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032|回覆: 54

易中天品三國文字版全集|電子書在線閱讀

 關閉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4-22 17: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這是一個三足鼎立的舞台,這裡曾經走過一批個性張揚的英雄。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歷史。三國,究竟是英雄的傳奇,還是智者的比拼?穿透演義迷霧,還原歷史真實。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小說演義,戲劇編排。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評點,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叢生。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場,通過近代視角,運用三維結構,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


易中天品三國之(一) 大江東去
易中天品三國之(二) 真假曹操
易中天品三國之(三) 奸雄之謎
易中天品三國之(四) 能臣之路
易中天品三國之(五) 何去何從
易中天品三國之(六) 一錯在錯
易中天品三國之(七) 深謀遠慮
易中天品三國之(八) 鬼使神差
易中天品三國之(九) 一決雌雄
易中天品三國之(十) 勝敗有憑
易中天品三國(十一) 海納百川
易中天品三國(十二) 天下歸心
易中天品三國(十三) 青梅煮酒
易中天品三國(十四) 天生奇才
易中天品三國(十五) 慧眼所見
易中天品三國(十六) 三顧茅廬
易中天品三國(十七) 隆中對策
易中天品三國(十八) 江東基業
易中天品三國(十九) 必爭之地
易中天品三國(二十) 兵臨城下
易中天品三國(二十一) 臨危受命
易中天品三國(二十二) 力挽狂瀾
易中天品三國(二十三) 中流砥柱
易中天品三國(二十四) 赤壁疑雲
易中天品三國(二十五) 半途而廢
易中天品三國(二十六) 得寸進尺
易中天品三國(二十七) 進退失據
易中天品三國(二十八) 借刀殺人
易中天品三國(二十九) 命案真相
易中天品三國(三十) 奪嫡之爭
易中天品三國(三十一) 乘虛而入
易中天品三國(三十二) 蜜月陰謀
易中天品三國(三十三) 白衣渡江
易中天品三國(三十四) 敗走麥城
易中天品三國(三十五) 夷陵之戰
易中天品三國(三十六) 永安託孤
易中天品三國(三十七) 非常君臣
易中天品三國(三十八) 難容水火
易中天品三國(三十九) 痛失臂膀
易中天品三國(四十) 禍起蕭牆
易中天品三國(四十一) 以攻爲守
易中天品三國(四十二) 無力回天
易中天品三國(四十三) 風雲際會
易中天品三國(四十四) 坐斷東南
易中天品三國(四十五) 情天恨海
易中天品三國(四十六) 冷暖人生
易中天品三國(四十七) 逆流而上
易中天品三國(四十八) 殊途同歸
易中天品三國(四十九) 天下大勢
易中天品三國(五十) 歷史插曲
易中天品三國(五十一) 百年孤獨
易中天品三國(五十二) 千古風流

點評

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場,通過近代視角=======所謂平民的立場,也不過是官方的一個粉飾而已,沒有官方的特許與安排,上不了百家講壇的  發表於 2010-10-7 09:09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4-22 17:22 | 顯示全部樓層
一、長江東去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從今天開始我們講三國。說起三國,我們就會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戰,而說起赤壁之戰,我們就會想起蘇東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東坡這首詞寫得可真是大氣磅礴,它使我們想到三國時代的英雄氣概、浪漫情懷。蘇東坡這首詞是他47歲的時候在湖北黃州赤壁所寫,黃州赤壁不是三國周郎赤壁,這一點蘇東坡是知道的,因此他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也就是有人這麼說。但他還是寫了這首詞,因爲當他站在黃州赤壁岸邊,看著那萬里長江滾滾東流水的時候,他沒法不想到三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就說周瑜吧,周瑜是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的前線總指揮,當時34歲,迎娶江東美女小喬已經十年,並非小喬初嫁了。但是蘇東坡把小喬初嫁和赤壁之戰聯繫在一起,是要著力表現周瑜風流倜儻的儒將風采。所以下面說『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綸巾就是青絲做的頭巾,這個打扮在當時是儒雅的表現。我們知道漢代的服飾,貴族和官員是要戴冠的,高高的冠,寬寬的衣,峨冠博帶,是所謂漢官威儀。但是到了東漢末年呢,貴族和官員開始時髦穿戴平民的服飾,這就是戴頭巾。如果是軍事將領,而一身平民的服飾,羽扇綸巾,那就是儒將風采。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周瑜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赤壁之戰當時的場景,赤壁之戰打響的時候,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部中國。我們知道曹操是一個亂世英雄,他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難,討董卓、伐袁術、殺呂布、降張秀、滅袁紹、征劉表,獲得了當時北部中國的統治權,這個時候他決定南下,一舉剿滅盤踞在江東的異己力量,這就是孫權的軍事集團。這對於曹操來說,是他一統天下、九合諸侯的一個戰略舉措;而對於孫權集團來說,那可謂危急存亡之秋。當時曹操親提大軍十幾萬人,號稱八十萬沙奔江東而來,列陣於長江的西北岸,地點是現在湖北省的赤壁市附近。當時曹操的軍隊在長江西北列陣,戰艦連成一片,軍旗在江風中飄拂,虎視眈眈,雄心勃勃。而江東的君臣談虎色變,魂飛魄散,膽顫心驚,紛紛向孫權提出立即投降曹操。但是34歲的青年將領周瑜卻不把曹操的幾十萬人馬放在眼裡,他頭上戴著青絲做的頭巾,手上拿著羽毛做的扇子安之若素、指揮若定,談笑風生之間曹操的幾十萬人馬就灰飛煙滅了!不可一世的敵人就立即遁逃了。

  事實上歷史上的周瑜確實是這樣一個英雄的形象,他24歲的時候就被孫策任命爲建威中郎將,吳中呼爲周郎,就是當時他們這個地方的人都管他叫周郎,叫孫策爲孫郎。『郎』是小伙子的意思,這個時候呼他們爲郎有讚美的意思,所以孫郎就是孫帥哥,周郎就是周帥哥,帥哥都是招美女喜歡的,帥哥也都是喜歡美女的。我們古人有兩句話,自古美女愛英雄,自古嫦娥愛少年,所以美女最喜歡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和孫策恰恰就是這樣的少年英雄。而且,他們也都娶到了江東最美麗的女孩子,那就是喬公的兩個女兒,大喬和小喬。這個時候的周瑜真可謂官場、戰場、情場場場得意。

  想想看吧,一個24歲的年輕人,擔任了一個地方的高級將領,馳騁戰場,建功立業,而且娶得這個地方最美麗的女孩子爲妻,作爲一個男人還有比這更令人羨慕的嗎?連蘇東坡提起這件事情來還表現出他的無限羨慕吶!我們去品讀一下蘇東坡的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家了』是什麼樣的一種感受?反正我是羨慕他,你想這樣的一個人他怎麼可能會去忌妒別人呢?我們忌妒他還差不多。他又怎麼可能因爲忌妒別人而會被別人氣死呢?那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歷史上的周瑜氣量是非常大的,【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就是氣量大,品質好;當時的人對他的評價也非常高,劉備說他『器量頗大』;蔣干說他『雅量高致』。順便說一句,蔣幹這個人也是受冤枉的,蔣干確實到過周營,因爲蔣干和周瑜是同學,但是蔣乾沒有盜什麼書。看來歷史有時候離我們真的是非常地遙遠啊,我們已經很難弄清楚歷史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了。

  事實上任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有三種形象。一種是歷史的本來面目,我們稱之爲歷史形象,這是歷史學家主張的樣子,比方說【三國志】的記載。第二種是文學藝術作品當中的面目,我們稱之爲文學形象,這是文學家、藝術家主張的樣子。還有一種,是一般老百姓主張的樣子,我們稱之爲民間形象,比方說民間信仰中歷史人物的形象,以及我們每個人心目中歷史人物的形象。其實我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自己的歷史人物的形象,因此一個歷史劇,電視連續劇,或者電影拍出來以後,我們的觀眾會發表評論說某某演員演得不像,這個曹操不像,這個周瑜不像,這個林黛玉不像,這個賈寶玉不像。你怎麼能說不像,你見過嗎?可見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形象,這個我們稱之爲民間形象。

  這三種形象是有差距的,對於三國來說,形象最離譜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這個人,至少從晉代開始就已經是很多人追捧的對象。當時有一個叫郭沖的人,郭沖這個人大概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覺得現在大家對諸葛亮的評價遠遠不夠,於是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這裡還有五件事情是你們大家不知道的,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計。諸葛亮的空城計最早見於郭沖的這篇文章。

  後來裴松之爲【三國志】作注的時候引用了這個材料,並予以駁斥,說當時在陽平這個地方根本不可能發生這樣一件事情。爲什麼呢?因爲當時的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紮在宛城,不在陽平戰場,怎麼可能有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空城計呢?但是這個空城計的故事實在是太精彩了,所以文學作品是一說再說,戲劇作品也就一演再演,但是這個事情是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邏輯的。我們簡單地說一下這個空城計吧,大體上的意思就是說司馬懿率兵來進攻,諸葛亮派馬謖去守街亭,馬謖這個人是個書呆子,空談可以,打仗不行,把街亭給丟了,於是司馬懿就率領幾十萬軍殺奔而來。當時諸葛亮手上已經沒有兵了,只好把城門,四個城門全部打開,派了20個老兵在門口掃地,諸葛亮自己搬了一張琴,焚了一爐香,帶了兩個小孩子,坐在城樓之上唱卡拉OK。司馬懿的大軍跑來一看,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然後司馬懿自己打馬上前,大爲驚詫,說牛鼻子老道搞什麼搞?城門大開他開Party啊。於是撤軍。

  這個事情不合邏輯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軍隊嗎,派一個偵察連進去看看,探個虛實可不可以?第二,司馬懿親自來到城門樓下看見諸葛亮在城樓上面神色自若,琴聲不亂,說明距離很近,看得見聽得清,那你派一個神箭手把他射下來行不行?第三,根據這個郭沖的說法和【三國演義】的說法,兩軍的軍力懸殊是很大的,有說司馬懿帶了二十萬大軍的,有說司馬懿帶了十幾萬大軍的,反正至少十萬,你把這個城圍起來圍他三天,圍而不打行不行?何至於掉頭就走呢?所一是不合邏輯的,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子虛烏有。

  其他的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等等都是編出來的。其中最可笑的是借東風,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三國演義】,當時諸葛亮借東風是個什麼形象?披頭散髮,光著腳丫,穿一身道袍,所以魯迅先生說【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這個妖不是妖精也不是妖怪,是妖人。妖人就是當時那些裝神弄鬼的,什麼巫婆啊,神漢啊,這類的人物。諸葛亮當然不是妖人,諸葛亮不但不是妖人,而且是帥哥。【三國志】說諸葛亮身長八尺,這個八尺是漢尺,漢尺的八尺合現在市尺五尺五寸,相當於一米八四。而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年齡是多少呢?26歲,大家想一想26歲的年齡一米八四的個子該是什麼形象?和我們心目中的,我們舞台上的一樣不一樣?借東風這個事情當然也是沒有的。而且就算有,去借東風的人也不該是諸葛亮,該是周瑜啊。我們讀杜牧的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沒說東風不與諸葛便啊。

  實際上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期間的主要功績,是促成了劉備軍事集團和孫權軍事集團的聯合,這是他的主要功績,而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績也是爲劉備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值得懷疑的。現在成都的武侯祠還有清人趙藩寫的一對攻心聯,他說『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這一幅攻心聯其實是委婉地批評了諸葛亮,批評他在劉備去世以後主持蜀國工作的時候窮兵黷武,寬嚴戒誤。但是到了【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就變成傑出的軍事家了,而且神機妙算,算無遺策,其他的軍事將領都變成了提線木偶,傻乎乎地帶著軍去打仗,走到地方掏出一口袋,軍師給我的錦囊妙計,打開看看,哦,這麼辦。這個實在是太離譜了,這個表現了什麼呢?表現了人們對他的崇拜。

  文化人是非常崇拜諸葛亮的,而民間信仰更多的是崇拜關羽,關羽也是一個值得崇拜的人,因爲關羽特重情義,這是關羽最大的特點。關於被曹操俘虜以後,曹操對他非常非常好,關羽也非常感激曹操對他的收留和信任,但是關於仍然心向劉備。那麼這個時候關羽就面臨一個選擇,是效忠曹操呢,還是效忠劉備呢?而關羽採取了一個什麼做法呢,就是我重重地報答曹操以後,回到劉備身邊,這就是重情重義。當然關羽走的時候曹操也表現出了自己的大度,當時有人提出來要追殺關羽,曹操說不用,這樣的義士我們應該尊重他。可惜現在民間只記住了關羽的情,忘掉了曹操的義,正是由於關羽如此地重情義,因此關羽成爲民間信仰崇拜的對象。

  但是這個民間信仰呢有時候想起來也是有點怪怪的,我們知道這個民間信仰受兩本書的影響最大,一本是【水滸傳】,一本是【三國演義】。雖然在文化人那裡【紅樓夢】的地位最高,認爲【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NO.1,但是民間喜歡的還是【水滸】和【三國】。比如說民間行業會用【水滸】和【三國】的人物做祖師爺,比如說強盜以宋江爲祖師爺,小偷以石遷爲祖師爺,編制業以劉備爲祖師爺,屠宰業以張飛爲祖師爺,沒有以【紅樓夢】人物什麼賈寶玉啊,王鳳姐做祖師爺的。那麼這些都還有些道理,奇怪的是剃頭匠以關羽爲祖師爺,關羽沒有剃過頭啊,而且東漢的時候這個我們中國人是不興剃頭的,是留全發的。那麼想來想去一點聯繫,無非是剃頭匠和關帝爺手上都有一把刀嘛,但是關羽的刀是殺頭的,不是剃頭的。我就想起來清代有一個剃頭匠在門口貼出一幅對聯來,倒是蠻像關羽的口氣,怎麼說呢:『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我不知道有人敢去剃頭不?

  這是一個奇怪的事情,還有一個奇怪的事情,關羽現在變成財神爺。你看我們現在很多的企業裡面,民營企業,或者是個體商販他的家裡面都供者關羽的像。這個關羽是一個軍事將領,你說他是戰神這個話還說得過去,他怎麼是財神呢?是不是意味著所有的財都是搶來的?而且依我看,關羽總有一天會變成愛神,會供奉在婚姻介紹所。爲什麼呢?因爲關羽這個人對愛情追求也是很執著的,當時劉備帶著他都投奔曹操,曹操是和呂布作戰。戰前關羽就提了一個要求,說曹公我可以英勇奮戰,但是打下呂布以後,有一個女人你要把他嫁給我。曹操說好,劉備也去幫著說,然後到了決戰前夕,這個關羽又去提醒曹操,那你說話要算數的,我們打贏了以後那個女人你一定要嫁給我的。曹操說不對啊,這個關羽怎麼就認準了這個人,我去看看,曹操一看,哎呀,國色天香啊,我曹某人還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吧。結果弄得關羽非常的鬱悶。

  不過曹操這個人雖然搶了別人的老婆,他也被別人搶了功勞,搶了什麼功勞呢?在【三國演義》裡面被諸葛亮搶走了空城計的『發明權』,實際上空城計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發生在諸葛亮的身上,而是發生在曹操的身上。是曹操和呂布作戰的時候,有一次曹操的軍隊出城收麥子去了,突然呂布的軍隊開了過來。曹操情急之下,把他的隨軍家屬全部都弄到城牆上去站崗,等呂布開過來一看,滿城都是鶯歌燕舞,姣聲嗲氣。再一看呢,城外面有一個樹林子,深不可測,呂布想曹操這個賊,狡猾狡猾的,肯定是把埋伏買在樹林子裡面了,撤!撤回去以後想想呢,又不甘心,第二天他又來了,這回曹操真的把伏兵埋伏到樹林子了。

  現在我們知道了,歷史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那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歷史呢?我個人的看法還是首先要弄清楚歷史的本來面目,就是弄清楚歷史形象。

  對於三國來說,還是要讀【三國志】。三國志的作者叫陳壽,是現在四川省南充市人。陳壽完成【三國志】這部著作的時間距離西晉統一中國只有五年,就是相隔的時間不是很久。第二點呢,陳壽這個人治學非常嚴謹,他收集來的材料但凡是他覺得可疑的,他寧肯不用,留下來的應該說是基本可靠。但是正是因爲陳壽有這樣一個特點,所以【三國志】這本書非常地簡略,不是太好看。所以過了130年,又有裴松之來爲【三國志】做了注。一般人爲古書做注主要是進行一些解釋,比方說名詞解釋、動詞解釋、時代背景介紹,怕你看不懂,做一個注。裴松之的注不一樣,裴松之把陳壽棄而不用的材料,以及陳壽寫【三國志】所看不到的材料有選擇地補充了進去。補充的時候裴松之也做了一個甄別工作,就是他認爲不可靠的材料,他會在後面加以說明,就是我認爲這個東西是靠不住的,我認爲這個時不可能的,理由是什麼什麼什麼。那麼如果幾個材料是矛盾的,裴松之就採取並存的方式,羅列在這裡,讓後來的讀者自己去甄別。所以裴松之的注也是比較可靠的。

  所以要弄清三國的歷史面目,歷史形象,也就是這兩個東西:陳壽的【三國志】、裴松之的注,壽志裴注。但是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也不是沒有意義的,比方說空城計這個故事,錢鍾書先生就認爲是『不欺售欺』的典型,什麼叫『不欺售欺』呢?就是以不欺騙來欺騙。我這裡面沒有人,我明明白白就告訴你是沒有人啊,結果呢,對方還不相信。你越是說我這城裡面真的沒有兵,他越不相信。這叫做『不欺售欺』,錢先生認爲這是一個典型。

  因此【三國演義】這本書歷來被當作兵書來看。明清之際,清人要入關,他們就用【三國演義】做教材。當時把【三國演義】翻譯爲滿文,印了一千份,作爲內部文件發給一定級別的貴族和官員閱讀。甚至還有這樣的故事,說是有一個滿洲將軍結識了一個漢人,成了朋友以後這個滿洲將軍說,你這漢人不錯,來來來,你到我房間來,我給你看一個內部文件,不公開的。打開一看,【三國演義】。因爲哪怕就像空城計那樣的例子,它也有心理學的問題,它實際上是一個心理戰。所以爲三國演義做批文的毛宗崗父子他有個說法,他說只有謹慎的人才不會做大膽的事,也只有謹慎的人才最能夠做大膽的事,因爲這個謹慎的人他一生都小心謹慎,他突然大膽一回沒人相信。諸葛亮就是一個很謹慎的人,叫做諸葛一生惟謹慎,他謹慎了一輩子突然來一個空城計,那司馬懿不相信了,因爲只記住了他平時的小心謹慎。當然這個事情也就是碰上了司馬懿是個知識分子,想問題比較複雜,所以後來有個叫魏禧的人說了,他說如果是碰上一夥山賊,一夥強盜,土匪,他哪想那麼多,管他娘的老子進去再說!諸葛亮不就抓走了嗎?

  所以,三種形象,各有各的道理。那麼我們這個系列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三種形象都告訴觀眾朋友,然後進行討論。也就是說我們要做三件工作:第一是還原,就是還原到歷史的本來面目;第二是比較,就是比較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有什麼不同;第三是分析,就是分析一下這個形象爲什麼會演變。實際上,品讀歷史也可以有三種意見,一種是站在古人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叫歷史意見;第二種是站在今人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叫做時代意見;第三種是站在個人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叫做個人意見。

  任何人研究歷史都難免會有這三種意見,因爲歷史畢竟是歷史,歷史就是過去的事,也就是故事。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裡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宋代詞人張升的詞說,『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實際上進入漁樵閒話的又何止是六朝興廢事呢?那是可以包括一切歷史的,正所謂,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在今後的節目裡,我將給大家笑談三國,品讀三分。而我們要講的第一個人,就是一個在歷史上爭論最大、意見最分歧、形象最多樣的人,那麼這個人是誰呢?請看下集——真假曹操。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4-22 17:25 | 顯示全部樓層
二、真假曹操

  今天我們講曹操,講三國是不可能不講曹操的,所謂三國就是魏蜀吳嘛,而魏的開國皇帝實際上是曹操。當然曹操在位的時候沒有稱帝,是他死了以後他兒子曹丕才稱帝,追認他爲魏武帝,但可以肯定曹操是魏的實際上的開創者。曹操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太好,客氣的說法叫奸雄,不客氣的說法叫奸賊,但是魯迅先生說,曹操其實是一個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然不是曹操一黨,但非常佩服他。魯迅先生可以說是近代以來第一個爲曹操翻案的人,這樣一來對曹操就有了三種評價——英雄、奸雄、奸賊,那麼哪一個評價是準確的呢?

