識自己,反過來說也一樣。君子正是因為不欺騙天、不欺騙地、不欺騙人、不欺騙自己的良知,才可以無愧於天地,才可與天地萬物相往來而無所負累。[5]
在愛情方面的誠同樣驚天動地。莊子曾說古代一位青年尾生,跟他的戀人約好在一座小橋下相會。不幸的是,下雨而水漲,至誠使得尾生堅持不移動自己的位置,他最後抱梁在原地一直等到水淹沒了頭部,最後付出了生命。[6]今天的青年可能會嘲笑尾生,這哪算誠呢?這完全是迂腐。這當然有迂腐的地方,不必效仿,但是這種堅持誠心的\"唯一性\",還是值得人們發自內心的尊敬的。
誠意的\"意\"還不是顯示出或說出的話,\"意\"是大腦中人們看不見的東西,是轉瞬即逝的心靈活動,就連這樣的意,內在的心理活動都要誠,可見儒家對人要求之嚴。在我看來:行善猶如春原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春天的草地每天看不見生長,但是它\"日有所增\",你將看到一片生機。如果做了不好的事,去欺人欺己欺心,那就像磨刀之石,沒人覺察它每天的缺損,但是時間一長總是矮一大段。德行不好就會損其本然。
在儒家看來,社會中最關鍵問題的是每個個體的真誠。如果社會的每個個體,國家的最小單位都是爾虞我詐,都在通過不正當競爭謀奪更多的私利,那麼國家的社會基礎就瓦解了。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儒家的格物、致知、誠意仍有其現實的意義。它的歷史局限性我們當然要清理,同時也要看到東方智能對今天人性的完善和社會的完善有着積極的意義。
(四)慎獨精神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君子在一個人待着的時候一定要謹慎。[7]荀子將\"慎獨\"與\"誠\"相聯繫:\"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誠者也。......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操之則得之,舍之則失之。操而得之則輕,輕則獨行,獨行而不舍,則濟矣。濟而材盡,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8]人是社會的人,在社會中人可能戴了一副社會面具。這個面具使得他本身不真而表象為真,本身不善而表情為善,本身不美而裝飾成美。但這沒有用,只有在其獨處之時也能彰顯自己的德行、真善、美好,那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在人前戴上人格面具,私下裏卻原形畢露。只是別人不知道而已,這種面具只能騙人一時。儒家強調,更重要的是要由內向外表現出一種表裏如一的美德操守,這個人才是可信的。在【大學】看來,無論在社會上還是在私下裏,都應是堂堂正正的君子。正可謂:\"獨行不愧影,獨臥不愧衾。\"[9]
君子最重要的就是\"慎獨\"。[10]\"慎獨\"主要的含義是在獨處中謹慎不苟。【禮記大學】和【禮記中庸】都強調\"君子慎其獨\"。後世接續其說很多:三國魏曹植\"祇畏神明,敬惟慎獨。\"[11]宋彭乘:\"熙載使歌姬秦蒻蘭衣弊衣為驛卒女,谷見之而喜,遂犯謹獨之戒。\"[12]在中國思想史中,\"慎獨\"還與這樣一些重要範疇相關聯:\"慎微\"、[13]\"慎修\"、[14]\"慎德\"、[15]\"慎思\",[16]從而構成了中國思想史長河中人生修為生命提升的重要精神譜系。
慎獨在古今君子中不乏其人:如柳下惠對女子\"坐之於懷,至晚不亂\";[17]曾參臨死守節辭季孫之賜;[18]曾國藩的\"日課四條\":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其所謂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以上種種,無一不是慎獨自律、道德完善的體現。[19]同時,中國古代還對\"慎\"有多方面的闡釋諸如有慎獨、慎染、[20]慎微、[21]慎初、[22]慎終[23]之說,影響彌深。
在所有人都不在場的情況下,自己成了自己靈魂的法官,成了自己行動的監視器,成了自己一心向善的提升者。天下的萬物不難戰勝,最難戰勝的是自己。儒家就是要戰勝最難戰勝的自己。\"勝人易,勝己難\",要自己約束自己、提升自己,做到表裏如一,哪怕極小的瑕疵也要去掉,通過這種艱難的人生修煉達到最完美的境界。儒家最尊重的器物是玉,因為一塊玉裏有了一點點雜質,也要儘量\"如琢如磨\"地去掉。真正的好玉通體透明,很少有雜色,這樣的玉不僅是價值連城的瑰寶,也是光輝人格的體現。孔子在君子生命中以玉作為象徵品質,標明自己德行高尚文質彬彬。孔子曾說:\"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24]古代君子必佩玉,與玉形影不離,用以規範言行不越規,人格具有玉的光輝君子。