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茶的发现
5 I8 Y+ m' F$ r8 F2 ~+ a9 g
( w' a8 G# f, g4 ^( {0 t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6 {. @- n8 D3 y) z9 x
* ^' v7 G3 n' A) j) l* c9 a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就把它命名为“茶”。
6 i/ \ J' r7 n3 L- z1 S
5 b3 x) }1 R' A+ W# P, r神农的传说有很多,神农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典型代表,神农传说中的种种发现和发明,也就是那个时期广大人民的劳动智慧的集中体现。神农时代,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已逐渐趋于发达,茶叶的解毒功能在日常采集劳动中已被认识。
7 T* o8 |+ `. N& H9 g( {0 p; a' l* `+ r% `" f
唐 陆羽茶经是中国茶道先声
! m7 r! q) a& H8 ]
4 z/ D, J2 J( {; w唐代饮茶的风气已颇盛行,不仅贵族们喜爱啜饮,民间饮茶之风也大为流行。当时阳羡唐贡山所产的‘贡茶’,是皇室喜爱的珍品,产量不多,非常名贵,那时阳羡茶得在清明前送到长安,做好的茶,即快马加鞭,月夜奔行数千里,到朝廷必先荐宗庙后赐重臣,以茶开清明大宴,茶的身价由此可知。因受到宫廷的重视,才由官府培植茶树,于是茶树由野生而成农物栽种。接着民间再种植,因此有了‘茶税’的出现。9 G% l. Z6 U4 T8 A- [7 |
Z3 v( S7 ?2 J) W8 i‘上有所好,千必有甚焉者。’由于上位者的喜爱与重视,民间亦群起效尤,于是饮茶蔚为风尚,尤其是各大都市到处可见茶肆,茶经有云:‘……谢安、左思之徒,似皆茶饮,是以与时俱广,浸于世俗。至国朝而盛,两都荆州、渝洲诸地,已为每家必饮之物。’这是描写茶饮盛行的情况。又封洛见闻记载:‘开元中泰山有降魔大师,与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依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这两段记载,方可为茶饮风行的佐证。而诗风盛行的唐代,咏茶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也更证明当时的茶风。/ u1 k6 J2 K: r3 j- x( f
! Z; A0 m4 g- I陆羽,唐代竟陵人,又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对茶有很深的造诣,时人称之为‘茶神’。他奉诏著茶经。茶经一出对饮茶之风.尤有推波助澜之势,全文分上、中、下三卷,共有十个单元: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等十章,对茶有全盘的介绍,是中国茶道的先声,也是中国茶道最原始最具体的指导原则,以后的茶书皆依此改良。
8 V8 k5 C3 Z% L
/ W* n* {* c* n4 D+ F唐代诸多名家也都是嗜茶者。继陆羽之后的茶道名人当属卢仝,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著有‘玉川子诗集’,嗜茶如命。所著的‘走笔调孟谏议寄新茶’诗妙趣横生其中的‘天子须啊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及‘卢仝七茶’更为后来品茗者传诵不已。5 e2 x/ G3 M( W6 W& u) N8 z% h
% X+ [) C* Q5 F: Y! I0 V( F! r C
唐时不仅国内饮茶,也输往各国。由‘榷茶使’司掌,宋称为‘茶马司’,当时来华留学生也以日本为多。日木僧人‘最澄’,学成后将茶苗带回日本,于是日本开始植茶。至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留学,就所学心得写成‘吃茶养生法’,日本的茶经于是诞生。日本的茶道开始宏扬,千江户时代产生无数流派,且注入日本人的精神,再赋与宗教及礼教意味。成为‘日本茶道’。
( P0 e; A+ g, K1 `* \! b% o/ ^# \9 [' m. K( ~$ H! p
宋 代
. P# K! u. F4 q6 r