  但是當我們弄清楚曹操的歷史形象的時候,我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這個歷史形象它也不是那麼好弄清楚的。比方說,民間都說曹操奸,很多人不喜歡曹操。蘇東坡就講到,在北宋的時候,民間有很多講史的,就是說書的,說三國,一說到劉備失敗,聽眾就痛哭流涕;一說到曹操失敗了,大家拍手稱快。那麼說明至少在北宋的時候,曹操就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那麼曹操爲什麼不討人喜歡呢?他又幹了些什麼不討人喜歡的事呢?那麼也無非是三條:

  一個是曹操這個人爲人奸詐。但是這個不能算數,因爲兵不厭詐嘛,打仗的人總是要詐它一詐的,不過你說敵人你就說他是奸詐狡猾,說自己就叫足智多謀,實際上一回事,兵不厭詐。

  第二件事情呢說他篡漢。這個事情跟我們沒有關係,這個王朝的皇帝爲什麼一定要姓劉呢,爲什麼就不能姓曹呢?說這個姓曹的代替姓劉的就是奸,這個說不過去。

  那麼最爲民間所不滿意的是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所以一個人寧肯自己對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讓天下的人對不起自己,這個人就太壞了,所以老百姓討厭曹操。那麼我們就要搞清楚這個事情是事實,還是不是事實;如果不是事實,那豈不是一樁冤案嗎;如果是冤案的話,我們豈不是就該給曹操平反嗎。那麼這個事情史書上的記載是矛盾的,大體上是這樣一個故事:就是曹操因爲董卓要迫害他,曹操從京城裡逃出來,路過了他一個老朋友家,這個老朋友的名字叫呂伯奢,曹操到呂伯奢家裡的時候呂伯奢本人不在,於是就發生了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慘案。

  這個故事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說的是呂伯奢不在,呂伯奢的兒子和呂伯奢家裡的那些客人看見曹操帶著錢財很多,起了歹心,要搶劫曹操,而且拉走了他的馬,這個時候曹操起來拔出劍來把這些人殺了。這個叫做正當防衛。這個故事記載在什麼史書裡面?在【魏書》裡,【魏書】是他們魏國人寫的史書,所以也不一定靠得住,因爲曹操是他們的太祖啊,那他們可能要給曹操打一個圓場,這個也很難講。

  那麼第二個記載是說,曹操住在呂伯奢家裡面聽見呂伯奢的孩子在那弄鍋碗瓢盆,有聲音,曹操自己又是受董卓通緝追拿的罪犯,他起了疑心,『疑其圖己』,把呂伯奢一家殺了。這個叫做誤殺。

  第三個版本,差不太多,也是說曹操懷疑呂伯奢的家裡人要害自己,然後把他們一家都殺了。殺了以後,曹操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我們現在來看第三種情況,就算我們相信曹操是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也說了那句話,看看是個什麼樣的場景。是曹操懷疑這些人要害自己,當然這個疑心太重了一點,太過分了,然後把他一家人殺了。殺了以後發現是誤殺,然後悽愴曰,『悽愴』這兩個字很重要,就是殺錯了人,然後,唉,他也是很難過的,算了算了,寧肯我辜負別人,不可以別人辜負我啊。我們體察一下這個語境,曹操說這個話是一種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所以很勉強地爲自己的錯誤行爲做了一個辯護。而到了【三國演義》裡面他變成了理直氣壯,而且把『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前面加了天下兩個字,這個就大不一樣了。曹操當時說這個話只是就事論事,雖然我錯了,我錯殺了人家我對不起人家,我現在也沒有辦法,我現在走投無路,也只好是寧肯我對不起人家,不要讓人家對不起我了。這裡面應該說他還保留了一部分善意在裡面,而到了【三國演義】變成理直氣壯說我對不起天下人,不可以天下人對不起我,那就是一個大大的奸賊。

  所以曹操的奸險歹毒這一點,應該說是有疑問的。但是即便如此,【三國演義】的毛批還說了這樣的話,他說什麼呢,他說『此亦孟德之過人處也』。他說即便是這樣,這也是曹操比一般人不一樣的、超過我們的地方!他說爲什麼呢,他說如果換了別人一定說,寧肯天下人都對不起我,不可以我對不起天下人的。他說換了別人都會這樣說,但是實際上怎麼樣呢?實際上他們幹的就是曹操的勾當,只有曹操一個人坦率地說出了這個話。那麼也就是毛批認爲,曹操雖然奸詐,但是奸詐裡面也有坦誠,他至少敢把奸詐的話公開地說出來,他是真小人,不是偽君子。所以他說這是曹操超過其他人的地方,因爲這個世界上偽君子實在是太多了。

  奸詐當中有真誠,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個特徵。曹操這個人是奸詐的,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他也有坦誠的一面,甚至有可愛的一面。我們就來看看曹曹性格當中矛盾的地方。

  先說曹操的奸詐,最能體現曹操這個人奸詐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紹戰爭中發生的一件事。我們知道三國時期有三大戰役,第一次戰役就是曹袁官渡之戰,第二戰役是曹孫赤壁之戰,第三大戰役是孫劉彝陵之戰。曹操就是在官渡之戰以後奠定了他的歷史地位,這場戰爭打得非常地艱苦,非常地艱巨。當時兩軍對峙相持不下,而曹軍軍糧已經不多了,我們知道打仗拼什麼?除了拼勇敢、拼武器、拼實力以外,很重要的是拼糧餉,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糧食這個仗是打不下去的,曹操這個時候實際上是快要斷糧了,一籌莫展。這個時候袁紹陣營裡面有一個謀士叫做許攸的突然來投奔曹操,曹操聽說這個消息以後大喜過望,『跣足而出』。什麼叫跣足呢?就是光著腳,那麼曹操這個時候跣足而出迎接許攸是什麼原因,什麼意思,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叫做來不及穿鞋,可能在洗腳在幹什麼,一聽說許攸來了光著腳就往外跑,大喜過望;第二種可能是表示尊敬,因爲古禮光腳是尊敬。我們知道曹操後來地位很高了以後,漢獻帝給了曹操一個特殊待遇,叫做帶劍鞋履上殿,叫『劍履上殿』,劍就是帶劍,你可以佩著劍去見皇帝,履就是穿鞋,這說明一般的人是不能穿鞋見皇帝的。能不能穿襪子呢,看地位,地位高的人可以『襪而登席』,穿著襪子走到席位上,地位再低一點一定要光腳。所以光腳可能是表示尊重。

  這個曹操光著腳衝出去以後怎麼樣呢?撫掌而笑,摸著手掌哈哈大笑,說哎呀呀呀,子遠你來了,『吾事濟矣』,我的事情就好辦了,然後把許攸請到軍帳里坐下。許攸就問了,說曹公,你的情況怎麼樣啊,『軍糧尚有幾何』,還有多少軍糧啊?曹操說呵呵呵,這個我的軍糧很充足啊,足夠用一年的。許攸說,錯了,重講。曹操說,半年。許攸說又錯了,見到老朋友都不說老實話,說實話吧,再給你一次機會。曹操說,哎呀這個,不好意思,剛才開玩笑,實話告訴你,只夠一個月。接著曹操說了一句劉邦最愛說的話,『爲之奈何』,怎麼辦吧?許攸說:『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機之日也。』說你帶著一支軍隊,孤軍深入,糧草已經沒有了,這是非常危險的,怎麼辦呢?我告訴你,在某某地方袁紹藏了一批糧食,有一條什麼樣的小路你可以過去,你趕緊率輕騎到那個地方焚其糧草,不出三日,袁軍必亂。

  曹操說太好了,然後自己親自率領五千騎兵,連夜抄小路過去,換上袁軍的服裝,碰上沿路的崗哨說是袁公讓我們來幹什麼什麼事的,衝到袁營。袁營一看,來了曹軍燒糧食,當然也拼死奮戰,當時情況非常地緊張。曹操左右的人跑過來說,曹公,敵人來了。曹操說,慌什麼?敵人到我背後以後再說這話,上。然後把袁紹的糧草全部燒光,從而扭轉了這個局勢。

  所以曹操的這個性格裡面確實有奸詐的一面,但是我覺得他這種奸詐某種意義上也是逼出來的。那樣一個險惡的環境,他如果事事都說老實話,這還能夠克敵制勝嗎?他不能不撒謊啊,他甚至養成撒謊的習慣了。

  曹操也是一個溫情的人。在曹操和張繡的戰爭中,他的長子曹昂在戰鬥中犧牲了,他的原配丁夫人悲痛得死去活來。因爲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妻,她是沒有生育能力的,曹操的妾生下了長子,這就是曹昂,生下來以後曹昂的母親就去世了,生母就去世了,就把曹昂交給丁夫人來撫養,丁夫人把這個兒子看作自己的兒子,情感非常地深。而曹操之所以打敗這一仗,是因爲他當時得意忘形,他跟張繡的戰爭沒有怎麼打張繡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後曹操不但收編了張繡的部隊,還收編了張繡的嬸嬸,張繡的嬸嬸是一個美女,曹操這個人是很好色的,走到哪他都要收編一些美女,於是把張繡的嬸嬸收編了。張繡的面子上就下不來,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張繡後來就反叛他,對他進行突然襲擊。這次戰爭中曹昂也死了,曹操的侄子草安民也死了,還有曹操的愛將典韋也死了,丁夫人就不願意了,就哭著鬧著跟曹操要兒子,你還我兒子,你把我兒子弄哪兒去了!而且就是你這個傢伙,一天到晚地泡爛妞,害得我兒子死掉的,不依不饒。曹操一煩,滾,回你老家去。走就走嘛,我回娘家去,不跟你過了,真回娘家了。

  過了半年,大概幾個月以後,曹操後悔了,然後自己駕著車子,就到丁夫人的娘家想把丁夫人接回來。這個事情在我們今天也稀鬆平常啦,小兩口一吵架,老婆跑回娘家去了,那還不是老公最後賠個笑臉,說點好話,就把老婆接回來了。曹操這樣做就不容易了,是吧,你想曹操那閻王脾氣,他也這麼做,也去接丁夫人。丁夫人在家幹什麼,織布,曹操來了以後她也不站起來迎接,也不搭理,曹操很沒意思,訕訕地走過去:織布呢?……別織了,跟我回家吧。……曹操就走過去,用手摸著丁夫人的背:唉,別使小性子了,寶貝,跟我回家好不好?我們坐車子回家好不好?要知道這個動作是很重要的,這個『撫其背』是男人對女性的一種愛的動作。丁夫人繼續『咔嚓』『咔嚓』。曹操就很沒意思啦:你不回啊?不回那我可是走了啊。『咔嚓』『咔嚓』。曹操就走走走,往外走,走到門口的時候又回了一次頭:別鬧了,跟我回家,好不好?『咔嚓』『咔嚓』。唉,看來我們夫妻緣分已盡,算了。然後找到老丈人:岳父大人,是我對不起你女兒,但是她也不肯跟我回去,這樣吧,她還年輕,別讓她守著,你把她嫁了,讓她改嫁。

  你想想以曹操那種鐵石心腸、閻王脾氣,做到這一步已經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說明他是很重情的。當然,最後丁夫人的父親也沒敢把丁夫人嫁出去,丁夫人沒有改嫁,最後也沒有改嫁。估計老丈人也不敢嫁,丁夫人也不肯嫁,也沒人敢娶,你說誰敢娶閻王的前妻?不是找不自在嗎。這個事情曹操一直耿耿於懷,曹操臨死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我這一生好事幹過,壞事也幹過,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錯誤的地方,我不在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到了地下、到了九泉,子休——子休就是曹昂的字,曹昂字子休,就是指曹昂了——說子休如果哭著鬧著跟我要媽媽,我不知道怎麼回答。你想曹操這一生犯多少錯誤,他居然認爲他最大的錯誤就是這個,就是把她的妻子氣走了!說明曹操是一個多情的人,是一個兒女情長的人,是一個重感情的人,這是曹操的溫情。

  但是你要認爲曹操多麼溫柔,那就錯了。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說是翻臉就不認識人。比方說我前面說的那個許攸,許攸來投奔曹操是起到了關鍵作用的,所以許攸也很得意,許攸經常跟曹操說,哎,阿瞞,他不叫他什麼曹公啊、什麼明公啊、或者什麼丞相這些,他叫他小名。曹操有兩個小名,一個叫吉利,一個叫阿瞞,叫他小名:阿瞞啊,要是沒有我許某人,你可是沒有今天啊!曹操只好賠著笑臉說,啊是是是,許先生說得對,沒有你的幫忙我確實是沒有今天。但是許攸不停地說,這個就很討厭了,對不對,這好比說你送了我這件衣服,我穿上很漂亮我當然很高興,但是我每穿這件衣服你就要站出來對著大家說,哎大傢伙看看啊,他這件衣服是我送給他的,我要不送給他這件衣服他可是沒衣服穿啊。我能高興嗎?那何況是曹操呢?有一次曹操打下鄴城,許攸又在那兒對大家說,大家看,如果沒有我的話,他們曹家人就進不了這個門了。曹操實在是忍無可忍,殺了,把許攸殺了,這就是曹操的狠毒。

  曹操殺了於他有恩的許攸,卻放了很多對不起他的人。比方說有一個人叫做魏種,原來是曹操的手下。曹操有一段時候我們知道他是不順的,處於逆境,處於困境的,那個時候很多手下的人都背叛曹操,曹操非常自信地說讓他們走吧,我的人不會走完的,比方說魏種,他就不會背叛我。結果呢,這個魏種也背叛了,魏種也跑掉了。曹操氣壞了,曹操說好你個魏種啊,你也背叛我,你有本事跑到天涯海角,北邊有本事你跑匈奴去,南邊有本事你跑到越南去,你只要跑不了那麼遠我就要把你抓回來,絕饒不了你。

  後來在後面的戰鬥中,魏種被俘虜了,所有的人都給魏種捏一把汗,說曹操肯定要殺他。曹操怎麼樣?曹操想了一下,算了吧,魏種是個人才,放了,該做什麼官還做什麼官。這是曹操的寬容啊。

  曹操確實是一個很寬容的人。曹操和袁紹作戰的時候,袁紹找了一個文人,叫做陳琳,起草一篇檄文。什麼叫檄文呢,就是聲討書,因爲古代作戰他講究師出有名,就是你要打誰誰誰你總要有個名目,有了名目以後你這個軍隊才叫做正義之師,袁紹就請陳琳寫一篇檄文。陳琳是個筆桿子,下筆千言,洋洋灑灑,痛罵曹操。從哪罵起呢,從曹操的祖宗罵起,這實在說起來是在中國文化當中一種很不好的東西,一罵人就罵到人家父母親,一罵人就罵到人家祖宗八代,動不動就是怎麼你祖宗八代,這是不好的一個傳統,陳琳也是這樣。那麼後來袁紹打敗了,陳琳做了俘虜,下面人把陳琳抓到曹操跟前,曹操說:陳琳啊,兩軍交戰,都要發表這樣的聲討書,這個很正常,不過呢,你罵罵我就算了嘛,你罵我父母幹什麼,我父母又沒得罪你,不好吧!陳琳說,對不起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曹操說,好好好,算了算了,你也是個人才,還做你的筆桿子吧。陳琳以後就成了曹操的筆桿子,所以曹操是很寬容的。

  但是曹操又是一個報復心極強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幾乎沒有不報復的。當時有一位名士,叫做邊讓,邊讓是個大學問家,也是大文學家,文章著作寫得非常好的,看不起曹操。因爲曹操這個人出身不好,曹操的祖父是個太監,這個東漢朝代是叫太監給搞壞的,所以那些讀書人、那些文化人、那些士大夫最看不起的、最痛恨的就是太監。那麼曹操的父親是太監的養子,曹操就等於是太監養子的兒子,他們看不起,邊讓也看不起他,很說了一些侮辱曹操的話。所以後來曹操過去把那個地方打下來以後,毫不留情地就把邊讓殺了,和邊讓一案的還同時有好幾個文化人,有的就跑掉,跑掉以後又逃不掉,然後又回來自首。其中有一個叫桓邵的向曹操自首,跪下來求,磕頭,痛哭流涕,求饒,曹操怎麼說呢?哼哼,呵呵呵呵,哭了,怕了,下跪了,求饒了,下跪就不殺嗎?求饒就不殺嗎?拖出去,殺了。這件事情影響極壞,當時就引發了一場叛亂,就是你怎麼可以這樣對待文化人?你怎麼可以這樣對待以前得罪過你的人?

  其中有一個叫陳宮的,就是由於這個原因離開了曹操,投奔了呂布。【三國演義》裡面說,陳宮離開曹操是因爲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不是,史實是曹操殺了邊讓、桓邵這些人陳宮看不下去,離開曹操,死心塌地地幫助呂布打曹操。後來呂布戰敗以後,陳宮做了俘虜,曹操還不想殺他,曹操跟陳宮說只要你投降,既往不咎。因爲曹操這個時候他也覺得以前的做法不對了,他也覺得宰相肚裡要撐船,將軍額上跑馬,應該有一些大將風度了,所以他也不殺陳宮。陳宮堅決不投降,曹操沒辦法,只好殺他,臨殺他之前曹操問了這樣的話,陳宮的字叫公台,他說公台啊公台,你要是死了,你的母親可怎麼辦啊?陳宮說,我聽說以孝治天下的人不會殺害他人的父母,我的母親怎麼樣,就靠曹公你看著辦。曹操說好,公台啊公台,你死了以後你的老婆孩子又怎麼辦?陳宮說,我聽說以仁治天下的人不傷害人家的子女,我的老婆孩子如何,也請曹公你看著辦。啊,曹操說好吧,那我送你上路。然後就開始哭,一邊哭一邊送陳宮上刑場去死,然後把陳宮的家人接到自己家裡來,對待陳宮的家人比陳宮和他翻臉之前還好。

  所以曹操這個人是個很複雜的人,剛才我們已經講到了他的方方面面,這還不是他性格的全部,是他性格的一部分。他既狡詐又老實,既溫情又狠毒,既寬容又報復。如果你只看曹操的一個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你得出的結論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那麼在我們看來,曹操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性格最複雜、形象最多樣的一個人。他這個人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詐,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可以說是大家風範,小人嘴臉;英雄氣概,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他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身上好像長了很多的臉,一會兒出現的是這張臉,一會兒展示給我們的是另一張臉。但是大家注意一條,不管哪張臉,都是曹操的,不會認做是別人的。能夠把這樣一個複雜的性格統一於一個人,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體現的是什麼呢?體現的是曹操的大氣。什麼叫大氣?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個能夠容的,一個容量非常大的人,什麼樣的矛盾的東西到他這兒都統一了。

  而且他奸詐一生,最後歸於真實,曹操臨死的時候留下了一個遺令。當時寫這個遺令,就是遺囑,寫遺囑,大人物寫遺囑有一個格式的,說說我一生做了哪些功勞啊,也檢討一下自己,然後說我要埋在什麼什麼地方等等,是這樣的遺囑。曹操的遺囑不是這樣,曹操的遺囑對於自己的政治生涯提得非常少,他只說了這麼一句話,他說我這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有對的也有錯的,總的來說是對的,至於犯的小錯誤、發的大脾氣不值得你們效仿。就這一句話交代完了,下面講什麼呢?就嘮嘮叨叨地講一些家務事,他說我死了以後,我那個房子裡放的那個香,就是薰香,香料,你們把它分掉,不要浪費了。我的那些小老婆,還有我那些歌女,她們一生都很辛苦,爲我服務得很好,很到位,不要虧待她們,讓她們繼續住在銅雀台,不要把她們趕走了,這些人閒著也是閒著,沒有事做,可以學習做什麼呢,學習用絲帶編草鞋,萬一將來我們曹家破產了,可以拿這些鞋去賣換點飯吃。嘮嘮叨叨講了一大堆這種事,所以他這份遺囑當時很被人看不起,說一個大英雄臨死之前也不說點豪言壯語,也不說點勵志的話鼓勵一下我們後來人,『分香賣履,留戀妾婦』,成何體統!連蘇東坡都給了八個字的評價,叫做『平生奸偽,死見真性』,說這個傢伙一輩子狡猾奸詐,臨死之前露了馬腳,狐狸尾巴露出來了,原來是這麼一個小人。

  但是我對蘇東坡先生一貫尊敬,對於他這句話是不以爲然的,我認爲這恰恰表現出曹操的大氣。我就不說豪言壯語,我就不談政治功勞,我就不談國家大事,我就要談這些小事,你們把我怎麼樣?你能把我咋地?你們說我是小人我就是小人又怎麼樣?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曹操才不在乎你們怎麼評價我呢,我就是這樣的人。這叫什麼?『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曹操能夠如此地本色,說明他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過這個英雄是很狡猾的,很奸詐的,因此是奸猾的英雄,簡稱奸雄。而這個奸雄呢,又是非常可愛的,所以我認爲對曹操的評價就是這五個字——可愛的奸雄,那麼曹操又如何是個奸雄呢,他怎樣地奸雄呢,他又怎樣地可愛呢?請看下集奸雄之謎,謝謝。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4-22 17:26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奸雄之迷

  今天我們繼續講曹操,在上一集我們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曹操是可愛的奸雄,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先來說『奸雄』,再來看『可愛』。

  什麼叫奸雄?『奸雄』這個概念包括了兩個內容,就是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夠叫做英雄。比如像明朝的奸臣嚴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使用的是陰柔手段,奸而不雄,這個只能叫奸賊;如果像東漢末年的董桌那樣,橫行霸道,專橫跋扈,雄而不奸,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只能叫梟雄。梟雄就是強硬而又有野心的人物,奸賊就是奸猾而又有賊心的人物,奸雄是奸詐而又有雄心的人物,那麼曹操是不是這樣的人呢?是。

 

  曹操這個人從小就奸猾。曹操的家庭出身是不太好的,史書上的說法說他是相國曹參之後,這是胡說,爲什麼呢?因爲曹操的父親叫曹嵩,曹嵩是什麼人呢?是太監曹滕的養子,太監是不生孩子的,曹嵩是養子而非生子,那麼我們即便考證出曹騰的祖上是西漢初年的相國曹參,跟曹操有什麼關係?而且在東漢末年我們知道,『亂國者宦官也』,那麼一個宦官的養子的兒子,在當時的上流社會是沒有地位的,人家是看不起的,認爲這是一個孽種。所以曹操的出身是不好的。