玉成為德的載體和君子的化身,所以君子以玉比德,孔子用【詩經】說明君子與玉的契合\"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25]這意味着,儒家的人格理想是\"秀外慧中\",強調把自己內在的光輝溫潤地、和諧地、得體地表達出來。這就是玉的光輝。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這是【大學】第一次引用曾子的話。君子慎其獨,曾子把它形象化了。當你在一個地方獨處的時候,可以想到有眾多的眼睛在看着自己;在做什麼壞事的時候,有很多雙手在指責我。[26]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嚴乎\"--豈不是很嚴厲的嗎?你怎麼可能逃掉呢?東漢楊震通曉經典博覽群書淡泊名利,而有\"關西孔子\"之稱。他到東萊出任太守途經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為答謝楊震以前的舉薦之恩,夜裏拿10斤黃金到驛館拜見楊震。楊震斷然拒絕。王密說:\"夜黑人靜,無人知曉\"。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麼說沒有人知呢?\"說完將黃金擲於地上。[27]就此而言,君子必須慎重對待自己的獨處,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阻斷有違道德的慾念和行為的發生,使充沛的道義伴隨自由主體。[28]
(五)自修精神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最高領導人到一般老百姓都有一樣的規則,都應該把修養身心看作自己處事的根本。修身為本的\"本\"就強調每個個體、全體民眾乃至最高統治者都應該去修身,無分上下,這是超越上下關係的人倫大本。只有這樣,整個民族修養才能得到提升,全民才會有教養,這個社會才會是一個文而化之文明知禮的社會。
很多人住在豪華的別墅裏,但他們的靈魂空虛。因此,中國儒家所說的修身為本對豐富靈魂極為重要。如果是一個情趣高尚的人,哪怕住在冷寂陋室也可以寫出境界高遠的【陋室銘】(劉禹錫)。哪怕處於污泥濁水之世也可以出污泥而不染靈性自高(周敦頤【愛蓮說】),這就是修身為本的思想光輝和價值光彩,如果追逐舒適生活而遺忘了修身根本,那麼即使獲得最優裕的生活條件,但依然沒有獲得到高邁的精神生活。
\"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君子先要求自己做到,然後才能去要求別人做到。自己享受安逸,不思進取,卻要求別人辛辛苦苦去做事情,勤勤懇懇地去完成每天的任務,那是不可能的。\"無諸己而後非諸人\"。自己本身沒有那些不好的東西,才可能去非諸人,才去批評別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藏在自己內在的私心,或者是想獨自滿足的東西,卻讓別人去做不願意做的,甚至於讓別人做那些做不到的事情,自己卻想一飽私慾獲得很多的好處,但卻讓人家去吃苦耐勞,去大公無私,自己都做不到卻要求別人去做到,那是不可能的。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切\",切骨,就是一般的骨頭,可以用來做器具。\"磋\",磋角,就是去磋很硬很尖銳的獸角或象牙。\"琢\",是琢玉。\"磨\",是磨石。骨、角、玉、石都是很硬的東西,但正是因為硬,才能顯示出這種君子的厚度和高度。[29]一般而言,如果做學問找了一塊很薄的板子鑽下去,那只能是學問當中的弱者,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這就如同奧運比賽,一個跳高運動員起身一跳不是兩米多,而是一米多,那他就早就被淘汰而不可能成為冠軍,更不可能成為萬民敬仰的英雄。因此,硬度、高度、厚度和深度是君子必須達到的,當然這也是很難達到的。只有當獲得了很高的成就之後,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
如切如磋,就好象切骨磋角。因為骨和獸角都很硬,切磋的時候就是硬碰硬,就是前沿對前沿、思想對思想,要碰出火花。這說的是詩友之間相互學習提高的過程。中國古代做學問並不是說\"騎牆派\",不是折中調和,不是左右各對一半。相反是如切如磋,刀切肉很容易,切骨頭容易嗎?很難。拿一個牛角,拿一個象牙,很難切,因為它很尖銳。這說明【大學】強調的是研究學問的艱、深、高,為了學問,就是詩友之間可以爭論、爭辯,甚至爭得面紅耳赤。這是古代很好的一句關於做學問的話。
\"如琢如磨\"是對自己說的,當你深夜在燈下,一燈獨螢,窗外竹影婆娑,細心研讀古籍和今人之作的時候,應該做的就是如琢如磨。如琢如磨就是說,如同拿着一塊美玉慢慢地琢磨,因為一刀下去可能就毀壞了,就好象對一個石頭慢慢地磨,打磨得很光滑,珠圓玉潤,晶瑩剔透。這是很高的境界,這就是質的精微,做的是慢功夫。\"如琢如磨\"要求就是要自我不斷的打磨,竭力做到精益求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