) o t+ C0 E2 ^6 d* G) t8 K宋人饮茶,基本上仍依循唐朝的准则,又从高雅的享受更发扬光大,这与宋代理学的清谈也有关系.于是士大夫争相讲求茶品、火候、煮法及饮效等。并已经不再茶中添煮薄荷、茱萸、橘皮等物了。有关于茶的吟咏更是藻墨丰富、举之不尽。而当时‘茶礼’及‘奠茶’两种习俗的存在,是使茶更为民间重视的原因,至今民间相亲,还是有让女方奉茶给男方来相亲的亲友的习俗。 . _& d8 {9 a! m
‘工书画、通百艺’的宋徽宗更是以皇帝之尊,亲著‘大观茶论’二十篇,其中虽仍与蔡襄(字君谟)的‘茶录’雷同,但仍是茶道中珍贵的至要文猷。(茶录原文及注解请参阅第十篇)
( C$ `+ F: ^1 l
8 k7 ]3 Y8 _& [, s p. i宋朝文人也都是品茗行家,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司马光、蔡君谟…等,也都有诗句赞茶,甚或著文立论,其中东坡与君谟的‘斗茶’及东坡与司马光的‘墨茶之辩’更传为佳话,而民间也常以斗茶为乐,所谓‘墨茶之辩’是指有一天司马光开东坡的玩笑说:‘茶与墨相反,茶欲白(宋时评白茶第一)。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此二物?’苏轼不加思索的答道:‘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真是妙人也妙语。也有段关于蔡襄品茶识茶功夫的记载如下:福建建安能仁寺的和尚制了八个茶饼,还起了个雅号叫‘石喦白’,遂四个给蔡襄。另四个送给京城的翰林学士---禹玉,一年后蔡襄从福建返京城访禹玉,以最好的茶待客,蔡襄尝了一口说:‘此绝似能仁石喦白,公何以得之?’蔡襄真不愧此道行家。* P: C# w2 V7 W- Z1 O2 n
/ Y& S. C0 M, D. i: X, X4 O元代
, A7 f$ x# H* J8 H8 ^/ V; @' @* D* C) M; i7 S
元朝对于‘茶文化’最大的贡献,应足将‘茶’推广到四大汗国的领域,北达俄国,西抵波斯及地中海以东之地。虽史料并无元朝茶事扩展的记载,但尤人本为蒙古游牧民族,唐宋也以茶安抚。对茶应有份好感,以是没那份品茗的风雅罢了,随着领域的扩展,而将生活必须的茶发扬于外,并非不可能。而民问品茶之风,或可由元曲中‘坐烧丹忘记春秋……淡饭一杯茶去,’略见避世隐居的寄情山水之趣,与茶、饭并列的普遍。 6 f7 e$ s$ B. `' P' P& r
8 d5 B% E5 K+ f0 ~1 I3 [- x. R2 \
明代. d7 @0 Q' f; H- x O$ S- v
/ `! o2 O$ f* H: E3 {: z, S. q' Q明代,茶的形状已惭由团茶受成散茶,于是唐宋饮茶的准则也做了增补或删除。由原来的煮茶改为泡茶,程序也因而缩减,同时也发明了‘炒菁法’,在未发明炒菁法之前,茶叶是采‘自然酦酵’,在炒菁法发明后才开始有了绿茶及红茶的制造。不过当时除了采用‘泡茶’的方法。乃沿袭著‘煮茶’法.只是在器具及过程上校简化罢了,就正如我们现代又比明代更简化一样。此时茶肆的经营已很普遍,民间品茶的活动,由户内而转向户外,且时常举行‘点茶’、‘斗茶’之会,大家相互‘较精’比赛技术的高下,一时蔚为风尚。
# [" i, b$ b/ \% _. m自唐、宋以来,茶饮之风素盛,下迄明代,颇有日渐风行之势。‘炒菁’的制茶法,与‘散茶’的流行,使得饮茶的方式,日趋简化,不若唐宋团茶的繁复。现今的制茶方法与‘泡茶’法。即是延袭明代的方式,至今也约有六百年的历史了。明代建都南京,江南一带本是茗茶之源:重科举吏便文士地位居于四民之首,而茶向来就与琴、棋、诗、画有渊远的关系:再加上朱元璋起于民间,深知疾苦所在,茶课(税)甚轻,由于利厚,民间更广植茶树,茶商也收购运销四方,所以明‘农政全书’中记载道:‘一种之则利薄,饮之则神情,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诚民生日用之所资。国家课利之所助。’可见明代茶饮之兴盛。同时,明代也如有宋一朝,需以茶来怀柔四夷,作为政策上的应用,如此‘采山之利,易充之良’的‘以茶易马’,更便明代对于茶的重视了。: ~1 S0 \: {! `2 a7 |9 l9 D
9 I' [, R+ a" \% Q0 ~" |明代重科举,文风必盛,喜以风雅相尚的文士.在吟风弄月之余,品茶助兴似成风气,当代名士袁宏道先生在其‘袁中郎全集’中更说:‘茗赏者上也,谭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有人问他‘公今解官亦有何愿’,宏道答说:‘愿得惠山为汤沐。益以愿渚、天池、虎丘、罗岕(以上皆茶名),如陆(羽)蔡(襄)诸公者供事其中…’,袁宏道在当时颇负盛名,广游于文士之场,应可代表当时文士与茶的关系。而画坛名流也常以‘茶事’为题,如文徵明有‘烹茶图’,沈周有‘醉茗图’、‘虎丘对茶坐图’。仇英有‘松亭试泉’图,与唐寅的‘品茶图’……等,是图也足诗,同时茶书的著作,更多达四十余册,许次纾的‘茶疏’即是其一(翻译文请见第十篇),可见茶饮在有明一朝的盛况了。