  當然家境很好,因爲他的這個養祖父和他的父親都在朝廷中做官,家境好,而出身門第應該說不好。曹操小時候受的教育也不好,曹操後來有一首詩回憶自己的童年,『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什麼叫『三徙教』呢?三徙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孟母擇鄰的故事,孟子的母親爲了給自己的兒子有一個好的教育環境,三次搬家,叫做三徙,所以孟子母親的這種教育叫做三徙教,曹操說這個事兒我們家是沒有的;『不聞過庭語』是什麼意思呢?講的是孔子和他兒子孔鯉的故事,說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裡,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什麼叫『趨』呢,『趨』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動作,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著頭,很快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那麼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裡面,於是低著頭『趨』,孔子說站住,學詩了嗎?沒有。不學詩何以言,你不學詩你怎麼會說話?是,退而學詩。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裡,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說,站住,學禮了嗎?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你怎麼做人?是,退而學禮。這個故事就叫做『過庭語』,也叫『庭訓』,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訓』。曹操說這個事情我們家也是沒有的。所以家教不好。

 

  曹操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時候的表現也不好。喜歡什麼呢?飛鷹走狗,四處遊蕩,不務正業,遊手好閒,和一群紈絝子弟胡作非爲。那他的紈絝子弟的朋友有袁紹,有張邈,都是些高幹子弟了,這些人當中就數曹操的壞主意和鬼點子最多。大概當時也是鬧得不太像話,於是曹操有個叔叔就跟他父親說,說你這個兒子實在是調皮搗蛋,不守規矩,管教管教。曹操的父親就來管教他,曹操就對他叔叔有意見,他就想了一個歪主意,有一天他叔叔走過來以後,曹操馬上把嘴巴一歪,叔叔說你怎麼了?中風了。叔叔一看很緊張,馬上向他父親報告說你兒子中風了,你快看看。曹操的父親過來以後,曹操非常正常。他說你不是中風了嗎?誰中風了,誰說我中風了,沒中風啊,誰說的?你叔叔說的啊,你叔叔說你中風了。爸,我叔不喜歡我,看見我就煩,他說我中風爸你能相信嗎?曹操的爸爸從此不相信他的叔叔。

  更離譜的是什麼呢?是有一天這幾個高幹子弟在那兒百無聊賴,說今天都沒有什麼好玩兒的,那個時候的確好玩的東西也不多,不像現在可以上網。我們都無聊啊,有什麼好玩的嗎?曹操說,有件好玩兒的事,今天有人結婚,我們去鬧一鬧。袁紹他們說,鬧什麼鬧?偷新娘子。袁紹說好,我們就去偷新娘子。然後一伙人就跑到結婚的人家,到了晚上快要入洞房了,大家都在喝喜酒,曹操就大喊一聲:有賊啊!所有的賓客都跑出來抓賊,賊在哪兒?曹操就衝進洞房,把新娘子偷出來,偷出來往外跑,袁紹笨一點,一頭鑽進一個灌木叢,灌木把衣服都鉤住了,跑不脫。袁紹說曹操你快幫忙,我這個地方跑不出來了!曹操又把手往袁紹那一指:大家看,賊在這兒!袁紹一聽著急,這麼一使勁蹦出來了。所以曹操是一個從小就調皮搗蛋的傢伙,也很狡詐,這樣的孩子大概是不討人喜歡的。其實啊依我看,這個男孩小時候也是要搗蛋一點,男孩小時候不搗蛋長大了沒出息,可是大家都不喜歡他,史書上的說法是世人『未之奇也』,當時的人也沒把他當回事。

  但是有一個人非常看重曹操,這個人就是當時的太尉橋玄,太尉是什麼官?三軍總司令,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橋玄非常看重曹操,說曹操這個人是個難得的人才。所以橋玄找到曹操說,我們現在遇到的將是一個亂世,這個亂世非『命世之才』不可,我看你就是將來平定天下的人,我橋某已經老了,我把我的妻子和我的子孫就託付給你了。那時候曹操才二十歲啊,那麼橋玄爲什麼這樣看重曹操呢?就是因爲曹操雖然調皮搗蛋,不守規矩,胡作非爲,但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紈絝子弟。第一,他才藝過人,文章寫得好,文筆非常之好,自己就是文學家;第二,武功好,據說曹操有一次行刺張讓的時候被人發現,他是用手武著戟,一邊武戟一邊往後退,全身而退。武藝好,而且好讀書。這點非常重要,好讀書,尤好兵書,跟據史書上的記載,曹操終其一生都是愛讀書的,即便是行軍打仗的時候也手不釋卷。那麼這樣一個文武全才,又很狡猾,那就是亂世當中平定天下的人。

 

  而且橋玄不但自己賞識他,還介紹他去拜見許劭,許劭是什麼人呢?許劭是當時有名的鑑賞家。東漢末年有一個風氣,就是要進行人物鑑賞,或者叫人物品評,一個人要成爲一個人物,要出人頭地,要進入上流社會,必須有著名的人物鑑賞家給他寫一個鑑定,這樣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許劭就是一個有名的鑑賞家,他在,每個月初的初一,要對當時的人物發表一次評論,就像我們現在開新聞發布會一樣,每月初一,所以叫月旦評。橋玄就跟曹操說,你曹操要進入上流社會,出人頭地,你一定要得到許劭的評語。那麼曹操就決定去找許劭,許劭拒絕發表意見,許劭爲什麼拒絕發表意見呢現在我們不知道,也可能他是看不上曹操,也可能他覺得曹操這個人不好說,也可能有別的什麼考慮反正不知道什麼原因,許劭是死活都不肯講。但是我們現在也不知道曹操使了一個什麼手段,這個沒有任何記載,但是我估計曹操是使用了一點不正當的手段,逼著許劭發表意見,許劭逼得沒有辦法說了一句有名的話,他說你這個人啊,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那麼曹操聽到這句話後的反應是什麼,也就是說曹操是否認奸雄可這個評語?正史上的記載是這樣的,『太祖大笑』,就是曹操一聽許劭說你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就哈哈大笑,哈哈哈哈……這句話到了【三國演義》裡面做了改動,改成什麼呢,『操聞之大喜』。一個是大笑,一個是大喜,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別,表現了什麼呢,表現了小說的膚淺,【三國演義】這個小說他是要貶低曹操的,它爲了貶低曹操他不惜把大笑改成大喜。『大喜』給人的感覺就是曹操這個人好像從小立志就要當一個奸雄,聽說我可以當個奸雄,他高興得不得了!這不是事實,它也不合邏輯,你說哪有一個人從小立志我就是要當個賊,我從小就下定決心要當個強盜,我從小就立下志向要當竊國大盜,不可能的,奸雄那是逼出來的,奸雄要碰到亂世嘛,碰到亂世他當能臣當不了,他只好去當奸雄了。所以改成大喜是很膚淺的。

  我們來看許劭的這個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什麼意思?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你曹操如果身逢治世,那你能夠成爲一個能臣;你如果身逢亂世,那你就是一個奸雄。那也就是說曹操是做能臣還是做奸雄,看什麼呢,看客觀條件,是不是,看你處於一個什麼時代。第二種解釋是你曹操如果治理天下,那你就是能臣;如果擾亂天下,那你就是奸雄。成爲能臣還是成爲奸雄看曹操的主觀願望,所以他這一句話是有兩種可能的,有兩種解釋的,而甚至可能許劭說的這兩層意思都有。

  那麼曹操大笑就有三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我怎麼會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呢,太可笑了,呵呵太可笑了,大笑。第二種是,哦,我如果處在治世就是能臣,處在亂世就是奸雄,成爲一個能臣『固所願也』,哎,打個折扣,成奸雄也不錯,哈哈哈哈哈大笑。第三種,哦,我要想成能臣我就能成能臣,我想做奸雄就能做奸雄,我想治理天下我就是能臣,想擾亂天下我就是奸雄,反正我什麼都能幹,哈哈哈哈,這太好了。那麼曹操完全有可能是這三種原因大笑,但是在我們看來曹操這個人可能是後兩種原因大笑,因爲曹操這個人是一定要做一番事業的,這個是肯定的,我立志要做一番事業,我要轟轟烈烈地活在這個世界上,逢治世則造福一方,逢亂世我就稱霸一方,反正我不能碌碌無爲地平平淡淡地了此一生。這就是我曹操,這話說到我心裡去了,哈哈哈哈——。至於給我一個什麼頭銜,是能臣的頭銜呢,還是奸雄的頭銜呢,無所謂。這種無所謂的精神正是一種大氣,是一種雄視天下、笑傲江湖的英雄氣。所以我們說曹操雖然被稱爲奸雄,雖然很多人都關注到他的奸,但是我認爲更本質的是雄,曹操一生都表現出了這種雄,我行我素,笑傲江湖。曹操是非常喜歡笑的,如果我們去讀歷史,我們會發現許多書上講到曹操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有笑這個字。當然曹操的笑有各種各樣的笑,有放聲大笑,也有自我調侃的苦笑,還有譏笑,還有冷笑,甚至是充滿殺機的冷笑,但是曹操始終在笑。

  如果比較一下【三國演義》裡面的劉備我們就會發現,這兩個人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劉備在幹什麼呢,劉備不停地在哭,而曹操不停的在笑。曹操也哭,他的戰友去世,他的朋友去世,他的親人去世,曹操也會嚎啕大哭,但是曹操如果做錯了事情,曹操打了敗仗,曹操遭到人家的羞辱,曹操絕對不會哭,他一定會笑。因爲曹操是一個大氣磅礴的人,我們去讀讀曹操的詩,就可以感覺到這種大氣,所以古人評價曹操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你去讀讀曹操的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出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多大的氣派啊!所以毛澤東後來回憶說,『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指的就是曹操的詩,是非常大氣。

 

  正是由於這種大氣,使曹操這個奸雄平添了許多可愛。曹操這個認識很可愛的,他在生活當中非常可愛,他是一個生活很隨和的人,吃不講究,穿不講究,住也不講究,飯能吃飽就行,衣能穿暖就行,房子能避風雨就行,惟一的嗜好就是女人啊,不知道他這方面講究不講究,不過我看他到處留情的做法,好像也不太講究。他平時如果不是正式的場合,他是喜歡穿便服的,而且隨身還帶個小包包,包包裡面裝些個手絹啊,七七八八的東西掛在腰上晃蕩晃蕩,他也不在乎,如果不是正式開會,不是討論什麼問題,不是上朝,不是禮儀性活動,和朋友們一起吃吃飯,他是很隨便的,說說笑笑,開玩笑,說段子,誰要說一個好笑的話,曹操哈哈大笑,笑得彎了腰,結果頭會栽到菜盤子裡面去,弄得滿臉都是湯水,他也不在乎。所以生活當中的曹操是一個非常可愛的人,戰場上的曹操也很可愛。

  有一次曹操西征,率領軍隊和敵人正面交鋒,決戰前夕對方聽說是曹操親自來了,秩序大亂,將士們都伸長了脖子,踮起腳尖看看曹操,都想看曹操,結果後面的人往前面擠,前面的人也再往前擠,混亂不堪。曹操打馬上前,一個人騎著馬:諸位是想看曹操吧,我就是曹操,我就是,大家看啊,看清楚了吧,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也是個人,跟你們一樣啊,沒什麼兩樣啊,要說我比你們多點什麼吧,告訴你,我比你們多一點智慧。非常精彩,大實話,是啊,你我都是人,不多手不多腳,但是我多智慧,很可愛吧!

  那麼朋友之間的曹操,就更可愛了。我們知道使曹操能夠進入上流社會,最先給予曹操極高評價的就是那位太尉橋玄,橋玄死了以後曹操曾經去祭奠他,曹操路過他的墳前的時候,舉行了一個盛大的祭祀儀式,使用了太牢的標準,太牢的祭祀儀式,至少要用一頭牛。然後發表一篇祭文,悼詞。曹操的悼詞怎麼說呢,說橋公啊,我來看你老人家了,記得你老人家當年和我約定,說將來我路過您的墳前的時候,如果不拿一隻雞、一壺酒來祭拜的話,我走出三步以外我肚子就要疼。這是你老人家當年跟我的約定吧,今天我帶著太牢來祭奠你老人家了,我的肚子就不疼了吧!你說有這樣的悼詞嗎?這也就是曹操寫得出來。這個是曹操性格所使然,也是當時的風尚所使然,當時的風尚,魯迅先生有個說法,叫『尚通脫』,就是大家都很開朗,曹操的兒子曹丕也是這樣的。曹丕有個好朋友叫王粲,也是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王粲去世以後曹丕這個時候已經就是接班人,雖然不能叫皇太子,但已經是接班人,地位很高,五官中郎將,他帶著一幫文學界的朋友,就是當時文聯作協的人一起去給王粲送行,開追悼會。那當然是曹丕出來致悼詞,曹丕怎麼致悼詞呢,曹丕說咱也別說什麼套話、官話、屁話了,王粲這個人生前喜歡聽驢叫,我們每人都學一聲驢叫。結果王粲墓前響起一片驢叫聲,追悼會就開完了。非常可愛啊。

  那麼曹操最可愛之處,是他說真話。大家可能要說了,曹操不是個奸雄嗎,不是個奸詐的人嗎,他會說真話嗎?是的,曹操也說假話,他要進行政治鬥爭,要進行軍事鬥爭,要在官場上混,一點假話不說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曹操只要有機會他就說真話。他有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讓縣自明本志令】,又叫做【述志令】,這可以算得上是曹操的政治綱領,那是一點官話都沒有,說得非常實在。

  曹操一開始說,我這個人其實是沒有什麼雄心壯志的,因爲我知道我出身不好,當然他沒有說我是太監的養子的兒子,他說我知道我自己不是那種很清高的、很知名的那些人士,所以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當一個郡守,『好作政教』,好好地把這個地方治理好,讓大家都知道我曹操雖然出身不好,工作能力還是有的。後來國家遇到了動亂,我覺得一個男子漢應該爲國家效勞,建功立業,我出來帶兵打仗,這個時候我的要求也不高,我想當個什麼呢?我想當個征西將軍,我死了以後能夠在我的墓碑上寫上一行字,『故征西大將軍曹侯之墓』,哎呀,我就心滿意足了。可是後來董桌造亂,諸侯並起,我這個時候不能不出來保衛國家,保衛皇上。即便是這個時候,我也不想多帶兵,所以我每打一次勝仗,我的部隊增加了以後,我要裁軍。爲什麼呢?因爲我的實力越大,我的敵人就越多啊,人家都要來打我,我保不住自己,所以我勝利一回我裁軍一回。這說明什麼,說明我的志向是有限的,但是我也沒有想到怎麼現如今我給弄出這麼大動靜來了!那麼現在我的野心大一點了,我想當個什麼呢?當個齊桓公,晉文公,因爲現在是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我只想稱霸,不想稱帝,我現在已經是漢朝的丞相了,作爲人臣之貴,已經到了極點,我心滿意足,再無奢望。但是我必須在這個位置上坐著。


  他下面說了句有名的話,他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不是我曹操在這個地方鎮住,什麼孫權,什麼劉備,七七八八的那些人不早就稱皇帝了,就是因爲我曹某人在這兒鎮住嘛!我這些話不光是跟諸位說說,我經常跟我的老婆孩子說,甚直我對我的老婆、我的那些妾們說,我死了以後你們一定要改嫁,爲什麼呢?以便把我這個志向傳播出去啊。但是現在有人說我曹操應該功成身退了,我應該到我封的那個侯國去安度晚年啊,我應該把我的職務和權力交出來了。對不起,不行,職務我是不辭的,權力我是不交的,爲什麼?我現在手握兵權,才有了這一呼百應的權威,我一旦把這軍權交出去,那你們不害我嗎?你們肯定都起來害我,那我的老婆孩子就不能保全,而且皇上也不得安全,所以我絕不交權。至於皇上封給我的一些土地,那是不需要的,我要那麼多土地幹什麼呢?這個我讓出去。

  所以曹操說了這麼十六個字,『江湖未靜,不得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就是我可以讓一些虛的東西出去,實的東西那我是不讓的,這叫做『不得幕虛名,而處實禍也。』這話說得實在吧!說得再實在沒有了,你說我沒有野心,我有一點,而且我的野心是一點一點大起來的;你說我有很大的野心,我不想當皇帝,我只想當晉文公,齊桓公,九合諸侯,統一中國;你說我清高,我不清高,我實在得很,我的權力、我的實惠我一點都不讓;你說我不忍讓,我忍讓啊,你封給我那些虛的東西,什麼土地啊、頭銜啊我都讓出去。而且最可愛的在於什麼,曹操還明明白白說,我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我爲什麼要說這些話?就是想讓你們天下人都沒話可說,都給我把嘴巴閉起來。實在是不能再實在了。這種話也只有曹操這樣大氣的奸雄才說得出來。

  曹操這樣做也是非常英明的,因爲他非常知道在一個人人都說假話的時代最有力的武器是真話。因爲人家都說假話,你說真話,人家就沒轍了,他的戲就演不下去了,西洋鏡就拆穿了,把戲就不能玩了,只好不吭起了。當然曹操這樣說也不完全是出於鬥爭的策略,也出於他的天性,他確實是一個天性愛說真話的人,因此只要有機會,他是一定會說真話的。哪怕是說假話,或者說一些半真半假的話,或者是把假話藏在真話的後面,曹操也做得非常自然。現在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曹操是可愛的奸雄,他的奸與雄統一於雄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4-22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四、能臣之路

  在上一集我們講到當時的最有名的人物鑑賞家和品評家許劭,對曹操又一個評價,就說你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句話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處在治世就是能臣,處在亂世就是奸雄;第二種解釋,你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擾亂天下就是奸雄。那麼曹操到底是做能臣還是做奸雄呢?其實曹操原本是想做能臣的。

  公元174年,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爲孝廉,擔任郎官。孝就是孝子,廉就是廉士,一個人如果被舉爲孝廉,那麼他就有了做官的資格,就好比現在你有了一個學歷、有了一個文憑你就可以去考公務員。那麼擔任郎官是怎麼回事呢?漢代的官制,皇帝要從親貴子弟當中挑選一些大家認爲道德品質、思想表現和外部形象都比較好的年輕人做郎。郎這個字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年輕人或者小伙子,還有一個意思就是侍衛,實際上到宮廷裡面去做郎,也就是做皇帝的侍衛,因爲這個皇帝的侍衛是要在皇宮的走廊里站崗的,所以他稱之爲郎,侍衛長就叫做郎中令。那麼在皇帝的身邊做了郎就參與了帝國的政治,耳濡目染可以得到鍛鍊,所以做了郎官以後很快就可以去擔任別的官職,這是漢代培養幹部的一種方式,在皇帝身邊,它不過是走向仕途的一個資格和閱歷。

  那麼曹操舉爲孝廉,擔任郎官,這就向仕途邁出了第一步。再加上曹操是朝中有人,曹操的祖父曹騰是皇上信任的宦官,曹操的父親曹嵩也在朝中爲高官,所以曹操沒過多久就被任命爲洛陽北部尉,洛陽北部尉是一個什麼官職呢?洛陽當時是帝國的一個縣,但是是首縣,因爲洛陽是東漢王朝的首都所在。漢代的這個制度,縣一級的正印官,就是一把手,大的縣叫縣令,小的縣叫縣長,縣令和縣長有兩個副手,一個叫丞,一個叫尉,丞負責的是民政、財政,尉負責的是軍事、治安。但是洛陽是一個大縣,它是首縣,所以它的尉不是一個人,曹操是擔任洛陽尉當中的一個,負責北部地區的治安,叫洛陽北部尉,他的級別是秩四百石,也就是說曹操擔任的是一個副縣級的公安局長。

  這個官是曹操擔任的第一個官職,所以曹操對於這件事記憶非常地深刻,後來曹操被漢獻帝封爲魏王,已經是王爵了,他還記得這件事,他還記得推薦他擔任洛陽北部尉的這個人,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叫司馬防,是司馬懿的父親。曹操擔任魏王以後,就把司馬防請到了他魏王王國的都城鄴城,擺開盛宴,款待司馬防。酒過三巡以後曹操就想起這件事來了,就跟司馬防說,司馬公,你看看孤王今天還可不可以再去當一次洛陽北部尉啊?這裡面是有一點小人得志的嘴臉啊。司馬芳說什麼呢,司馬防說大王啊,當年老夫推薦你去做洛陽北部尉的時候,你做那個副縣級的公安局長正合適啊!曹操聽了以後哈哈哈哈,史書上的記載是曹操大笑。曹操爲什麼笑呢?那麼一般的人認爲這就是小人得志了,自鳴得意了。不完全是這樣。因爲曹操這個時候想起了他當年擔任洛陽北部尉的那些往事。

  洛陽北部尉這個職務是不好擔任的,爲什麼呢,洛陽是京都所在,是帝國的心臟啊,這個地方滿城都是冠蓋,都是權貴,這些權貴和他們的家屬,和他們的子弟,和他們的僕人,從來都是橫行霸道的,從來就是不把王法放在眼裡的,從來就是要爲非作歹的,也從來就是沒有人惹的起的。可是首都地區的治安是不能不維護的,怎麼辦呢?所以非得有一個特殊的人,這個人得不信邪,這個人還得有很多鬼點子,能夠治住這些權貴,必須有這樣的人去擔任那個副縣級的公安局長才鎮得住這個地方。而曹操恰恰是這樣一個人,膽子又大,點子又多,誰都不怕,愣頭青一個,所以說他去當這個副縣級的公安局長那是非常的合適。司馬防這個話還不完全是給自己打圓場,確實還是實事求是。

