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楼主: 延章

黄帝内经 [电子书]

[复制链接]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第一章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歧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善。其恶火,何也。歧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盛则恶火。帝曰:其恶人何也。歧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歧伯曰:厥逆连藏则死,连经则生。

第二章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歧伯曰: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歧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歧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热论篇第三十一

第一章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歧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第二章

帝曰:愿闻其状。歧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荥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第三章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喝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第四章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歧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歧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歧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第五章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歧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死六日。帝曰:五藏已伤,六府不通,荥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歧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刺热篇第三十二

第一章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肾热病者,先腰痛酸,苦喝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第二章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热病治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太阳之脉,色荥颧骨,热病也,荥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
少阳之脉,色荥颊前,热病也,荥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第三章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荥在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颊下逆颧为太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第一章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歧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歧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顷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第二章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歧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歧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第三章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歧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以救俛仰。
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欬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第四章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痝然,壅害于言,可刺不。歧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歧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喝,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欬,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帝曰:愿闻其说。歧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欬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汽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帝曰:何以言。歧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欬出清水也。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欬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
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帝曰:善。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第一章

第一节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歧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第二节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歧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第二章

第一节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灸如火者,何也。歧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灸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第二节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歧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第三章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歧伯曰:荥气虚,卫气实也,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第四章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藏使然,愿闻其故。歧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
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汽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帝曰:善。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疟论篇第三十五

第一章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歧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喝欲冷饮。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歧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喝;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荥气之所舍也。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汽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第二章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歧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帝曰:善。
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歧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第三章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
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歧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
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帝曰:善。

第四章

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歧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沈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歧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歧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第五章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写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歧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
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喝。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
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歧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朿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歧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第六章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喝或不喝,其故何也。歧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喝或不喝。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病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歧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
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第七章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歧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帝曰:瘅疟何如。歧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帝曰:善。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刺疟篇第三十六

第一章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中出血。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上,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第二章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第三章

第一节
疟发身方热,刺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第二节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鍼傍伍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鍼,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第三节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
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
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第四章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髓病,以镵鍼鍼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喝,间日而作,刺足太阳。喝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第一章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歧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汽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第二章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第三章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沈。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欬论篇第三十八

第一章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欬,何也。歧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欬,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歧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则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欬。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时治,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欬,甚者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第二章

第一节
帝曰:何以异之。歧伯曰:肺欬之状,欬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欬之状,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欬之状,欬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欬之状,欬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欬剧。肾欬之状,欬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欬涎。

第二节
帝曰:六府之欬奈何,安所受病。歧伯曰:五藏之久欬,乃移于六府,脾欬不已,则胃受之,胃欬之状,欬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欬不已,则胆受之,胆欬之状,欬呕胆汁,肺欬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欬状,欬而遗失。心欬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欬状,欬而失气,气与欬俱失。
肾欬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欬状,欬而遗溺,久欬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欬状,欬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第三节
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第一章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歧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第二章

第一节
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歧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第二节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第三节
歧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涩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涩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涩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喝,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

第三章

视而可见,奈何。歧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帝曰:扪而可得,奈何。歧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第四章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歧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