1 r. } v+ T! J+ N1 ~+ a
/ q8 B0 m) _- V0 Y: ?' {; p2 ~如果要断代茶史,笔者以为明代应是最明显的段落了,除了制茶与品茶方法,在明代大事改革外,壶器尚陶而轻瓷。又‘茶壶以砂者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杨气。’(长物志。文震亨云),都是相当合理之论。而在‘茶供’上,似也没有唐宋贡茶的严肃了,据吴兴掌故录的记载:‘明太祖喜顾渚茶,......县官亲诣采茶进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未尝别有上供。’与袁宏道所说的‘每好事者设茶供,末尝不自笑’,宫廷如此,名士如此,那民间则就更谈不上什么‘茶供’了,代之而起的应是‘生活化’的方式了。$ B# \3 @# Y- {5 @/ V* ?8 k
+ p+ f5 B( j! x# f' q
日本茶道,由宋朝的留华学生荣西禅师所发衍而成由于时当宋朝,荣西禅师是为僧侣,所以至今日本茶道仍有茶供之仪,如果冉加以探讨.连茶具、名称也都是宋朝的,‘茶筅’即是最明显的茶具。因此,可说我们现传的中国茶道,即足明代传流,而日本茶道乃是延袭唐、宋遗风.再溶入日本人自己的精神,所以两者之间迥然有别。‘生活化’的中国茶道.象征着间云野鹤洒脱自然的‘大乘之道’。而‘礼教化’的拘泥仪式及神秘严肃,则类似‘小乘之道’。(但大乘、小乘皆是道,无优劣之别,论之也无益). g1 D* R# J8 P7 H Q4 q
( Y2 p+ B, [1 v3 l1 } a满清
4 |7 U7 X/ t4 f% j2 v7 D4 ?! g O7 ^$ W6 E0 G# S2 w; |
清朝至皇太极入主中原及多尔衮摄政以来,虽仍沿旧明之制.但法规尤为严密,且又屡兴‘文字狱’,文人精力与汉族思想途而受挫,这与元朝也有相类之处,文人已无心吟咏‘茶’了,再加上清末经鸦片、英、法甲午诸役后.民心士气危弱。民族自尊心也大损,挟西洋船坚炮利之余威,茶饮似乎也为洋水冲淡了。民间饮茶的风气似不如前朝的盛行,有关茶的书册。坊间几无所见,文人谈及茶茗者亦较少.而达官贵人间相往来,竟有[端茶送客]的陋规.即当宾主言谈并不融洽时,仁人会令仆人献茶,这等于下逐客令,知趣的访客最好尽快离辞,免得自讨没趣,这和从前‘客来烹茶’、‘敲冰煮茗’、‘以茶待客’的情况,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了。据说 国父上李鸿章书后,曾北上晋见李丞相,两人见面因见不合.又加上语言不通.不一会儿,李鸿章便来个‘端茶送客’,将 国父送出官邸,因此国父才觉悟非革命改变政体不可。0 ~+ r2 a" w- W4 u# `
8 d. E9 ~" Y& \$ K1 U
民国成立后,饮茶就已蒙上浓厚的商业气息了。各地茶肆皆各有特色,如福州茶馆兼营浴池生意,贵州茶馆里的说书,江西茶馆前的道情,北平茶坊因在帝京,因此颇有帝王气势,四川茶馆则花样最多,气象万千,饶富趣味,广东茶馆的工夫泡法等,皆具地方色彩又有特殊风味。台湾因为外国进口饮料充斥坊间,咖啡厅林立街头,茶饮一度曾没落,更谈不上深具规模的茶楼了近年来因得各界人士的提倡并证实茶有益于身心,故重新唤起了国人对茶的注意,颇有渐受重视的趋势,茶楼也开始出现,这是一种好现象。: ~1 N. }2 ]& a/ ^0 w4 n( y
! g3 W2 k: s" q$ {3 B6 q6 ~
从明清迄今,饮茶仍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至今我们口渴还习惯说‘喝茶’,但奇怪的是一提到‘茶道’,就会拿日本作代表,就如同中国的书法、围棋、剑术一样。面对这些国粹。顾影自怜又徒呼奈何﹕在一片恢复中华文化声中,正名我们的‘中国茶道’是国内各茶艺协会所应担负的先导任务使国民能认识并体验到正统‘中国茶道’的生活艺术,而大众也应对‘茶的文化’做一番了解。自神农发现了茶叶以后,历经唐宋的发扬,明清的改革迄今,它已在中国历史上吟咏了至少二千年以上,‘茶’号称为‘国饮’一点都不为过,所谓饮水思源,饮茶也要知道它的来源。尽管‘茶’现已风行各国。成为世界最有益的饮料,然中国人还是有中国人饮茶的方式与精神,因为中国人有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特质。5 t o" y/ [4 }. W+ G) j
) J# {- c8 V9 J# K$ f内容来自http://www.yasue.cc/tea_history.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