  事實上曹操擔任的副縣級的公安局長,洛陽北部尉以後不辱使命。曹操上任以後,看見這個衙門破敗不堪,一看這公安局就是不管事的,自己辦公室都沒有打掃乾淨。曹操做的第一件事是裝修,先把咱公安局裝修一遍,像模像樣;然後做了十幾根五色大棒,掛在縣衙門兩邊;然後貼出一個告示來說,現在是我曹操主管這個工作了,我把我們帝國的這個法令重申一遍,一二三四五六七,哪些是不可以做的,然後誰要是違反了法令,五色棒伺候。然後自己就坐在衙門裡,準備審案子,果然就來了個不怕死的。因爲這些權貴他哪裡把王法放在眼裡,他橫行霸道慣了,來了個什麼不怕死的呢?蹇碩的叔叔蹇圖,蹇碩是什麼人,蹇碩是當今聖上最寵愛的宦官,權重一時,炙手可熱,所以他的叔叔也不把什麼法令吶衙門吶放在眼裡,公然違禁在晚上走,喝醉了就在街上走。當時發布了戒嚴令,也叫宵禁令,就是晚上是不能在外面走來走去。他不但晚上在外面走而且是喝醉了酒,被曹操手下抓了進來,曹操升堂:蹇圖,知罪嗎?蹇圖這個時候大概酒也醒了,哎呀,好像是不是犯了宵禁令哪?曹操說對了,知道怎麼懲罰嗎?蹇圖說這個我就不大想得起來了,要不你問問我侄子?曹操說你侄子是誰呀?蹇碩呀!曹操說我不認識,我誰也不認識,我只認得法律,不知道該怎麼懲罰吧?本官告訴你,亂棍打死,來啊,打。打死了,就把這個當時最牛的宦官的叔叔就在堂下當場打死。

 



  曹操這一棒是打得所有的人目瞪口呆,不知道這個二十歲的小伙子他要幹什麼!因爲誰都知道一個年輕人剛剛走入官場就得罪權貴他是沒有好下場的,這個道理難道曹操他不懂?蹇圖是蹇碩的叔叔,這個關係難道曹操不知道?更讓人想不通的是,曹操的祖父——實際上是應該說是養祖父——這個曹騰他也是宦官,太監的孫子打死了太監的叔叔你說這事怎麼說啊?所有人都想不通。那麼曹操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第一種可能,曹操要一鳴驚人,有沒有證據呢?有一點旁證,曹操後來寫過一篇文章叫【述志令】,又叫【讓縣自明本志令】,他一開始就說了這樣的話: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爲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爲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就是曹操回憶起他二十歲舉孝廉的那個時代,他說我那個時候很清楚,我年紀太輕,又沒有什麼名氣,恐怕大家都認爲我是一個沒有用的人,所以我當時就想做一個好官,做一點驚天動地的事情讓大家知道我曹操還是蠻能幹的。實際上這個時候的曹操應該說條件是不太好,一個是出身不好,是個太監的家庭,這個讓士人的家庭就是那些不是太監家庭的那些人是不大看得起的。第二呢年紀太輕,只有二十歲。第三呢,名聲不好,因爲曹操小時候是調皮搗蛋、飛鷹走狗、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專門做一些胡作非爲的事,名聲也不太好。另外估計形象也不是太好。

  我們去讀【三國志】,但凡是形象好的,【三國志】上都有記載,比方說周瑜啊,諸葛亮啊這些人【三國志】上都有記載。而對於曹操的容貌、長相,【三國志】是沒有一個字的,【三國志】它是以魏爲正統的,如果曹操的形象高大魁梧、英俊瀟灑,它肯定大書特書,避而不談說明形象恐怕不怎麼樣。那麼其他的史書對他的形象有描述,據其他的史書記載曹操叫做容貌短小,就是個子不高,估計也跟我差不多,和那個一米八四的諸葛亮比起來就基本上屬於不太合格的產品,殘次品一類。另外【世說新語》裡面有一個故事,就說曹操當了魏王以後,匈奴派使節來見曹操,曹操自慚形穢,說自己這個矮小的個子不足雄遠國,因此請崔琰代替他穿上魏王的服飾,坐在魏王的椅子上接見匈奴的來使,自己拿了一把刀站在旁邊。結果接見完了以後,曹操就派人去問匈奴的使節了,你感覺怎麼樣,匈奴使節說魏王確實十一表人才,不過他旁邊那個拿刀的,捉刀的那個人那是英雄。可見一個英雄倒不一定高大英俊,關鍵是在他的氣度。

  問題是曹操這個人這個時候還談不上氣度,所以他必須有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才能揚名立萬,棒殺蹇碩的叔叔就是一個揚名立萬的好機會。這是第一種猜測。

  那麼第二種猜測,就是曹操要嚴明法紀。曹操這個人是主張法治的,他執法非常之嚴,令行禁止,不容含糊,這個性格可能在他年輕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了。曹操這個重法治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形勢所迫,一個是性格使然。所謂形勢所迫,因爲當時是一個亂世,亂世用重典,亂世就得嚴,這是形勢所迫。另外曹操這個人哪,他也是很嚴肅的。曹操生活上確實很隨便,吃不講究,穿不講究,長期在外行軍打仗對於女人估計也不能講究只能將就。但是他的這種性格並不意味著他輕浮,很多人認爲曹操是個輕浮的人這是看錯人了,曹操確實是說笑話、聽音樂、穿便服、作詩詞,那是他緊張工作之餘的一种放松,也是他內心世界豐富的表現,說不定還是他迷惑敵人的煙霧彈,你要把曹操當做輕浮的人那你就錯了。曹操其實是很深沉的人,曹操身上也是有殺氣的,這種殺氣就在這一棒就體現出來了。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碰巧,這個時候的曹操因爲剛剛出道,二十歲還不太懂得官場,是個生瓜蛋子。以爲他當了一個副縣級的公安局長就怎麼了不起了,他放出話來誰敢違令格殺勿論,結果蹇圖這個大尾巴狼撞上來了,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只好硬著頭皮把他打死。

 

  但是不管哪一種猜測,我們可以肯定,我們無法準確知道曹操當時的想法,但是可以準確知道的是曹操這一下把權貴是得罪了,把宦官集團也得罪了。但是宦官集團拿他沒有辦法,因爲第一,曹操是對的,執法如山嘛,你有什麼話說。第二,曹操有後台。那麼宦官集團想了一個什麼辦法呢,就跟皇帝說,皇上,曹操可是個人才,執法如山啊,讓他當個副縣級的公安局長委屈了,應該升爲正縣級,但是調到邊遠地區。升你一級你給我滾,別在我跟前晃。於是曹操就擔任了頓丘令,沒過多久曹操又被朝廷調回來,擔任議郎,議郎是什麼概念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調研員,是個閒差;然後後來又派到地方上,又調回來當議郎。曹操想了,議郎就議郎吧,我就好好調研吧,到地方上就到地方上吧,我就好好執政吧,可是怎麼樣呢?曹操把他治國的方略,以及對當前政治的一些建議寫成文章交上去,泥牛入海無消息,根本沒人搭理。他在地方上打擊豪強,整頓秩序,如以卵擊石,蚍蜉撼樹,根本沒有什麼大的效果。

  曹操到地方上執政也是很嚴厲的,據說是給曹操的調令一下,比方說把曹操調到去當濟南相,當地大大小小的權貴聞風遁逃啊,說曹操來了我們在這個地方還能呆啊?竄入他郡,都跑別的地方去了。小報告一封一封地送達御前,不停地有人去告曹操的刁狀。這個時候曹操感到,他在官場上恐怕是混不下去了,他感覺到大漢王朝已江河日下,這個政權也行將就木,他做的任何努力都無濟於事,只會給自己招來禍災。之所以沒有惹出殺身之禍來,是因爲他有曹嵩這個大後台,他的父親官居太尉,也就是當時名義上的三軍總司令,權貴還不敢把他怎麼樣。但是長此以往,是肯定沒有好果子吃的,於是曹操謝絕了朝廷的再一次任命,這次是任命他做兩千石,級別兩千石的東郡太守,曹操辭掉了這個任務,藉口自己有病,然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閉門讀書,閒暇的時候打打獵來娛樂自己。但是曹操並沒有忘記國家大事,他仍然關心著自己的國家和民族。

  實際上呢,年輕的曹操可能還不懂得一個道理,就是做一個能臣是要有條件的,什麼條件呢?第一,要看時世,只有在治世才可能做能臣,如果在亂世,那恐怕就只能像諸葛亮【出師表】說的那樣,『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第二呢,要看政局,政局如果混亂那也是做不成能臣的,連孔子都說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什麼叫愚呢,就是裝傻,比裝瘋含蓄一點;第三要看人主,就是這個皇帝是個昏君呢還是個明君,如果是昏君你也做不成能臣;第四,即便是治世、是明君、是一個好的政局,那你還要看皇帝的心情和興趣。比方說漢文帝,那不是昏君,漢文帝的時代也是西漢王朝最好的時代,號稱文景之治,漢文帝也非常欣賞賈誼這個人,應該說是賈誼做能臣的條件都具備了,但是怎麼樣了最後?『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還是不用他,最後把他打發到長沙,害得賈誼終日以淚洗面哭死在那裡。所以做能臣是要有條件的,而曹操所處的那個時代不具備這個條件。

 

  曹操出仕的時候,還不能算是亂世,但已經是亂世的前夜。曹操這個出仕是在漢靈帝時期,而靈帝和桓帝,和他的叔叔桓帝,這兩朝是政治最黑暗腐敗的代名詞,一提起最壞的時代:桓、靈兩朝。所以諸葛亮最後的【出師表】不是說嘛,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那麼靈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的興趣在哪裡,他的興趣不在國家大事,在文學藝術,據說靈帝辭賦是寫得很好的,對建築藝術也有研究。他當時在宮殿裡研究什麼呢,研究自來水和排水系統,在宮殿裡設計了一整套上下水系統,非常之好。成功以後靈帝又下令說,要讓老百姓都喝上自來水,於是在京城裡面大動土木。這個你是皇帝啊,你要管的是天下的興亡,不是上下水,那麼朝政交給誰呢?兩撥人:外戚、宦官。而且這個靈帝他因爲要做這麼多事情,他要有錢,錢從哪裡來,賣官。靈帝朝是賣官的,而且明碼實價、公開招標。價錢大概是級別一石是一萬,比方說你要買一個四百石的副縣級的官做,四百萬;你要買一個兩千石的正部級的官做,兩千萬;如果你想位列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再加一千萬,明碼實價。這是公開買賣,如果朝廷的正式任命也要交錢,不過可以只交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可以講價。

  當時有一個叫司馬直的人被任命爲巨鹿太守,委任狀一到,朝廷就伸手,拿錢來。司馬直說,我哪兒有錢,我是個清官。朝廷說知道,你生活困難,減免三百萬,你交。司馬直說我實在交不起,這個官我不做了行不行?朝廷說那不行,你不能辭官啊!司馬直沒有辦法,只好在上任的路上自殺,臨終前寫下一份遺書,痛斥朝廷賣官,實在是禍國殃民,是亡國的象徵!

  但是司馬直我們現在看來是白死了,因爲司馬直死了以後朝廷賣官變本加厲。曹操的父親曹嵩官居太尉,都是花錢買的,太尉是三公啊,地位崇高啊,所以很多人都想去過一把三公的癮,其中就包括一個叫崔烈的。崔烈也是個清官,家庭素有清名,靠著自己的工作努力當了郡守,當了九卿,但是他總覺得我們崔家該出個三公。正好這個時候皇帝的一個保姆姓程,路程的程,程夫人跑來跟崔烈說,哎,我可以搞到內部優惠價。崔烈說,優惠價是多少。五折。崔烈想這五折還是合算哪,就交了五折的錢。交了以後,哎果然皇帝就開會,正式宣布任命崔烈爲司徒。話說完了以後,你看皇帝昏到了什麼程度,他說哎呀,你這才交了一半的錢啊,這個帝國做了一次賠本的買賣。他這個話音剛落程夫人不幹了,程夫人馬上跳出來說,崔大人是個好官,他的官怎麼是花錢買的呢,是我幫他弄來的嘛。公卿譁然,說你這個崔烈靠女人弄個官來你還不如花錢買呢你,更沒面子。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把當時的官場和朝廷都看透了,他不再提意見,也不再擔任任何官職。他覺得在這段時間自己應該好好地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爲將來能夠爲國家盡忠盡力的時候做一個準備。等到曹操再次出山的時候,政局已經混亂不堪了。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留下兩個兒子,十四歲的劉辯,和九歲的劉協,再加上劉辯的母親何皇后,孤兒寡母根本控制不了局面。以大將軍何進爲首的士人集團,與宦官集團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和宮廷政變,兩敗俱傷。最後政權落到了西北軍閥董卓的手裡。

 

  董卓這一伙人在當時的士大夫看來,那簡直就不是人。董卓是虎,呂布是狼,他們的手下是野狗。董卓進京以後幹了什麼?廢立皇帝。他首先把在任的皇帝,就是那個十四歲的劉辯把他廢掉,立那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爲皇帝,這是他一件事。第二,穢亂後宮,把先帝留下的女人全部收編了。第三,就是屠殺百官。據說當時董卓最大的興趣就是大宴賓客,把朝中的文武百官都請來喝酒,他自己公然地當著百官的面摟著先帝留下的女人尋歡作樂,然後隨機地從赴宴的大臣當中挑一個出去打死,或者是把反對他的人,被他抓來的那些反對他的人,當場拖過來挖眼睛,砍手,削鼻子,扔在這個湯鍋里煮,聽他們慘叫,這些人越是慘叫,他的食慾和性慾就越旺盛。他的手下則在洛陽城裡燒殺掠搶,姦淫婦女,整個首都變成了慘絕人寰的重災區。

  董卓的這種倒行逆施和胡作非爲當然要引起公憤。當時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當時的情況是各州、郡的州牧、太守、刺史,他們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地盤和軍隊,朝廷已經不大指揮得動他們了。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帝國的州、郡就宣布成立義軍討伐董卓。也就是說,在公元189年董卓入京以後,東漢王朝在事實上已經滅亡了,雖然在名義上還沒有滅亡。天下從此大亂。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這些擁有自己軍隊的州牧、刺史、太守們開始了地方割據、諸侯兼併。在這樣的一個時局下,曹操肯定是做不成能臣了,因爲他遇到的是亂世。實際上在亂世呢,也有三種選擇,可以做亂世英雄,可以做亂世梟雄,可以做亂世奸雄。董卓、袁紹、袁術的選擇是做亂世梟雄,那麼曹操的選擇是什麼呢?請看下集。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4-22 17:34 | 顯示全部樓層
五、何去何從

  我們知道曹操再一次被朝廷招回來的時候,靈帝已經死了。靈帝死了以後,朝局大亂,董卓入京把持了朝政。董卓入京以後他也很明白一個道理,他自己帶來的西北軍,那是一群土匪,搞破壞可以,搞建設是不行的。要搞建設,要得天下,還得依靠東漢王朝原來的那些官員和將領。於是董卓他也拉攏人才,集中就包括曹操,董卓任命曹操爲驍騎校尉。這個時候曹操的政治遠見、政治敏銳和政治眼光就表現出來了,曹操一眼就看穿了,追隨董卓的結果只能是禍國殃民和自取滅亡。於是曹操就從京城裡逃了出來,準備逃回老家。

  曹操走到陳留,陳留就在現在開封市的東南面,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他在這個地方停下來了。爲什麼呢,他得到陳留一個叫衛茲的人贊助,這個衛茲大概是家裡很有錢的,贊助了曹操一大筆錢財,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歷來不太被人注意。就是三國時代的那些英雄,比方說曹操,比方說劉備,他們能夠起兵,能夠成爲一方諸侯,都是得到財團贊助的,而且這個地方財團通過資助他們認爲的英雄人物來參與政治,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個政治傳統。那麼曹操得到了衛茲的贊助以後就在當地招兵買馬,最後公開打出旗號,要成立義軍討伐董卓,這是曹操成爲『亂世英雄』做的第一件事情:『首倡義兵』。曹操的這個倡議得到了天下英雄的響應,各路諸侯各路豪傑紛紛起兵,舉起義旗,要討伐董卓,匡復漢室。

  公元190年,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遣、濟北相鮑信同時起兵,組成聯軍,並公推袁紹爲盟主。這支軍隊由於他們的駐地都在函谷關以東,因此被稱爲『關東義軍』,也叫『關東聯軍』,簡稱『關東軍』。而董卓的部隊則叫做『西北軍』。曹操被『關東協軍』的盟主袁紹任命爲『奮武將軍』。

  首先是『關東軍』的盟主首領袁紹徒有其表。袁紹這個人被推爲盟主也是有道理的,第一,袁紹出身高貴,他的家族號稱『四世三公』,什麼叫『四世三公』呢?就是他這個家族有四代人連續地擔任了『三公』的職務,我們知道在漢代『三公』這個職務的地位是很高的,僅次於皇帝的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袁家一連四代人,就是袁紹以上太祖、高祖、祖、父這四輩都有出任這樣官職的人,那在官場上是炙手可熱的顯赫家族啊。第二,袁紹自己一表人才,長得非常漂亮,聰明伶俐能說會道,也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和當時的名流、士大夫都有來往。更重要的是袁紹因爲反對董卓,而聲名大振。

  董卓進京以後就琢磨著換皇帝,他要廢掉當時的皇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爲帝,因此找袁紹商量。爲什麼找袁紹商量呢,因爲袁紹的叔叔當時是太傅,於是董卓就想讓袁紹傳話給他的叔叔,請他的叔叔來支持一下這個事情。當場遭到袁紹的拒絕,這個皇帝怎麼能隨便換呢,皇帝就是你換的嗎?董卓這個土匪勃然大怒,就罵袁紹,臭小子,豎子,天下的事難道不是我說了算嗎?你以爲我董卓的刀不快嗎?當時袁紹是軍官,按照制度軍官開會是可以帶刀的,董卓把刀拔出來這麼一罵,袁紹唰一把把刀拔出來,一把橫過來橫在胸前,刀刃對外刀背對內,說天底下難道只有董大人的刀是快的嗎?然後後退,退出會場,連夜逃出京城。那麼這件事情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的時候認爲這不是事實,【三國志】的記錄也不是這樣的,【三國志】的記錄是袁紹對這個董卓說,那我回去跟叔叔說說,然後就跑掉了。反正袁紹確實是反對了董卓的,這個是事實。所以讓他來做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的盟主還是有道理的。

  但是袁紹這個人沒有政治頭腦。董卓是怎麼入京的,就是他袁紹弄來的。因爲當時漢靈帝去世以後,士人集團和宦官集團在一個問題上發生衝突,就是誰來坐下一任的皇帝。漢靈帝是想立劉協的,就是小兒子,而且把這個事情交待給了當時西園八軍的上軍校尉蹇碩。而劉辯是漢靈帝的皇后何皇后所生,何皇后當然是希望他的兒子來當皇帝,而何皇后的哥哥,就是當時的大將軍何進。大將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三公』那個時候已經是名譽職務了,掌實權的是大將軍。所以這兩個集團就爲這個事情打將起來,那麼第一回合,士人集團取勝,上軍校尉蹇碩被何進殺掉,何進接管了上軍。這個時候袁紹就給何進出了一個主意,說既然如此我們乘勝追擊,把所有的太監統統殺個一乾二淨,從此天下太平。這個何進是有點動心的,因爲何進是什麼出身呢,屠夫,本來就是個殺豬的。但是何進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何太后爲什麼不同意呢,因爲當年何太后毒殺了劉協的生母王美人,就是那個小兒子是一個叫王美人的這麼一個級別地位比較低的女人生的,生了以後何太后給她送了一杯酒給王美人喝,王美人喝了就死了。漢靈帝勃然大怒要廢皇后,是宦官們跪下來求情才保住了何太后的皇后地位,所以何太后就不願意對太監下手。這時候袁紹又給何進出了一個主意,說那就請董卓進京,讓董卓來嚇唬一下何太后。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餿主意,老百姓都知道請神容易送神難,何況你請來的還是凶神。

  這個事情當時曹操得到消息以後,哈哈大笑,曹操是非常喜歡笑的。曹操呵呵呵呵,哈呀,犯得著嗎?不就是幾個太監嗎,幾個宦官嗎?太監和宦官爲什麼能夠得勢?那是皇上寵信他們,皇上不寵信他們他們能怎麼樣啊?當然不錯了,有幾個太監是很壞的,是要整治整治的,派一個刑事警察去就夠了,『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我們從這個事情就可以看出來這個曹操和袁紹這兩個人的政治水平了,曹操的觀點很簡單吶,殺雞焉用牛刀,何況這把刀還不在你的手上,兵者兇器也,刀是不能隨便出鞘的,刀出鞘,就要見血,沒有雞殺就要殺牛。何進、袁紹這是該著被殺的,犟牛,蠢牛,結果怎麼樣呢?董卓還沒有進京,何進就先被太監殺了,何進被太監殺了以後袁紹再帶著軍隊打過去再去殺太監,殺得一塌糊塗以後,董卓這個虎、這個狼就來了。再來殺他們。

  是的,政治鬥爭是要先下手爲強,那不等於到處樹敵呀!最嚴重的打擊只能施於最頑固和最兇殘的敵人。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首惡必辦,脅從不問。你怎麼能把太監統統殺光呢?再說太監裡面也有好人嘛。但是袁紹是怎麼殺的呢,袁紹下一道命令,凡是沒長鬍子的就殺,弄得洛陽城裡面那些還沒來得及長出鬍子的小伙子見了袁紹的軍隊就脫褲子驗明正身。所以曹操碩我預見他一定會失敗。

  這個盟主是這樣一個人,其他的人呢,也不咋地。比方說孔伷,是個誇誇其談的,史書上的說法說他是『噓枯吹生』,什麼叫『噓枯吹生』呢,就是能把死的說成活的,能把活的說成死的,反正是特能說,可惜不能幹。又比方說濟州牧韓馥,那是個沒注意的,當時橋瑁寫信給韓馥,說曹操那邊已經起了義兵,我們也準備起義兵,大家聯合起來去對付董卓。一封信寫到韓馥這裡,韓馥居然拿出來問大家說,你看,這個董卓和袁紹他們要打起來了,我們是幫董卓啊還是幫袁紹啊?居然問這樣的問題。結果他手下一個謀士叫做劉子惠的,馬上就頂回去說,我們起兵是爲了國家,怎麼要問是爲了袁紹還是董卓呀!一句話說得這個韓馥滿臉通紅,『那爲之奈何』啊,劉子惠就跟他出了個主意說,按兵不動,『兵者兇器也,不可爲首』,啊,做人不要爲天下先,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是先爛的,我們看一看人家怎麼樣,人家動咱也動,人家不動咱也不動。看來這個劉子惠也不咋的,但這個話韓馥他聽進去了,因爲韓馥他最怕的是丟地盤,因爲韓馥是在冀州,冀州這個地方是很富庶的在當時,據說冀州當時的糧食足夠吃十年的,所以韓馥最怕人家來牆他的地盤,尤其怕袁紹。

  袁紹從這個京城裡逃出來的時候,董卓準備是要追殺袁紹的,這個時候京城裡面有幾位名士跟袁紹關係很好,就去勸董卓。說大人不要這樣,這個袁紹他是個年輕人,他不懂事,他不識大體,一不小心得罪了您老人家他又害怕,他當然要跑嘛,他沒有別的意思,但是袁氏家族的『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您不如任命他做一個太守,他必然會感恩戴德,袁紹如果對董大人您感恩戴德,那麼太行山以東不都是閣下的了嗎?哎董卓說這有道理啊,好,任命他做渤海太守,就任命袁紹做渤海太守。袁紹當時逃出來以後逃到哪兒,逃到冀州,韓馥馬上就緊張了,袁紹來了,還是渤海太守,怎麼辦呢,搶我地盤來了。韓馥馬上派兵把袁紹看起來,直到最後『關東聯軍』成立,袁紹當了盟主,韓馥才把袁紹放出去讓他行動。韓馥就是這麼一個玩意,你說他怎麼回去打頭陣?

  其他人也差不多,他們雖然組織了一直聯軍,誰也不願意衝鋒陷陣,都在觀望。曹操看不下去了,曹操對他們說了這樣的話:

『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

  就是說我們成立這樣一支義軍,而且已經聯合起來了,你們還有什麼可懷疑的?而且曹操跟大家說,現在是消滅董卓最好的時候,爲什麼呢?這個時候董卓已經把洛陽城燒了,然後把皇上西遷到長安。曹操說了,如果過去董卓還在洛陽京城的時候,手上有皇上,我們去打他不大講得過去;但是他現在已經把我們的首都都燒毀,把皇上都劫持了,按現在的話說那就可以定位爲恐怖組織了,已經天下震動了,不得人心了。這個時候我們只要跟他決一死戰,一戰而天下可定。但是沒有人聽他的,曹操說好吧,好吧,你們不打我自己去吧,自己帶了一支部隊西進。這個時候只有張邈表示同情,派了一支小部隊也隨著曹操西進。但是這個時候曹操的實力是非常的弱小,根本不是董卓那個『西北軍』的對手,所以一敗塗地,曹操自己本人差一點陣亡,是他的堂弟曹洪把馬讓給曹操,曹操才逃出來。當時最緊急的時候曹洪跟曹操說,天下可以沒有我曹洪,不能沒有哥哥你,騎上我的馬,走吧!曹操才逃回了他們的大本營,大本營在酸棗。

 

  等曹操帶著一身的塵土、一身的血污回到酸棗大營的時候,看見大營裡面的各路諸侯在幹什麼呢?『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也就是說整天都在開Party,泡酒吧,打電子遊戲!曹操實在是忍無可忍,說國家民族已經到了這個份上,你們還居然天天都在喝酒!曹操悲憤地說:

『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爲諸君恥之!』

  我爲你們這些人感到恥辱!還是沒有人聽他的,曹操再一次感到了報國無門。

  曹操的選擇是自己干。

  實際上對於曹操人生道路的選項歷來是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許劭說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另一種說法見於【世說新語】,據說是橋玄說的,說法是『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所以當曹操處於亂世的時候,他其實是有兩個選項的:一個是英雄,一個是奸雄。但是我認爲至少,從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這十年當中,曹操不愧爲『亂世之英雄』。因爲只有曹操才用自己微弱的一己之軀擔負起天下的興亡。如果說還有人的話,那就是孫權的父親孫堅,但是孫堅的謀略顯然不如曹操。

 

  那麼在這十年間曹操幹了些什麼事呢?三件事:一是略地,二是募兵,三是屯田。這三件事情都與黃巾起義有關係,那麼黃巾起義我們知道是地地道道的官逼民反,但是在曹操他們看來,卻是必須予以剿滅的反賊。在這個天下大亂的時候,黃巾軍趁著帝國的官僚、將領、諸侯們爭權奪利的時候發展壯大起來了,於是在公元192年聚集在青州的黃巾軍進入了兗州,兗州刺史劉岱不聽鮑信的勸告,結果被黃巾軍所殺。這個時候鮑信和陳宮就請曹操來代理兗州牧,曹操代理兗州牧以後就跟黃巾軍作戰,最後戰敗了黃巾軍,黃巾軍向曹操投降。這個黃巾軍是個奇怪的軍事組織,它並不是一個純粹的部隊,它還有隨軍的家屬和農民,就是當時的青州的黃巾軍戰鬥員是三十萬,隨軍家屬和農民加起來一共是一百萬,而且還帶著農具和耕牛。那麼曹操接受了黃巾軍投降以後,就把當中能打仗的人把他編成一隊,叫做『青州兵』。代理了兗州牧,曹操就有了根據地;收編了青州軍,曹操就有了戰鬥隊。

  但是曹操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麼多人你如何安置,如何養活?這個時候他的一個重要的謀士叫做毛玠,就向他提出了一個戰略性的意見。毛玠說:

  『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民生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國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毛玠的這一段話,我認爲可以稱之爲曹操版的『隆中對』,他是從一個很高的角度對曹操提出了一種戰略性的意見。毛玠說現在國家的局勢是什麼樣的?天下大亂,四分五裂,國本動搖,皇帝被人劫持著走過來走過去,經濟崩潰,所有的老百姓都不能安居樂業,災難流行,又是天災又是人禍。那麼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最重要的就是做這樣一件事情:第一要把現任皇帝把他安定下來,國本就保住了,然後自己發展自己的實力。毛玠的這個曹操版的『隆中對』世紀上講出了這樣兩個道理,就是在這樣一個動亂的時代你要成就一番事業,也就是他所說的霸王之業,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正義,二是實力。而實力當中首先是經濟實力,戰爭確實拼的是武力,但是戰爭武力比拼的背後是經濟實力的支撐,之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支持,你這場戰才能打得久,才能打得贏,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嘛,所以你必須修耕植、蓄軍資。除了經濟實力的比拼以外,戰爭作爲政治的延續,還要比拼政治實力,政治實力靠什麼呢?靠正義的旗幟,你必須表現自己是師出有名,是堂堂正正的正義之師,至少你必須有一面正義的旗幟。

 

  所以毛玠的這個建議是一個綱領性的文件,包括三個內容:『奉天子』,就是整治策略;『修耕植』,就是發展農業生產,這是經濟策略;『蓄軍資』,這是軍事策略。這番話說下來以後,曹操非常地高興,【三國志】用了四個子,叫做『敬納其言』,馬上實行。

  公元196年,曹操開始屯田,當時因爲連年的戰爭,許多土地都已經沒有業主了,也沒有人耕種。曹操說,好嘛,無主田畝收歸國有,統統收給他自己的政府所有。然後把這些田地拿出來一部分交給自己的軍隊和黃巾軍投降的那些士兵去耕種,叫做軍屯,還有一部分招募了那些失地的農民,那些流民來耕種叫民屯。耕牛和農具是由政府提供,然後軍人和農民向政府交五成到六成的地租,這個就叫做屯田。屯的意思就是居住方式軍事化,耕作方式集體化。也就是說,曹操建設了一個古代的生產建設兵團,曹操的軍政府就變成了農場主。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政策,也是一筆非常合算的買賣:第一,土地是人家丟下來的,耕牛和農具是從黃巾軍那裡繳獲的,曹操沒有一點本錢的投入,叫做無本生意;第二點,收五成到六成的地租,這是高利啊,因爲漢代初年定下的地租是十五分之一,後來收得最少的時候甚至到了三十分之一,你現在變成了二分之一,暴利,但是對於士兵和農民來說現在有飯吃了,總比原來餓肚子好,所以大家也願意;第三,屯田制度是居住方式軍事化、耕作方式集體化,這就等於建設了一個軍民合一的新社會,和一支耕戰合一的新軍隊,這些人平時能幹,急時能戰,既是兵源,又是糧庫,豈不是一舉兩得,而且還解決了一個讓人頭疼的流民問題,這豈不是一舉多得。

 

  曹操的屯田制,證明他不愧爲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曹操在頒布他的【屯田令】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就說怎樣才能平定天下呢?第一要強兵,第二要足食,兵不強、(食不足)你何以得天下?而其他的那些諸侯就沒有這個戰略眼光,後來【魏書】有這麼一段話:

『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天下大亂、諸侯並起的時候,除了曹操,沒有一支軍隊有一個長遠的打算。『飢則寇略』,肚子餓了就去搶老百姓的,『飽則棄餘』,吃飽了以後就把多餘的糧食都扔了。最後是什麼呢?最後是不攻自破,因爲你如果斷了糧你就沒有戰鬥力了。實際上就在曹操的軍隊豐衣足食的時候,袁紹的軍隊在河北吃桑椹,袁術的軍隊在江南吃河蚌,沒有桑椹和河蚌吃的,就吃人。我們去讀【三國志】可以多處發現這樣的字眼,大災人相食,蝗蟲起人相食,人飢相食,人吃人啊。那樣的軍隊怎麼可能會有戰鬥力呢?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和曹操爭雄?和這樣的人相比曹操又怎麼可能不是英雄?

  從『首倡義兵』到『屯田備戰』,曹操在戰爭中已經由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將領成長爲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高手。其他那些和他一起起兵的那些人卻沒有什麼長進和出息,他們或者明哲保身、畏首畏尾,或者醉生夢死、得過且過,或者心懷鬼胎、混水摸魚,或者爭權奪利、自相殘殺。那邊西北軍還在肆虐,這邊關東軍已經火併;先是兗州刺史劉岱殺死了東郡太守橋瑁,後是渤海太守袁紹幹掉了冀州牧韓馥。那麼這個事情鬧完了以後,接下來就是袁紹和袁術兄弟兩個開始窩裡鬥,當時袁紹在北方,袁術在南方,袁術怎麼做呢?袁術聯絡更北方的公孫瓚來牽制袁紹;袁紹怎麼辦呢?袁紹聯絡更南方的劉表來對付袁術,兄弟兩個都『沅交近攻』,禍起蕭牆。不過實在地說起來,袁紹和袁術兄弟兩個最大的問題還不是窩裡鬥,也不是不懂得備戰備荒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們兄弟兩個,包括董卓,都在一個重大政治問題上犯了嚴重的錯誤,那麼這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是什麼呢?他們是怎樣犯錯誤的?曹操在這個問題上又怎樣表現出自己的遠見卓識呢?請看下集,一錯再錯。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4-22 17:35 | 顯示全部樓層
六、一錯再錯

  在上一集我們講到,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這十年當中,只有曹操才當之無愧地可以稱得上是『亂世英雄』。而其他那些人呢?其中最厲害的、最有能耐的、最有志向的、最有野心的,董卓、袁紹、袁術,那只能叫做『亂世梟雄』,而且他們在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上犯了嚴重的錯誤,這個問題就是如何對待現任皇帝。

  爲什麼說這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呢?因爲我們知道,當時的制度是帝國制度,帝國是以皇帝爲國家元首和國家象徵的,所以對待現任皇帝的態度在當時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誰要是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那可能就會一敗塗地,而且永世不得翻身。那我們就來看看董卓、袁紹、袁術他們三個人是怎麼做的。

  董卓對待現任皇帝的態度最野蠻,他的做法是『廢立』,就是廢掉現任皇帝,另外再立一個皇帝。廢掉當時的皇帝,在歷史上叫做少帝的劉辯,立誰呢,立劉辯弟弟陳留王劉協。董卓一進京,就提出了這個打算,那麼董卓爲什麼要換這個皇帝呢?他自己的說法是少帝劉辯懦弱愚昧,不堪爲人主,而陳留王劉協呢,聰明睿智,有帝王之像,甚至有聖主之像,可以比堯舜。

  這個說法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當時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董卓還沒有進京,宦官集團和士人集團就打起來了,策劃董卓進京的大將軍何進被宦官所殺,然後宦官們劫持了當時的皇帝和他的弟弟劉協逃出京城。路上這些宦官們打不過袁紹的軍隊,也死的死逃的逃,那麼這個少帝和陳留王哥倆一個十四歲一個九歲流落民間,千辛萬苦最後才回到了京城,這時候董卓的軍隊已經來到了洛陽城邊,於是就來接駕。當時少帝和陳留王已經被官員們找著了,一個隊伍也就往京城裡面走,打頭的就是前面我們講過的那個花錢買官的崔烈,崔烈看到董卓的軍隊過來以後崔烈就大吼了一聲:董卓迴避,聖駕在此。董卓說,你們這些人連個國家都治理不好,有什麼資格要我迴避啊?然後走到皇上面前,說皇上,我是董卓。劉辯就哇地一聲哭了,我要媽媽。董卓就想,這這,這哪像個皇上啊?然後又走到陳留王劉協的跟前說,王爺,我是董卓,你騎我的馬吧,董卓把劉協抱到自己的馬上,然後問最近發什麼些什麼事。九歲的陳留王對答如流,說得頭頭是道。哎,董卓說這個像皇帝,回去把他換了。

 

  這個應該說不是董卓要換皇帝的真實原因,因爲董卓的心思很清楚,他是要把皇帝捏在自己的手心裡,讓皇帝做個傀儡。既然是做傀儡的嘛,傻一點不是更好嗎,不像皇帝不是更好嗎,幹嗎要換一個聰明一點的、像一點的呢?當然董卓這種人,他憑著自己的一時好惡老子就是要換,那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我覺得他真實的原因還是要樹立個人威望,控制中央政權。因爲董卓是西北來的一個軍閥,非常野蠻,在京城裡面根本就站不住腳。董卓當然也懂得這個道理,懂得自己帶來的這個軍隊是不足以成大事的,也要依靠當時王朝的那些名流、士大夫,所以董卓進京以後大量地起用這些名流、士大夫。但是名流、士大夫不願意跟他合作,在骨子裡面看不起他。董卓只好耍野蠻,比方說他聘請了蔡文姬的父親蔡邕,這是一個大名士,請蔡邕出來做官,蔡邕說哎呀,老夫就不去了吧,董卓說你不去嗎?我這個人脾氣不太好,喜歡滅人九族。蔡邕只好去做官。你說這樣一個人,他怎麼和當時的士族階級——用現在話說就是知識界——合作呢?

  董卓這個人野蠻是野蠻,他也有狡猾的一面。董卓當時到洛陽來的時候帶了多少人,三千人,董卓馬上明白,這三千人是鎮不住的,他採取個什麼辦法呢?他讓這三千人每天晚上換成便裝出城,第二天早上換上軍裝大張旗鼓地進城,一連四五天天天如此,洛陽城就不知道董卓帶來了多少人馬,因爲每天都有董卓的軍隊開進來。所以他也是很狡猾的,他這麼一弄他發現他忽悠成功了,也發現洛陽城的什麼士大夫、知識界沒有他以前想像得那麼了不起,也是可以忽悠的,那我這回就忽悠個大的,換皇帝。董卓想你們不是都不聽我的嗎?我不是沒有威望嗎?你們不是都崇拜皇帝嗎?你們不都是聽皇帝的嗎?要是我連皇帝都能換,看你們聽誰的!但是董卓沒有想到,這個皇帝是不可以隨便換的,所以董卓這個提議提出來遭到了整個士大夫強烈地反對和抗議,硬是逼得他大開殺戒,這才是把皇帝換掉。但是從此,他變成了人民公敵,全國人民都在說董卓隨隨便便就把皇帝換了,這不是亂臣賊子還是什麼東西!因爲在當時人的眼睛裡皇帝是一國之君,也是一國之本,換皇帝就等於動搖國本,只能造成天下大亂,這是絕對不能同意的,哪怕你換上去的還是姓劉的那也不行。

  這個事情其實以前也有人做過的,東漢靈帝末年,有一個冀州刺史叫做王芬的他就準備換皇帝,他準備在漢靈帝出巡的時候陰謀把漢靈帝幹掉,換一個叫合肥侯的人去當皇帝。這個合肥侯是誰呢?現在不知道了,弄不清楚了,反正也是他們劉家的一個宗室。參與這個事情的就有後來背叛袁紹投奔曹操,最後又被曹操殺掉的那個許攸,所以曹操和許攸確實是老朋友。他們做這個事情想拉曹操入伙,寫信給曹操。曹操馬上回了一封信,開頭就說:

『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就是撤換皇帝這個事情是最不吉利,也最有風險的。曹操說,你想想當年的『七國之亂』,吳王劉濞聯合另外六個王國以『清君側』爲名以想推翻漢景帝,自己來當皇帝,結果怎麼樣呢,不得人心,一敗塗地嘛。曹操說請你們想一想,你王芬一個冀州的刺史,你的力量比得上當年的『七國』嗎?你們要立的那個合肥侯他的身份、地位、人緣、威望比得上當年的吳王劉濞嗎?比不上你們還要干,不是自取滅亡嗎?不聽,繼續做,結果呢,陰謀敗露,許攸畏罪潛逃,王芬畏罪自殺。所以董卓雖然是做成功了,但是他留下千古罵名,成爲全國共討之、天下共誅之的『眾矢之的』,這是董卓最後要滅亡的原因之一。

  自從『關東聯軍』組成以後,袁紹當了盟主,一下子野心就大起來了,我現在是『關東軍』總司令啊。但是這個人膽子沒有野心大,他不敢帶著『關東聯軍』去攻打洛陽和長安,他想出個什麼辦法呢?乾脆這個地方我不管了,董卓不就這樣弄嗎,讓他弄去,我在我的這個地盤裡面另外立一個皇帝,我這個皇帝如果立成功了,將來我就是開國元勛啊。他要立誰呢,幽州牧劉虞。但是袁紹的這個做法並沒有成功,第一個劉虞自己就不干,劉虞說我忠於大漢王朝,我是規規矩矩做大漢王朝的一個臣子,絕無謀逆、謀篡的野心,你不要跟我來這一套。那麼這個事情袁紹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找劉虞,當然因爲他要立劉虞做皇帝,必須劉虞同意。而且袁紹也有一個馬馬虎虎過得去的理由,他就是說你看當今皇上這麼年幼,又在董卓的手上,是死是活我們現在都弄不清楚,國不可一日無君,你是宗室的長者,你應該出來組織一個政府。劉虞說你不要逼我,你再逼我我跑匈奴去,我寧肯投奔匈奴我也不會幹這個事。

 

  那麼曹操也不贊成,袁紹做的這件事情是跟曹操商量過,但曹操很清楚,曹操知道要做的這個事實際上是要成立一個『流亡政府』。嚴格地說成立『流亡政府』這件事不是完全不可以做,這也是政治鬥爭當中的一種手段,我們讀歷史知道在國家非常時期是可以在京都以外的地區,甚至在國外成立『流亡政府』的,但是它有一個前提就是現任政府必須是實際上已經被推翻不存在,或者被敵國占領了首都,滅掉了現存政府,或這是被國內的叛亂叛軍滅掉了。就是現任政府不存在了,那麼你可以建立一個『流亡政府』;那現在現任政府還存在,至少漢獻帝還是名義上的大漢天子,董卓也還是名義上的大漢臣子,大漢並沒有亡嘛。你這個時候另立一個皇帝,那就是另立中央,另立中央就是搞分裂。而曹操是堅決反對分裂,主張國家統一的,而且曹操也非常清楚袁紹這個人根本成不了大事,所以予以拒絕。

  那麼袁紹也不死心,這個事情袁紹也跟曹操至少說了兩次,第二次袁紹請曹操喝酒,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印來,一個玉的印,這個在古代叫什麼?叫璽,是皇帝用的。給曹操看,你看,我有這個了。我估計這個印是袁紹私刻的,他不可能把皇帝的玉璽真正弄到手。你看,我有這個,怎麼樣,哥們兒,一塊兒干吧,因爲這個時候袁紹還是把曹操當做當年和他一起去偷新娘子的那個發小。曹操想,哼,你以爲偷國家跟頭新娘子一樣啊。但是你既然還把我當做偷新娘子的兒時夥伴,曹操就咯咯笑,我不聽你的,我就不聽你的,我就不聽你的。實際上此刻曹操內心深處已動了殺機,他認爲袁紹這個人是竊國大盜,是國賊,必須予以消滅!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曹操就在這一刻把袁紹列入了他必須予以消滅的黑名單。

  這個事情袁紹也和他的弟弟袁術商量過,袁術也不贊成。袁術爲什麼不贊成呢?因爲袁術瞧不起他的哥哥袁紹,袁紹和袁術兩個都是袁逢的兒子,袁紹年長是哥哥,袁術年幼是弟弟,但是袁紹是庶出,袁術是嫡出。嫡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正妻所生。我們平時都說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這是不對的,我現在鄭重地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就是妻是只能是一個的,妾可以有很多,甚至還可以有那些連妾都不算的、又有妾的事實的叫做通房丫頭,就是婢女。我們去讀【紅樓夢】大家都可以很清楚這個制度,這個通房丫頭辦了手續可以升爲妾,比方說趙姨娘,她是辦了手續的,她就是妾了;平兒就是通房丫頭,比妾還底一等。那麼袁術想他是小老婆養的,雖然是我哥,他不認。而且袁紹雖然可能是婢女所生,按照袁術罵他的話,說他是什麼我們家奴才的種子,可能是婢女生的,但是素質、人緣、水平確實比袁術好。這個袁術就更嫉恨他哥哥了,非得跟他哥哥拼個你死我活不可。

  其實袁術用不著瞧不起袁紹,他們這哥倆半斤八兩,共同的特點是出身高貴,自命不凡,愚蠢透頂。而且他們的愚蠢是跟他們的狂妄成正比的,袁紹比曹操狂妄,也比曹操愚蠢;袁術比袁紹狂妄,也比袁紹愚蠢;一個比一個牛,一個比一個蠢。當時袁術接到袁紹要另立劉虞爲帝的信以後,就在肚子裡面冷笑,哼,真不愧是小老婆養的,想出這麼個餿主意,另立皇帝,你立自個兒啊!怎麼這麼沒出息啊,這個小老婆生的就是沒出息,是不是,你想想我們老袁家『四世三公』,你再弄個皇帝出來你了不起就是『五世三公』嘛,你不還就是個『公』嗎!但是袁術他話不能這麼說,他回封信表現得大義凜然說:我只知道消滅董卓,不知道別的。



 

  實際上他心裡頭是準備自己做皇帝,這就是第三種做法——『自立』。袁術的邏輯是這樣的:一,天下已經打亂,大漢王朝已行將就木,遲早要有別的家族來替代劉氏家族;二,當今之世,有資格、有能力替代他們老劉家的就是咱老袁家,因爲我老袁家『四世三公』啊,已經有了足夠的政治資本;三,我們老袁家最有資格替代現任皇帝的是我袁術,爲什麼呢,我是嫡出,袁紹他是庶出,哪有小老婆生的人當皇帝的道理呢。更何況袁術這個時候他得了一個寶貝,什麼寶貝呢?傳國玉璽。傳國玉璽是當年洛陽之亂的時候被太監從宮殿裡偷出來,又被孫堅繳獲的,因爲在那個天下大亂的時候,我上一集講過就是所有的諸侯都是不敢進軍去打董卓的,只有曹操去打了,又打敗了,其實還有一個人去打了,就是孫堅,就是孫權的父親孫堅。孫堅是個英雄,一直殺進洛陽城,把董卓趕跑了,那麼孫堅到洛陽以後他就得到了這塊傳國玉璽。後來孫堅戰敗了以後這個玉璽就到了他夫人手上,被袁術知道以後就把孫堅的夫人扣做人質,硬是把這個玉璽要了過來,捏在自己的手上。這一回袁術就叫做耗子腰裡別了桿槍,起了打貓的心思,他覺得下一任的中國皇帝非他袁術莫屬。

  到了公元197年,袁術按耐不住,正式稱帝。但是袁術的這個做法同樣招來一片反對,首先他的部下就不贊成,袁術打算稱帝的時候他也開了一個會,說大家看現在天下大亂,得有人出來收拾局面,我袁某打算順應天意和民意,大家看怎麼樣啊?他雖然沒說我要當皇帝,他說我要順應天意和民意,大家就明白他是要當皇帝。他的屬下就說,袁公,當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服侍殷紂王,請問您比得上周文王嗎?當今聖上難道是殷紂王嗎?這就是不贊成嘛。袁術沒有辦法,只好說算散會,然後又去徵求意見,所有的反饋全是反對。和他關係好的諸侯都反對,比方說孫策,孫策本來跟他關係還不錯,一聽說他當皇帝,馬上寫封信來絕交。那麼袁術沒有辦法就去找呂布,派一個使者到呂布那兒說,咱們結個兒女親家,我讓我的兒子娶你的女兒做媳婦,你看怎麼樣;呂布說你謀反,把他的使節扣起來,把袁術寫來的信送到許昌上交朝廷。袁術勃然大怒就去打呂布,結果又打敗了。

  所以這個時候的袁術已經是眾叛親離,四面楚歌。於是曹操出手了,這個時候的曹操已經非比尋常,他已經到洛陽城迎奉了天子,而且把天子迎到了他自己的根據地許縣,改稱許都,已經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了,哪裡容得了袁術這個小丑出來跳梁。於是曹操決定親自征討袁術。

 

  袁術一聽到曹操來打他,當時就嚇個半死,掉頭就跑,根本不敢迎戰。往哪兒跑,往南跑,因爲袁術的根據地在淮南。跑到半路的時候發現沒有軍糧了,軍糧到哪兒去了呢?被他的丞相分給了當地的饑民、災民。袁術把丞相叫來說,你怎麼回事兒,你怎麼把我的軍糧都分給老百姓了?丞相說什麼,我們反正是死路一條了,你看我們這樣搞下去還有活路嗎?那還不如死之前做點好事。說明什麼呢,說明他不得人心,所以這個時候袁術也發現自己恐怕已經變成了過街老鼠。不過袁術還是不死心,他又苦苦地撐了兩年,到了公元199年,袁術終於發現他這個冒牌皇帝實在是做不下去了,但是他還又不甘心,他就決定把自己獲得的那個寶貝,那個傳國玉璽送給袁紹,我袁術當不成了,袁紹當吧,好歹也是咱們袁家的人當啊。這個時候他又承認袁紹是他哥哥了。

  但是這個願望他也不能如願,曹操早就派劉備在下邳,下邳就是現在江蘇省邳州市,派劉備帶兵在下邳攔截袁術,單等他來送死。袁術沒有辦法,掉頭又跑,逃到安徽省壽春附近八十里的一個江亭的時候,他再也跑不動了,一病不起。嗚呼哀哉,只做了三年半的假皇帝。據說袁術死的時候非常慘,當時他的軍糧已斷,連他這個假皇帝的特供都不能保證了。袁術躺在床上要飯吃,廚師說,糧庫里只剩下一點麩皮了,就做了一碗麩皮粥給袁術,袁術難以下咽。當時正是夏天,烈日炎炎,酷暑難當,袁術跟廚師說,唉,算了,給我喝一碗蜂蜜水吧!廚師說,這,這哪兒來的蜂蜜水啊?!就是這個麩皮粥,愛喝不喝吧。於是袁術長嘆一聲,倒在床上,沉默了很久,然後大吼了一聲——我袁術怎麼落到這個地步啊?!倒在床下,吐血一斗,死去。

  袁術的死叫做罪有應得,當他要蜂蜜水而不能的時候,我不知道他是否想到他當假皇帝這幾年,在他的統治之下,江淮人民過的是什麼日子?根本就沒有飯吃,賣兒賣女,甚至人吃人。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他袁術依然是窮奢極欲,極度地奢靡,終於坐吃山空,吃得山窮水盡。當袁術在他自己的營帳裡面、宮殿裡面享受著山珍海味的時候,他們的士兵在吃河蚌,甚至連河蚌都吃不上。這樣的人不滅亡,那才叫做天理不容。當然了,從政治學的角度講,袁術做的最愚蠢的事情是在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大家都想當皇帝而大家都不敢說出口的時候,他挑了這個頭。誰都知道,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袁紹就比他聰明一點,袁紹也是想當皇帝的,但是他知道在這個關頭是不能出這個頭的,因此他才想出那個餿主意來我假模假式地另立一個,時機成熟我再取而代之,這個做法雖然被袁術看不起,被袁術認爲沒出息,但是實際上在策略上還是比袁術要高明一些。

 

  曹操心裡就更加地透亮,這個時代的曹操,我個人認爲還是沒有當皇帝的心思的,他還是想擁護現任皇帝,借現任皇帝的旗號來統一中國。但是到了後期,我個人認爲曹操肯定也有了這個心思。而且到了曹操的晚年他已經有了這個條件,漢獻帝給了他最高的待遇,封王爵,使用天子儀仗,自己有自己的王國、有國都、有相國、有自己的政府,什麼都有了。而且當時所謂大漢王朝的政權完全是掌握在他手上,就是他已有皇帝之實,只欠皇帝之名,在這個情況下曹操都不出來稱帝。當時孫權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叫做『勸進表』,勸曹操上皇帝尊號,曹操怎麼說?這小子,他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所以曹操是最明白的,袁術不明白這個道理,袁術以爲皇帝的稱號就像現在我們市場經濟條件下面的商標一樣,要搶先註冊,他以爲他搶先註冊了皇帝的商標別人就不能把他怎麼的了,沒想到他反而成了『眾矢之的』。

  那麼我們現在很清楚了,董卓,袁紹,袁術,在對待現任皇帝態度的問題上都犯了錯誤。董卓廢立,袁紹另立,袁術自立,都不如曹操。實際上袁紹、袁術這兩兄弟最愚蠢的地方就是他們沒有弄清一個首要問題: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他們不明白曹操才是他們爭奪天下的真正的對手,那麼曹操的高明在哪裡呢,請看下集——深謀遠慮。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4-22 17:36 | 顯示全部樓層
七、深謀遠慮

  在上一集我們講了當時的亂世梟雄們對待皇帝的三種態度和做法,第一種是董卓的,叫做廢立,就是把現任皇帝廢掉然後再立一個皇帝;第二種是袁紹的,叫另立,就是在現任皇帝之外他另外再立一個皇帝,當然這個沒有得逞,未遂;第三種是袁術的做法,叫自立,自己當皇帝,失敗了,那麼這三種態度和做法他們共同的問題是成本高、風險大、效益低。相比較而言曹操就高明多了,曹操他不換皇帝,他利用這個現成的皇帝,而且把這個皇帝客客氣氣地供奉起來,利用皇帝這張牌來號令天下、號召諸侯,這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這個說法是可以討論的,曹操本人和曹操集團的人從來沒有說過『挾天子以令諸侯』。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說法是人家說曹操的,比方說諸葛亮就說過這個話,他的說法是『挾天子而令諸侯』,但意思一樣的。也就是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話是曹操的敵人說他的,敵人的話不怎麼靠得住吧!那麼『挾天子以令諸侯』有沒有人說過呢?有,誰呢?袁紹的謀士沮授,叫做『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說這個皇帝現在是個廢物啊,這麼一個廢物你把他接到我們這兒來幹什麼呢?你是朝拜他呢還是不朝拜他呢?你是請示他呢還是不請示他呢?那你肯定要朝拜、要請示,我現在把他弄來以後大事小事我都要跟皇帝請示,皇帝萬一意見和我們不一樣怎麼辦呢?我是聽他的呢還是不聽他的呢?我聽他的顯得我們沒分量,我不聽他的我不又是違法嗎?算了算了。袁紹怎麼想呢?袁紹一想,這現任皇帝那是董卓扶起來的,而且董卓要廢立皇帝的時候我袁紹是不干的,我現在又去尊奉他,我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嗎?當然我現在又不可能把我主張的那個皇帝再扶起來,那個已經被董卓謀殺了,拉倒吧。那麼這個事情袁紹一猶豫,曹操就搶先了一步。

 

  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縣以後,立即就把自己的行轅騰了出來作爲皇帝的行宮,客客氣氣地供奉起來,禮儀、禮節那是非常地到家,絕不像西北軍閥那樣子無法無天、吆三喝四。當年皇帝在從長安遷到洛陽的路上,每天他也是上朝的哩,就找一個農民的院兒,往當中一坐,大家都來行禮如儀。那些西北軍的軍閥、軍官和士兵們都在農家院外面看著鬧,啊,這皇帝上朝是這樣的。這種事情到曹操這裡是沒有的,曹操完全按照漢官威儀、大漢王朝的禮儀中規中矩地來供奉這個皇帝,而且安排皇帝生活的時候做得非常地周到和細心,很像一個大管家的樣子。最讓皇帝感動的是什麼呢?是曹操送來了大量急需的生活用品,你要知道這個皇帝他是個逃難的,他可能臉盆都沒有,曹操把所有的這些東西都送來了,然後上了一份奏摺,叫做【上雜物疏】。【上雜物疏】怎麼說呢,說陛下,現在臣獻上來的都是當年先帝賜給臣祖父和父親的,御用的器皿,這些器皿臣的祖父和臣的父親放在家裡從來就沒敢用過,那是先帝的恩德,我們是供奉在家裡的,現在臣覺得應該還給皇上了。

  這一手是做得非常漂亮的,我們知道做人情的訣竅在什麼地方?做人情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讓對方覺得你在做人情,不要讓對方覺得欠了你的。我們很多人不會做人情,錢也沒少花,還老提醒人家,你看我送了你什麼東西啊。那麼在這個時候皇帝已經是跟叫花子差不多,有人給他他就很感謝了,當然他還得擺個架子。那麼其他的軍閥有沒有送東西的?有,叫做孝敬,但是你再孝敬那也是我孝敬的,這東西還是我的;曹操說這東西都不是我的,這東西本來就是皇上的,現在我是還給皇上,我是還東西,不是送東西。這樣表面上看曹操一點人情都沒有,皇帝用起來當之無愧、理直氣壯,大家想想這是種什麼樣的心理感覺。漢獻帝雖然是個傀儡皇帝,他不是糊塗人,他是明白人,他馬上就明白了曹操的這樣一份用心。當然這個時候我估計漢獻帝是從好的方面去理解的,怎麼理解的:大大的忠臣,這是天底下最難得的忠臣,看來我們漢家的這個國運恐怕是要儀仗曹某人了。這是我猜測的,我覺得這個猜測還是合邏輯的,他會產生這樣一種感動和這樣一種想法。

  袁紹這個人的特點是什麼呢?是反應慢,我們將來講官渡之戰的時候我還要講這一點,袁紹和曹操比他的反應總是晚半拍。曹操一搶先袁紹反應過來了,反應過來以後仗著他人多勢眾,他也提出來說他也要迎奉皇帝,他說皇帝不能住在洛陽,洛陽已經被董卓毀掉了;也不能住在許縣,許縣那個地方不好,地勢很低,很潮濕,我們皇上住那兒不舒服,應該把他移到甄城來,就是移到袁紹的地盤來,準備和曹操共享這一張王牌。曹操聽了以後肚子裡好笑,我到手的肥肉說分一口給你,有這麼好的事嗎?嘴巴上不能這樣說,於是曹操用皇帝的名義下一道詔書,一本正經地教訓了袁紹一番,說袁紹啊,你確實兵多將廣,你也確實實力雄厚,那麼朕流離失所的時候怎麼沒見到你來勤王啊?怎麼一天到晚看見你不是發展自己的勢力,就是攻擊別人啊?你對大漢王朝的忠心何在啊?袁紹也清楚這個東西就是曹操寫的,那不會是皇帝寫的,但是是皇帝的名義蓋了皇帝的印發出來,只好寫一封檢討書。你說這不是政治上他又吃了一虧嗎?

 

  曹操搶先一步把皇帝從洛陽迎奉到許縣以後,大家才恍然大悟,說曹操沒有吃任何虧啊!他得到了很多的頭銜,得到了很多的封地,得到了很多人的擁戴,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面在當時看來是正義的旗幟。曹操現在幹什麼事都顯得理直氣壯了,至少是『顯得』,他動不動都可以用皇帝的名義來下命令,來出兵,他師出有名了,他堂堂正正了。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曹操奉天子之後,就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政治上永遠正確的這樣一個不敗之地,所有的政敵先不先,政治上先不正確了。當然了,按照中國傳統政治的規矩,其他各路諸侯也可以提出一個口號,叫做『清君側』,那皇帝身邊有小人吶,小人就是曹操啊,我們去把他除了。那總不如曹操用皇帝的名義直接下詔,說你就是小人,它來得便當嘛。所以現在曹操不管幹什麼事情,是打擊他的敵人也好,是任命他的親信也好,他都可以用皇帝的這樣一個名義,一個在當時看來正當的名義。因此在這一點上,曹操所有的敵人政治上矮了一頭。後來就連諸葛亮作【隆中對】的時候跟劉備他也說了一句話,他說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就是這一點我們確實是抵抗不了,諸葛亮都說抵抗不了。所以曹操這個舉動在政治上大大地合算。

  實際上我們看,毛玠的建議和沮授的建議表面上看起來是一樣的,毛玠的建議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一條是尊奉天子,一條是發展實力;沮授的建議是什麼呢,『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也是這個意思。但是你仔細一咂摸,這兩條建議的格調是不一樣的,毛玠的建議比沮授的建議格調高得多,高在哪裡呢?他是奉天子,不是挾天子,『奉』是尊奉,是維護;『挾』是挾持,是利用,這豈可同日而語啊!所以格調上曹操就高了一招。即便我們退一萬步說,就算曹操的想法和袁紹一樣,或者說毛玠的意思和沮授一樣,也是利用先任皇帝,那你先把這個牌拿到手,它在策略上也高了一招啊。王牌只有一張,誰搶先拿到手誰就是王,可惜袁紹不聽。

 

 

  不能。第一個,袁紹就不聽他的。曹操當了大將軍以後爲了平衡,也知道袁紹這個人的實力很大,必須安撫一下,再說袁紹怎麼說也是他小時候的哥們兒,於是建議皇帝任命袁紹做太尉。太尉是位居三公,是當時名義上的三軍總司令。誰知道袁紹不干,跳起來了,什麼,我袁紹做太尉,他曹操做大將軍,那我上朝的時候站班排隊我不是要排在他後邊,哪有這個道理,曹操是什麼玩意兒,曹操這個人我跟你們講,他曹操這個人死了好幾回了,都是我袁紹救他的,現在他倒爬到我頭上來撒尿了,他想幹什麼!袁紹說了這樣一句話:他難道想挾天子以令我嗎?這是原文。袁紹這個話說得是一點意思都沒有,你要知道當時就是大將軍也好,什麼太尉也好,司徒也好,老實說那都叫做徒有虛名,因爲當時天下已經分崩離析,每個地方都是地方軍閥在把持著的,朝廷的號令出去,反正這是叫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就是那感覺。大將軍和小將軍是沒有什麼區別的,關鍵是你的地盤有多大,你何必要爭這口氣呢?

  但是曹操卻是很大度,曹操一看,覺得這個時候還不能夠和袁紹公開翻臉。於是曹操上表,辭去大將軍職務,讓給袁紹,你不就想當大將軍嗎?我讓給你。最後,皇帝說,好,那就讓袁紹當大將軍,老實說這時候皇帝也實在是一個做不了什麼主的人。袁紹當了大將軍他才不鬧了,其實袁紹得了一個什麼?得了一個面子,一點實惠都沒有得到,他現在雖然官位在曹操之上,他誰也指揮不了,包括曹操。袁紹是想指揮一下曹操的,他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說,你現在不是在朝廷當中嗎,你不是大權在握嗎,你給我把兩個人殺了,一個叫楊彪,一個叫孔融,給我殺了。袁紹和楊彪、孔融有過節,他想借刀殺人,曹操怎麼會聽他的。第一曹操很明白現在是收拾人心的時候,不是濫殺無辜的時候,曹操不是王允,曹操也不是袁紹,他絕對不會擴大打擊面,根本現在就不是殺人的時候,何況還是殺名人。即便曹操要殺楊彪和孔融,坦率地說曹操也是不喜歡楊彪和孔融的,孔融最後也是被曹操殺掉的,但是要殺第一不是現在殺,第二也不是你袁紹讓我殺我就殺,我什麼時候想殺再殺。於是曹操一本正經地跟袁紹回一封信,袁兄啊,現在天下大亂,所有的人都是不安的,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是朝不保夕的,人人自危啊,『此上下相疑之秋也』,在這個時候我們執政,哪怕我們用最坦誠的心來對待大家恐怕大家還不相信我們呢,如果我們還隨隨便便地殺幾個人,那人家不是更不相信我們了嗎!不能這樣做。袁紹碰一鼻子灰,渾身氣都不打一出來,沒話說。

 

  我們現在也無法確切地知道曹操本人當時的想法,但是可以肯定一點,曹操的智囊團是主張奉天子的,其中最具有代表行的人物就是曹操的謀士荀彧。曹操前期五大謀士:荀彧、郭嘉、荀攸、賈詡、程昱,第一個就是荀彧。荀彧跟曹操也有一番對話,荀彧他談到這樣兩個觀點,他說第一點,當今之世,維護漢室、保衛皇帝就是一面正義的旗幟。第二點,將軍您一貫正義,董卓造亂的時候,是將軍您最先舉起了正義的旗幟,叫首倡義兵;關東聯軍停滯不前的時候,是將軍您最先出兵去攻打董卓;皇上顛沛流離的時候,是將軍您派去了使節;皇帝回到洛陽的時候,是將軍您把他接到了富庶的許縣,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將軍您一貫就是維護王室、維護皇帝的,您的心無時無刻不在皇帝的身上。那麼這個時候你應該趁這個機會趕緊把迎奉天子這件事情完成,如果等到將來我們這個國家真的四分五裂,天底下的人都有了諸侯割據一方的心思的時候,那就爲時太晚了。

  因此,荀彧向曹操提出了三大綱領:奉主上以從民望,秉至公以服雄傑,扶弘義以至英俊。什麼意思呢?就是尊奉天子以順從民意,大公無私以降服諸侯,弘揚正義以招攬英雄。荀彧說,尊奉天子以順從民意這是最大的趨勢,他稱之爲大順;大公無私以降服諸侯這是最大的策略,他稱之爲大略;弘揚正義以招攬英雄這是最大的道德,他稱之爲大德。大順至尊,大略至公,大德至義,有此三大,將軍您一定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即便有人出來跟您作對那也只能是螳臂當車、小丑跳梁,成不了氣候。

 

  那麼我們比較一下荀彧的這段話,和沮授的那段話,也是叫做高下立現。荀彧反反覆覆強調的是一個字:『義』;沮授對袁紹反反覆覆強調的是一個字:『利』。荀彧反反覆覆說,尊奉天子是最大的正義;沮授反反覆覆說,挾持天子是最大的利益。所以沮授反反覆覆強調利,只能說明袁紹重利;荀彧反反覆覆強調義,只能說明曹操重義,至少在公元196年,也就是漢獻帝建安元年的時候,曹操這個人還是講義的,或者是這個時候曹操還是裝著講義的。

  荀彧和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個口號,他們兩個人的想法是要通過尊奉現任皇帝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國家分裂。這兩個人的心思我們可以肯定,但不能說這就是曹操的心思,曹操這個時候的心思,我們只能說他是可能是贊成這個觀點。但是這個說法它也給曹操戴了一個緊箍咒,就是曹操不敢太膨脹自己的個人野心,尤其是荀彧的話,他是用曹操自己的話來給曹操戴了一個帽子,戴高帽子的同時代了一個緊箍咒。所以到曹操晚年野心膨脹的時候,這兩個人就沒有好果子吃了,荀彧據說被曹操謀殺,毛玠下了大獄,這是後話。

 

  現在我們還是回到漢獻帝建安元年這個時候,這個時候的曹操我個人認爲,他還剛剛完成一個轉變,就是由一個熱血沸騰的青年將領,轉變爲一個政治成熟的亂世英雄。我個人的觀點是,這個時候的曹操還不是奸雄,是英雄,他還是主張國家統一、反對國家分裂的,爲了這一點,他要維護現任皇帝,因爲現任皇帝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國家統一的象徵。

  但是你要說曹操這個時候是一點個人野心都沒有,這個恐怕也不實事求是。據一條不太可靠的史料是這樣說的,當時有一個太史令,就是王朝的史官,叫做王立的,就老去跟漢獻帝說,說天命是要更改的啊,我是歷史學家啊,我懂歷史,歷史的規律就是什麼呢?就是天命靡長,這個老天爺它不會總是喜歡某些人的,或者某個家族的,據我這個懂歷史的人看呢,這個天命現在要由漢移到魏了,將來能夠安天下的不是姓劉的是姓曹的了。老在說,結果曹操有一天就把他請到旁邊,拉著他的手說,說我知道先生是一個忠臣,但是天道微妙,天機不可泄漏,還是少說一點吧。那麼這條材料我認爲是不太可靠的,因爲在這個時候如果就有人說是魏要取代漢,我總覺得不太可靠,但是你說曹操這個時候一丁點這個心思都沒有,恐怕也很難講。總而言之,就是曹操把皇帝接到他的地盤裡面,自己位居三公以後,隨著他的實力的強大,隨著他敵人逐漸地消亡,他的野心也是開始在膨脹。估計曹操後來變得越來越專橫,越來越跋扈,越來越霸道,越來越不把皇帝當皇帝,於是終於發生了衣帶詔案件。

  這個事情的案發時間是建安五年的正月,挑頭的人就是漢獻帝的岳父董承。據說董承從漢獻帝手上接過了一個腰帶,腰帶里有一封密詔,密詔要他去殺了曹操。這個事情後來被曹操發現了以後,把董承這一夥全部殺了,劉備逃之夭夭,劉備據說也是參加了密謀的。那麼這個事情,【三國演義】是大做了文章的,因爲【三國演義】它是要反曹操的,逮住這個事情肯定是大做文章的,但是正史上只有寥寥幾行字,而且也有歷史學家提出質疑。那麼我覺得至少這個事情可以說明兩個問題,說明什麼呢?說明這個形同虛設的皇帝他還是管用的,當時這些人要做什麼事情他都要打皇帝的旗號,在朝的像曹操這樣的人他就逼著皇帝下達對自己有利的詔書,那些反對曹操的人只好宣稱自己有皇帝的密詔,反正曹操手上拿的是公開的詔書,反對派手上拿的是秘密的詔書,每個人都說我得到了皇帝的授權,可見皇帝還是有用的。第二個說明了曹操這個時候野心開始膨脹,對皇帝的侍奉和尊崇已經開始變得言不由衷。

 

  那麼這個過程完全是曹操有計劃、有預謀地在完成呢,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呢?這個實話說,也搞不清。如果確有衣帶詔一事,說明漢獻帝恐怕也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因爲這個皇帝從來沒有過過舒坦日子,應該說是早就學會了忍氣吞聲,如果不是太不像話,他不至於冒此風險。那麼這件事情往往是用來證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個證據,既然這件事情我們不能夠很清楚地把它坐實了,我們也不能夠很清楚地坐實曹操這個時候究竟是奉天子還是挾天子。

  其實在我看來,奉天子和挾天子在曹操這裡不矛盾,而且曹操還得到了另外一個好處,就是他可以利用這面旗幟,或者說利用這張王牌來最大限度地廣納人才,他可以名正言順地在全國招賢。而當時國內的人才基本上都願意到許都去,因爲畢竟到許都去說起來是在中央做事情,它至少第一個有面子,第二個比較名正言順。結果是什麼樣呢?是官位是國家的,人才是自己的,曹操做了一筆大大合算的買賣。現在我們知道曹操把現任皇帝弄到他的地盤上以後,他就獲得了政治資本和人力資源,他的本錢翻倍地增長。於是,他一支手高高地舉起維護王室、保衛皇帝這一面在當時看來是正義的旗幟,另一隻手從背後悄悄地拔出了刀子,而且出手極快,他要用這把刀蕩平四海、一統九州,實現他九合諸侯、統一中國的理想。那麼曹操他順利嗎?請看下集,鬼使神差。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4-22 17:37 | 顯示全部樓層
八、神使鬼差

  在前面的講座裡面,我們講到漢獻帝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對於曹操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年,這一年他做了兩件大事,一個是奉天子,第二個是屯田。第一件事情使他獲得了政治上的優勢,第二件事情使他獲得了經濟上的豐收。他現在有了一個在當時看來正義的旗幟,另外又有了豐足的糧草,他可以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那麼他順利嗎?

  事情一開始叫做出奇地順利。漢獻帝建安二年,也就是公元197年的正月,曹操南征張繡。因爲在當時的情況下張繡算是實力比較弱的,吃柿子揀軟的捏,先拿張繡開刀。結果怎麼樣?曹操的軍隊開到宛城的時候,張繡舉手投降。這是一個意外的勝利啊,曹操剛剛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說挾天子以令諸侯,就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宛城,征服了張繡,曹操就開始飄飄然了,就開始得意忘形了。他做了兩件不該做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強納張繡的嬸嬸,也就是張繡的嬸嬸估計是很漂亮的。曹操這個人他是喜歡美女的,他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摟草打兔子,除了占領這個城池,或者政治上的勝利以外,順手牽羊也弄幾個女人回去。他一眼看去,張繡的嬸嬸這麼漂亮,哈哈,笑納,這讓張繡覺得很沒面子,很屈辱。另一件事情,他就是和張繡的貼身侍衛胡車兒套近乎,曹操除了喜歡美女以外他也喜歡人才是吧,一看胡車兒這是個人才,又送錢又送禮又請客又吃飯,這讓張繡感到緊張,什麼意思啊?是不是要謀殺我啊?於是張繡突然反叛,這個反叛是在曹操措手不及的時候發生的,結果打得曹操落花流水、丟盔卸甲。曹操的長子曹昂,這是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犧牲了,曹操最貼身的愛將典韋犧牲了,還搭上了一個侄子叫曹安民,曹操自己也差一點人頭落地。

  所以這個人得意,不要忘形,得意的時候還是把尾巴夾起來好。曹操這個人是夾不住的,他一得意他就忘形,果然吃了虧了。那麼策劃這一次反叛的人叫做賈詡,賈詡是甘肅武威人,字文和,文章的文,和平的和,很好的字,可是這個人幹的活兒可以稱之爲『亂武』,他是專門搗亂的。

  當時董卓的舊部李傕和郭汜這兩個人準備解散了部隊就回老家去,抄小路回老家,算了,不幹了。路上碰到賈詡,賈詡說二位將軍到哪裡去啊?他們說你看董大帥都死於非命了,咱還回西北去吧!嗨,賈詡說,就你們兩個這樣就想回西北去,你們的部隊呢?解散了。你們這兩個人部隊都沒有了是個什麼將軍啊?告你吧,路上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捉拿歸案,你們這是找死去了。這兩個說,那你說怎麼辦呢?賈詡說很簡單啊,收拾舊部,殺回長安,爲董太師報仇!你殺回去成功了,奉國家以令天下,這個和奉天子以令不臣、挾天子以令諸侯都是如出一轍的,這個話。你殺回長安去成功了以後你把皇帝當個寶貝抓在手上,號令天下;不成功你再走也不遲啊,你幹嗎現在就跑回去啊!兩個人想,是啊,我們幹嗎現在就解除武裝,灰溜溜地回去,殺回去!兩個殺回去了,一塌糊塗,這是賈詡幹的好事。

  那麼這兩個傢伙回到長安以後禍亂國家,禍亂人民,屠殺大臣,賈詡自己都覺得這事兒是不是干錯了。所以這兩個傢伙要給賈詡封個侯,賈詡說什麼救命之恩,這個是小事情了,我不要當侯。說那你就當個上書僕射吧,當個大官,賈詡說你看我這個人又沒有什麼名聲,又沒有什麼面子,讓我當這麼大個官我怎麼當得下來呢,不當不當不當。他不當,他不接受這個酬謝。就弄得這個李傕和郭汜這兩個人對他是又信任、又尊敬、又崇拜、又害怕,那麼這個時候賈詡倒利用這個關係做了些好事,比方這兩個豺狼要殺誰的時候,賈詡就攔一攔,也做了點好事。

 

  等到漢獻帝被接回洛陽的時候,賈詡想,這個地方我就不能再待了,我不能再在朝廷待下去了,走吧!他就辭去了官職,出來了。出來了七轉八轉地最後就到了張繡這兒,張繡對他奉若上賓,言聽計從。那麼張繡想反叛曹操的時候,賈詡就跟他設計了,就說你去跟曹操說,說我們的部隊要移防,就是部隊我要調動一下,防區要變一下,問曹操可不可以?曹操說可以啊,曹操那個時候得意洋洋麼。然後又跟曹操說,說我們這個軍隊的運輸車比較小,很多東西裝不下,能不能允許我們的戰士把盔甲和武器都隨身攜帶,我們盔甲就穿在身上了,武器就拿在手上,以免我搬運起來比較困難,行不行?曹操這個時候風花雪月啊,可以可以可以。於是這個張繡的部隊就穿著軍裝,扛著武器,開著戰車,堂而皇之地從曹操的軍營前走過,突然調過頭來,衝進曹營。那當然是殺了曹操一個措手不及,賈詡幹的事情。

  那麼這一次對於曹操來說那是一個慘敗了,但是曹操沒有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這是曹操了不起的地方,他甚至沒有追究主張接受張繡投降的那些人。換了別人,比方說袁紹或者袁術,他肯定要追究:當時是張繡要假投降——他肯定現在要說張繡是假投降,——張繡當時假投降是誰主張贊成的?曹操沒有,自己做檢討。他把部隊召集起來跟將領們說:這次是我錯了,而且我知道我錯在哪裡了,我接受張繡投降的時候我應該扣他一個兒子在我軍營里作人質,我沒做這件事,我錯了,我下回不會再錯了。這個應該說是曹操了不起的地方。

  但是一個人要成熟也沒那麼快,曹操也一樣。所以到了第二次,也就是漢獻帝建安二年的十一月,曹操再次南征張繡的時候,就把張繡打了個落花流水。曹操這一次雖然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訓,不驕傲了,不翹尾巴了,取得了勝利了,不等於他下次還要勝利。那麼到了第三次,漢獻帝建安三年的時候,四月份,曹操三征張繡,這一次又差點栽個大跟頭。當時曹操的軍師叫做荀攸,我講過了,荀攸是曹操前期五大謀士之一,他當時的官職叫做軍師祭酒,軍師祭酒這個官職是曹操發明的,相當於現在的參謀,隨軍作戰參謀。荀攸就建議曹操不要打張繡,他說張繡上次被您打到穰城以後,他就和劉表結成了聯盟,由劉表提供糧草,而劉表這個人他是不會當真給張繡提供糧草的,所以張繡和劉表兩個人總有一天他們自己要打起來,我們不如等一等。你現在把他們逼急了,他們兩個就結成死黨,聯合起來打我們,對我們不利。曹操不聽,結果怎麼樣呢?結果果然劉表和張繡結成死黨,聯合起來打曹操。

  這個時候曹操就下令撤軍,曹操一下令撤軍張繡就高興了,馬上下令追擊,賈詡攔住,將軍萬萬不可追,你追,必敗。張繡說,不會啦,這曹操已經逃跑啦,我們不乘勝追擊啊?他說追!結果怎麼樣呢?結果被曹操打得大敗,丟盔卸甲,灰溜溜地回來了。剛剛坐下,一口水還沒喝呢,賈詡說,將軍,趕快再追!張繡說,先生這話我就聽不懂了,上次張繡要去追先生說不能追,現在張繡都打敗回來了先生說趕快追,什麼意思啊?賈詡說你不要問什麼意思了,你現在追就是。張繡想這個,這個沒道理啊,但是一想這個賈詡真是料事如神,那就追吧!好,了不起我再敗一回。又收拾他的殘兵敗將,又追過去,大勝而歸。這回來以後張繡就對賈詡佩服得五體投地了,先生,第一回張繡是以精兵追退兵,先生說必敗;第二回張繡以敗兵追勝兵,先生又說必勝,張繡左思右想它怎麼都想不明白,先生能不能指點一下?。嗨,賈詡說,這個事情其實非常地簡單,將軍你想一想,曹操和我們作戰,他有失利嗎?沒有;他有失誤嗎?沒有;他有失策嗎?沒有,那他爲什麼要撤退?一定是他後面出事了,一定是他後院失火,朝中出事,所以他是撤退,不是潰退,他是有計劃地撤軍,因此以曹公之英明必親自斷後。將軍您雖然是英勇善戰,實話實說,論打仗,比曹公那還差一點,所以將軍這樣追上去以後遇到親自斷後的是曹公,你必敗;而曹操之所以趕回去是他朝中出事了,所以他一定要匆忙趕路,他既然發現你已經被打敗了,他一定不再親自斷後,他一定率領前軍往前面走了,斷後的一定是打不過將軍你的,所以你必勝。哎呀,張繡說,賈先生你真是料事如神啊!實際上我們看【三國演義】總說諸葛亮料事如神,會打仗,那比賈詡老實說是不如的。

  正確。曹操之所以撤軍,是他得到了一份緊急情報,說袁紹的謀士田豐向袁紹建議,趁著曹操打張繡的時候趕快突襲許都,把那皇帝給我搶回來。這個皇帝比張繡重要多了,所以曹操趕快撤軍。

  所以這一仗應該說是曹操和張繡打了個平手,但是曹操這回沒有驕傲,他又向他的軍事祭酒荀攸做檢討,說不聽先生之言以至於此。而袁紹呢,袁紹沒有接受田豐的建議,他沒有去偷襲許都,所以對於曹操來說這是一場虛驚。儘管如此,曹操還是總結經驗,獎勵那些給自己提意見的人,感謝那些勸阻他不要打這一仗的人。這就是曹操後來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每打一仗,打敗了檢討自己,打勝了感謝別人。後來曹操去征烏桓的時候,也是打勝了仗的,但是是險勝,當時他從烏桓撤軍的時候天寒地凍,軍中沒有一粒糧食、一滴水,所以勝得非常艱險,打勝了仗回到朝中曹操下了個命令,給我查一查當時誰反對我打烏桓?全部要查出來。命令一下以後人人自危,因爲這一仗是打勝了的;誰知道曹操一個一個地重獎,謝謝你們提醒,這一仗僥倖勝利,而諸位反對我打這一仗的(是)長遠之計,我曹操不該存僥倖之心,你們的意見是對的,雖然我打勝了。後來曹操又發布褒獎令,說我曹操南征北戰,取得了這麼多勝利,難道都是我的功勞嗎?是諸位的功勞。有了成績歸功於別人,有了錯誤責備自己,儘管檢討得不到位,這在那個時代就是了不起的肚量。而且正因爲曹操的這種大度和這種胸襟,他才吸引了那麼多的人才,他才取得那麼多的勝利,而且以至於在建安四年十一月那個投降了他、又背叛了他、又和他打了三仗的張繡主動來投降了,真的投降了,張繡這一次投降又是賈詡的主意。

 



  當時是曹操和袁紹這兩大集團在逐鹿中原,因此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都要爭取中間力量,爭取第三種力量,因此他們也都在爭取張繡。這一回袁紹的人倒是來得早,袁紹派了一個使節來見張繡,說你趕快投到我們這邊來吧,這個政治鬥爭你可別站錯了隊啊,站錯隊是沒有好下場的,我們袁大人如何如何。張繡還沒有回話,賈詡馬上站起來說,哼哼,麻煩使節大人回去告訴你們袁將軍,就說我們主公說了,袁本初連自己的兄弟都不能容忍,還能容忍我們嗎?就把袁紹的這個使節打發回去了。張繡一聽,臉都嚇白了,說先生啊,你這麼一點面子不講就把袁紹的人打發走了,我們怎麼辦呢?賈詡說這個事情很好辦啊,張繡說怎麼辦啊?賈詡說,投靠曹操啊!哎呀,張繡說,虧你想得出,你又不是不知道不是上回按你的計策我們都反叛過一次曹操了,我們去投降曹操?合著曹操現在又這麼弱,我們去投他幹什麼?

  賈詡說告訴你,這正是我們要投降曹操的原因。第一,曹操現在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上有優勢,投靠曹操對我們來說有理。第二,曹操現在勢力比袁紹要弱,我們這麼一點人馬送到袁紹那裡,那叫做年三十兒的涼菜——有我們過年,沒我們他也過年;而曹操現在跟袁紹作對,他實力又不夠,我們送上門去,那叫雪中送炭啊!這叫做有利。第三,據我看來曹操這個人胸懷大志,他要成就的是王霸之業,像這樣的人不會計較個人恩怨,他一定是把大局放在個人恩怨之上,他一定需要我們這樣一個反叛過他的人去投靠他,這叫做有安全。將軍你放心地去投降吧!

  張繡想來想去,反正也沒有什麼別的出路了,那就投降曹操吧!果然,一聽說張繡來投降,曹操是極其熱情地去迎接他,拉住張繡的手問長問短,問寒問暖,親熱得不能再親熱,隻字不提宛城反叛之事,當下擺下酒宴,盛情款待,而且立即約爲婚姻,我們做個兒女親家吧!給予極高地信任和款待。從此張繡成爲曹操帳下一員戰將,賈詡成爲曹操幕中一位謀臣,而且曹操終其一生給予張繡的獎賞從來就是超過其他人的。張繡最後是封到了兩千戶,而曹操其他的那些人再封侯不超過一千戶,完全在賈詡的預料之中。

 

 

  當然了,張繡這個人最後可能還是遭了報復,可能遭了報復,時間是在八年之後,八年之後曹操征烏桓的時候,張繡莫名其妙地死了。有材料說是張繡投降曹操以後其實心裡頭還是忐忑不安的,尤其是見了曹丕,因爲曹丕的哥哥曹昂是在他反叛的時候犧牲的,所以他總想討好一下曹丕,就請曹丕吃飯,曹丕突然翻臉,說你殺了我哥哥你還有臉請我吃飯,張繡自殺,這是一個不一定可靠的材料。那麼,張繡的兒子張泉倒確確實實是被曹丕殺了的,時間在二十年以後,這個時候張繡的兒子張泉捲入了一個謀反案,叫魏諷謀反案,這個案子現在也說不清楚了,這個案子株連的人非常之多,張泉是其中的之一。那麼張泉是不是參加了這個謀反,有各種可能,可能是張泉因爲父親被曹丕逼死了以後走投無路,他參加了謀反;第二個就是曹丕因爲逼死了張泉的父親,自己心裡過不去,就乾脆誣陷張泉謀反;那麼第三種可能就是曹丕他也沒有殺張繡,也沒有逼死張繡,但是他知道對於他父親來說,殺子之仇是不能不報的,這個仇既然不能在張繡身上報,就在張泉身上報。你張繡不是殺了曹操一個兒子嗎?那我們現在也殺你張繡一個兒子,那不抵了嗎!這都是猜測性意見。

  但是曹操和賈詡的關係那是始終都很好。曹操對於張繡的態度是這樣的,是既拉攏又防範,但裝著不防範,做出一副不防範的樣子;那麼對於賈詡呢,是又感激又欣賞,感激他雪中送炭,欣賞他謀略過人。所以在歡迎張繡來投降的時候,曹操私下裡拉著賈詡說,太感謝你了,使我信重於天下的就是先生。所以,曹操是誠心誠意地感謝賈詡,而賈詡也是算準了曹操會誠心誠意地感謝他的。因爲在我看來,賈詡這個我們觀眾朋友可能不太熟悉的人物,有可能是三國歷史上最聰明的人,他聰明在什麼地方呢?洞悉人性,洞察人心,他總是能把他要打交道的人的心思摸得清清楚楚。

 

  賈詡離開長安以後,先投靠了一個叫段煨的人,段煨對他客客氣氣,但是賈詡終於還是決定要去投靠張繡。當時就有朋友問賈詡了,說我們覺得段將軍對先生非常好啊,先生爲什麼還要走呢?賈詡說,你們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們只看到段將軍對我客氣,你們沒看到段將軍他爲什麼對我客氣,他是怕我,他知道我賈某人的聲望和謀略都在他之上,所以他遲早要對我下手,我必須離開這個地方。他越是對我客氣,就越是證明他對我有戒備,我離開他他一定喜出望外。而他這個人是沒有什麼外援的,是很孤獨的,或者說孤立的,他看見我到張繡那去以後,他希望我到張繡那去能幫他的忙,所以我走了以後他對我的家人一定會非常之好。而張繡那裡呢,那是沒有謀士的,所以我如果投奔張繡,張繡也一定對我是言聽計從,這樣一來我安全了,我家裡人也安全了。果然,賈詡到了張繡那兒張繡是奉爲上賓,執子孫禮,就是把賈詡當長輩來伺候;而段煨呢,對賈詡留在他那兒的家人好得不得了。你說說,賈詡這一輩子是不是神機妙算?

  他爲什麼神機妙算?就因爲他看透了人性和人心,賈詡就是這樣一個非常知人的人,因此他同時也是一個非常知己的人,一個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他非常清楚像他這樣從敵人的陣營里投降過來,又謀略過人的人,對於曹操意味著什麼,那既是利用對象,也一定同時是防範對象。所以賈詡投降曹操以後,爲人處事變得非常低調,輕易不出謀劃策,也不結交朋友,經常是閉門謝客,安安靜靜待在自個兒家裡面,不招惹是非,甚至他的兒子、女兒要跟人家結婚,他也不找高門大戶。結果賈詡的結局在三國時代的謀士中應該說是最好的,一直活到77歲,壽終正寢,平安無事。所以賈詡這個人,真是個聰明人。賈詡做的這件事兒,也真是個聰明事兒。

  賈詡讓張繡投降曹操是在建安四年十一月,就在這一年的春天,袁紹集結了十萬精銳部隊,向許都方向開進,意在發動一場翦滅曹操的戰爭。而曹操的部隊也已經開到了官渡,一場決定當時中國命運前途的戰爭即將打響,這就是有名的官渡之戰,這是一場怎樣的戰爭呢?請看下集,一決雌雄。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4-22 17:37 | 顯示全部樓層
九、一決雌雄

  我們今天講官渡之戰,戰爭是在建安五年二月正式打響的,一共分爲四個階段。

官渡之戰的第一個階段 交鋒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交鋒階段』,袁紹先發制人,建安五年二月,袁紹駐軍黎陽,在黃河的北岸,派大將顏良攻打隔河的白馬,同時派大將文丑進攻延津,主戰場是在白馬。這個時候駐守白馬的是劉延,劉延有三千人,這樣打到建安五年四月的時候劉延頂不住了,給曹操寫了一封雞毛信求援,曹操也知道劉延頂不住,決定增援白馬。這個時候曹操的一個謀士叫做荀攸的就跟曹操說,咱不打白馬,我們打延津,曹操馬上就明白過來了,什麼意思呢?聲東擊西,現在我不是白馬吃緊嗎?我們不打白馬,我們軍隊從延津出發渡過黃河,做出一副要包抄袁紹後路的這樣一個架勢,袁紹一定會上當受騙,增援延津。曹操馬上採納了荀攸的這個建議,率領一支部隊大張旗鼓地向延津方向挺進。請注意,他這個進軍是大張旗鼓,故意讓袁紹的偵察兵知道,於是袁紹的偵察兵馬上回去報告,果然袁紹上當受騙,派出人馬增援延津。但是曹操走到半路的時候,曹操下令部隊原地休息,然後派一支輕騎兵抄小路直撲白馬,爲首的將軍(之一)就是關羽。

 

  關羽投降曹操以後,曹操對他非常好,關羽當時就做了一個決定:爲曹操立下汗馬功勞以後再回去找他哥哥劉備。那麼關羽還有其他將領帶著這支輕騎兵撲到白馬,顏良措手不及,被關羽力斬馬下。這個時候,袁紹才發現是上當了,中了聲東擊西,調虎離山之計,然後派劉備和文丑轉過來攔截曹操。而曹操也很清楚,白馬這個地方雖然解圍了,但是這個地方不能再守,袁紹一定會反撲過來,而且我們白馬一定守不住。而且袁紹一旦得到了白馬以後,他一定要拿白馬的老百姓出氣,要屠城,因此曹操決定帶著白馬的老百姓沿著黃河往延津走。我們讀【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備打敗仗以後走的時候要帶上老百姓的,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曹操撤退的時候也是帶老百姓的。曹操帶著這麼多白馬的老百姓往延津走,當然是走得很慢了,結果呢,撞上了劉備和文丑的軍隊。

  當時情況是怎麼樣呢?是曹操有五六百個騎兵,來到了延津東南面的一個山坡上,正準備休息。哨兵向曹操報告,說報告,前面來了幾百個騎兵,曹操說知道了。過一會兒哨兵又報告,說來了一千個騎兵,步兵數都數不清。曹操說別報了,然後下命令,下馬,原地休息。將領就不懂了,說敵人都撲過來了,我們應該上馬準備啊,我們怎麼下馬原地休息呢?再說我們從白馬運過來那些輜重,就是糧食、布匹,七七八八的東西都在路上呢,我們起碼要把這些東西都運回軍營去,準備迎戰吧。曹操說不要管,曹操說你不要管,都給我下馬,坐在地上休息。這又是曹操的一計,什麼計呢?誘敵之計,果然劉備和文丑帶著騎兵衝過來以後看到一地的東西,都是好東西啊,所以騎兵就開始猶豫,猶豫了一陣以後都抵擋不住誘惑,全部都下馬來去撿那些東西,搶那些寶貝,這個時候曹操一聲令下,上馬!衝鋒號吹起來,戰鼓擂起來,殺聲喊起來,六百鐵騎從高坡上傾斜而下,頓時打得袁軍滿地找牙,文丑也被立斬馬下。誰殺的?不知道,【三國演義】說是關羽,正史無記載,估計可能也是關羽,因爲就是這次戰爭以後,關羽就留下了一封書信,一封感謝信,封存了曹操給他所有的賞賜,騎上他的赤兔馬去尋找那個比兔子跑得還快的哥哥去了。而且文丑被殺了以後劉備是掉頭就跑,劉備這人這個本事還是比較大的。這就是官渡戰爭的第一個階段。

 
 

官渡之戰的第二個階段 相持階段

  這個戰爭打完了以後,曹操心裡很明白,自己其實不是袁紹的對手,因爲袁紹當時號稱是十萬精銳部隊,曹操呢,按照【三國志】的說法,不足一萬。當然,給【三國志】做注的裴松之認爲這個數字是不準確的,曹操的軍隊怎麼算也不只一萬人,估計也就是兩三萬,肯定是以少勝多,以寡敵眾啦。所以曹操明白,延津、白馬不可守,於是曹操雖然打勝了仗,退軍官渡。而袁紹呢,他覺得他牛啊,曹操打勝了仗還往回跑肯定是膽怯,是打不贏嘛,我們就應該前進,於是袁紹就進軍官渡。但是袁紹不知道曹操這個決策是很務實的,曹操知道這個時候我如果在白馬和延津和袁紹對抗的話我是不合算的,我寧肯往後退一步,退一步有什麼好處呢?拉長了敵方的補給線。我們看一下地圖就知道,許都在這兒,官渡在這兒,鄴城在這兒,黎陽在這兒,白馬在這兒,在白馬打仗曹操的補給線長,在官渡進行戰爭袁紹的補給線長,所以曹操叫做敵進我退。但是退到官渡呢,曹操也無路可退了,於是袁紹就在官渡這個地方紮起了營壘,曹操也相應地紮起了營壘,戰爭進入第二個階段:『相持階段』。

  這個階段的戰爭技術含量很高,袁紹先是在自己的營壘裡邊壘高丘,他把土弄來做成一個小山,上面再蓋樓,然後派他的弓箭手居高臨下地對著曹營射箭。這個厲害,好像現在的火箭炮似的,曹操(的軍隊)死傷很重。那麼曹操想怎麼對付他,於是他製造了一個機器,叫做發石機,這個機器什麼樣子我現在也描繪不出來,反正它能夠把這麼大一顆石頭像炮一樣地打過去,發明了這麼一個機器,做了一批這個機器,然後把大石頭一個石頭一個石頭地往袁營裡面發射。這樣相持了幾個月,雙方是不分勝負,但是都很疲勞

 

  有一天從許都運軍糧的車子開進了曹操的軍營,曹操去勞軍。曹操這個人對士兵還是很好的,他看見運糧的那些運輸隊非常辛苦,面黃肌瘦,有些運夫穿不起鞋,是光著腳趕路的,滿腳都是老繭,甚至磨破,流血。曹操看了以後非常難過,曹操就走過去和他們問長問短,問寒問暖,然後拉著他們的手說:弟兄們辛苦了,請大家再給我十五天的時間,只要十五天,十五天以後我再也不讓你們這麼辛苦了。也就是說,十五日之內要結束戰爭。曹操他有這個把握嗎?沒有,實際想法是曹操不想打了,他準備在十五日之內撤軍,不打了,太累了,受不了了,他寫了一封信給留守在許都的荀彧,但是荀彧反對。荀彧說,明公啊,這一仗咱們打也得打,不想打、不能打也得打,請明公想一想,袁紹這一回是傾巢而出,十萬精兵全部拿出來了,就是要和我們決一死戰,他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你退他還要進,你沒有退路了,只能頂住。那麼曹操又去徵求賈詡的意見,賈詡說,曹公啊,你有四個方面比袁紹強:你的智慧超過袁紹,勇敢超過袁紹,用人超過袁紹,決斷超過袁紹,你有四個方面超過袁紹,爲什麼打了半年還不能勝利呢?根本原因是你總想萬無一失,你顧慮太多了,只要你下定決心,集中兵力,一定能夠勝利。

  賈詡和荀彧的意見是對的,戰爭是一種風險極大的事情,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在戰爭中做到萬無一失是很困難的,這就需要主帥的意志,在這種情況下,戰爭的勝負往往決定於主帥的意志是否堅強,而最後的勝利也往往存在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官渡之戰的第三個階段 轉折階段

  機遇說來就來,由於三件事情的發生,戰爭進入了第三個階段:『轉折階段』。

  第一件事情,劉備開溜。官渡之戰相持階段的時候,袁紹曾經派劉備南下,到許都附近去騷擾。聯合了一個背判曹操的原來黃巾軍的一個人,叫劉辟,他們兩個人在許都周圍騷擾曹操,最後被曹軍打得落花流水。劉備回到官渡以後,就跟袁紹說,這樣打下去不行啊,我們是不是應該聯合一下南方的劉表,我們聯合劉表讓劉表在南方攻打曹操一下不就行了嗎。袁紹一想有道理啊,那你去吧,你和劉表不都是劉家的人嘛,當然是劉備去做這個使節,就批准劉備帶著自己的軍隊去聯合劉表。

  劉備聯合什麼劉表啊,他就是開溜嘛!劉備爲什麼要開溜呢?一種可能是他打了敗仗回來以後袁紹給他的臉色不好看,這是一部分歷史學家的猜測,但這種可能性不是很大,或者是有也不是很重要。爲什麼呢?第一個,袁紹父子對劉備還是蠻客氣的,根據史書上的記載,非常敬重;第二,就算這一回袁紹臉上不好看,劉備他也是能夠忍受的,因爲劉備這個人他一向都是在投靠這個、投靠那個,他曾經投靠公孫瓚打袁紹,後來又投靠掏謙打曹操,後來又投靠曹操打呂布,現在又投靠袁紹打曹操,他都換了多少回了,這個臉色難看一點他能忍住。我覺得他恐怕就是海輪上的耗子,最先知道這個船會不會翻,他政治上很敏感,他可能已經預料到袁紹要失敗了,所以他溜之乎也。這個事當時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徵兆,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許攸叛逃。許攸叛逃的原因有三個說法,第一個說法是許攸貪財,袁紹不能滿足他,所以他投奔曹操;第二個說法是許攸的家人爲非作歹,被留守在鄴城的審配下了大獄,所以許攸叛逃;第三種說法是許攸向袁紹建議,我們現在應該抄小路到許都去把天子劫持了,袁紹不採納他的建議,所以叛逃。其實這三種說法是可以統一起來的,那就是許攸發現他在袁紹這裡計謀也不能得到使用、他的欲望也不能得到滿足,那麼他覺得不能待下去,他投奔曹操。而許攸這個人是很重要的,他是袁紹最早的謀士,掌握了大量的軍事機密,而且他這個人是非常聰明的、有很多主意的人。他一投奔曹操,曹操拍手大笑,吾事濟矣,哈哈,這下我這個事好弄了。許攸一投奔曹操,馬上就跟曹操出了一個主意:火燒烏巢。這個烏巢在哪裡呢?烏巢在這裡,烏巢這個地方是袁紹的囤積軍糧的地方,是個糧庫。許攸給曹操出主意,派騎兵突襲烏巢,一把火把袁紹的軍糧燒它個乾淨,曹操馬上採納這個計策,連夜趕往烏巢。

  那麼在這個時候,就發生了第三件事情,張郃反水。張郃也是袁紹手下的一員大將,比顏良、文丑其實還好,顏良、文丑是有勇無謀,張郃是有勇有謀。當時袁紹這面得到曹操奇襲烏巢的消息以後,張郃就向袁紹提出來,必須立即增援烏巢,如果我們把烏巢丟了,我們連退路都沒有了,我們肯定是一敗塗地。但是袁紹手下有個謀士叫做郭圖的不贊成,郭圖說我們現在應該去打官渡,我們一打官渡,那曹操走到一半兒他就會回來救官渡,烏巢之圍不解自救。袁紹覺得郭圖這個辦法好,就採納郭圖的辦法,派一支很不怎麼樣的軍隊,派輕兵去救援烏巢,派重兵去攻打官渡。張郃說,主公這樣不行,官渡這個地方是曹操的大本營,我們哪裡是一會兒工夫能夠拿下來的,要能夠拿下來我早拿下來了,我們打了這麼久就因爲它拿不下來嘛,救烏巢吧!袁紹說不不不,就這樣,打官渡。結果怎麼樣呢?烏巢失守,軍糧全部燒光,而官渡打不下來。這個結果就證明郭圖的這個主意出錯了,對不對,郭圖就很緊張,緊張以後他幹什麼事?他跑到袁紹那兒去打小報告,說主公,張郃聽說我們丟了烏巢他幸災樂禍呀,他說證明他正確。郭圖拿準了袁紹這個傢伙死要面子,袁紹馬上起了疑心。張郃一看這下子完了,前方失利,後院失火,走投無路,和他部下高覽一合計,算了,咱投降吧,把戰車一燒,舉起旗子來投降曹操。

  這個時候張郃是在官渡,曹操在烏巢還沒有回來,正在從烏巢回來的路上,守官渡的是曹操的軍師荀攸和曹操的大將曹洪。當時張郃和高覽帶著部隊來投降,曹洪說這是真降還是詐降?荀攸說不要猶豫了曹將軍,趕快開門,肯定是真投降,打開營門,張郃進來。張郃投降以後曹操從烏巢也回來了,大喜過望,拉住張郃的手,這是韓信降了劉邦啊!

官渡之戰的第四個階段 決勝階段

  好了,劉備開溜,袁紹失了外援;許攸叛逃,袁紹丟了智囊;張郃反水,袁紹折了臂膀。三件事情都證明袁紹大勢已去,戰爭迅速進入第四階段:『決勝階段』。這個階段就簡單了,就是曹操按照賈詡的建議,集中兵力進行反攻,而袁紹這邊已經軍心大亂了,不堪一擊,袁紹本人帶著他的長子袁譚跳上馬掉頭就往北跑,什麼都顧不上了。稀里嘩啦的,這場戰爭就結束了。

  曹操來到袁紹的大帳裡面,發現袁紹的大帳裡面放著圖書、珍寶、古玩,你說你出去行軍打仗你帶這些東西幹什麼?幹什麼,擺譜。袁紹總認爲自己名士風流,儒將風度,走到哪兒都把書啊、什麼珍寶古玩都帶著,弄個架子架著,擦得乾乾淨淨的,這個風度好極了,結果呢,全部變成了曹操的戰利品。這件事情是在建安五年的十月,這一仗以後,袁紹集團一蹶不振。

   建安七年五月,袁紹發病嘔血而死。建安九年,袁紹的接班人袁尚被曹操擊敗。建安十年,袁紹的長子袁譚被曹操所殺。建安十二年九月,遼東太守公孫康謀殺了袁紹的接班人袁尚和袁紹的二兒子袁熙,把這兩個人的人頭送到了曹操的帳下,從此袁氏集團滅亡。袁尚和袁熙之死還有兩個小插曲。

 

  當時這倆小子跑到了公孫康的那個地方,遼東太守公孫康那個地方。大家都說要打一(仗),曹操說用不著,等著吧,公孫康會把這兩個人的人頭給我送來的。大家說爲什麼呢?曹操說很簡單,他說這兩伙人根本就是同床異夢,而且雙方都會打對方的主意,我們要是逼急了,他們就會緊密地勾結起來;我們放他一馬,他們自己就打起來。果然,袁尚和袁熙跑到公孫康那兒去了以後,兄弟倆一琢磨說,我們哪次請公孫康喝酒,我們把他做了,這地盤不就是咱倆的了麼。公孫康想什麼呢,說這兩個傢伙得罪了曹操,跑到我這兒來,我怎麼跟曹操交待?我請他們喝酒,也把他們做了。結果被做了的是袁尚和袁熙,也真的是在酒宴上,公孫康設了一個鴻門宴,把這倆小子抓起來捆起來,扔地上。這兩個人說,哎呀這地上冷啊,十一月嘛,冬天,這地上冰涼的,能不能給個墊子給我們坐一坐?公孫康說,哎呀,你們兩個的人頭都要出遠門了,要什麼坐墊啊!

  所有這一切,都在曹操的預料之中,所以我反覆強調一個觀點,在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取得勝利的人是洞悉人性的人,是能夠琢磨對方心思的人。袁譚死了,袁熙死了,袁尚死了,袁氏家族從此退出歷史舞台了,所有這些都根源於官渡之戰。官渡之戰以後,當時中國的局勢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北部中國基本上是姓曹的了。

 

  這個結局在袁紹那邊有兩個人早就預見到了,一個是他的謀士沮授,還有一個是他的謀士田豐,這兩個人堅決反對袁紹發動這樣一場戰爭。而田豐反對得更激烈一些,田豐說,我們現在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壯大自己,我們壯大自己的同時我們可以派小股部隊去騷擾曹操,我們的部隊分成好幾股,從不同的方向出發,曹操救援東邊我們就打西邊,曹操救援西邊那我們就打東邊,反正讓他疲於奔命,我們以逸待勞,這樣用不了三年,這個事情就水到渠成了。現在主公您集結十萬精銳部隊孤注一擲,萬一打敗了怎麼辦?袁紹說哪裡有萬一啊?什麼萬一啊?我怎麼會打敗啊?田豐說,主公,不能這樣啊!田豐也是袁紹的老謀士了,也可能是有點倚老賣老,拼命地攔住不讓袁紹發動這場戰爭。袁紹勃然大怒,你幹什麼你?我現在部隊已經集結,軍號已經吹響,我就要出征了,你老在這兒說失敗了怎麼辦、失敗了怎麼辦、失敗了怎麼辦,烏鴉嘴呀,再說,再說我殺了你,關起來,關到監獄裡去,擾亂軍心,動搖軍心,詛咒我出師不利,你先在監獄裡給我待著,等我凱旋迴來的時候看你有什麼臉面來見我!

  一年多以後,官渡之戰失敗的消息傳到了鄴城,事實證明田豐是正確的,於是朋友們到獄中來看望田豐,並向他表示祝賀,說田兄啊,這下你就可以出獄啦,這下你就會得到重用了,因爲事實證明你是正確的呀。田豐聽了這個消息以後,仰天長嘆,唉,這一回我是死定了!大家說這爲什麼,這怎麼可能啊?不是證明你的正確的嗎?是啊,爲什麼,怎麼可能啊,請看下集,勝敗有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