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黃帝內經 [電子書]

[複製連結]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8:29 | 顯示全部樓層
刺要論篇第五十

黃帝問曰:願聞刺要。歧伯對曰:病有浮沈,刺有深淺,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藏後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動肺,肺動則秋病溫瘧,然寒慄;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刺肉,無傷筋,筋傷則內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酸,體解然不去矣。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8:30 | 顯示全部樓層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第一章

黃帝問曰:願聞刺淺深之分。歧伯對曰: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

第二章

帝曰:余未知其所謂,願聞其解。歧伯曰:刺骨無傷筋者,鍼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鍼入皮中,無傷肉也。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之謂反也。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8:31 | 顯示全部樓層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第一章

黃帝問曰:願聞禁數。歧伯對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裏,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第二章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第三章

刺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
刺中大脈,令人仆脫色。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仆。刺脊間,中髓為傴。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欬逆。
刺手魚腹內陷為腫。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喝人,無刺大驚人。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刺膝髕出液為跛。
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
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掖下脅間內陷,令人欬。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刺腸內陷為腫。刺匡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8:32 | 顯示全部樓層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第一節
黃帝問曰:願聞虛實之要。歧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第二節
帝曰:如何而反。歧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
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

第三節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第四節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鍼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鍼空也。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8:34 | 顯示全部樓層
鍼解篇第五十四

第一章

黃帝問曰:願聞九鍼之解,虛實之道。歧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鍼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鍼下寒也,氣虛乃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
邪勝則虛之者,出鍼勿按。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鍼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鍼而徐按之。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
虛實之要,九鍼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補寫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
九鍼之名,各不同形者,鍼窮其所當補寫也。

第二章

刺實須其虛者,留鍼陰氣隆至,乃去鍼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鍼下熱乃去鍼也。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夫神無滎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
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

第三章

所謂三裏者,下膝三寸也。所謂之者,舉膝分易見也。巨虛者蹻足,獨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第四章

帝曰:余聞九鍼,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以為常也。
歧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鍼各有所宜,故曰九鍼。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故一鍼皮,二鍼肉,三鍼脈,四鍼筋,五鍼骨,六鍼調陰陽,七鍼益精,八鍼除風,九鍼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

第五章

人心意應八風,人氣應天,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人肝目應之九,九竅三百六十五。
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發毋澤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徵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泄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8:35 | 顯示全部樓層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第一節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藏鍼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第二節
陰刺,入一傍四處。治寒熱。深專者,刺大藏,追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會,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發鍼而淺出血。

第三節
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鍼為故正。

第四節
病在少腹有積,刺皮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俠脊兩傍四椎間,刺兩髂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

第五節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剌腰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第六節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第七節
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鍼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乃止。

第八節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

第九節
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

第十節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鍼調之,病已止。

第十一節
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第十二節
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鍼。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8:36 | 顯示全部樓層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第一章

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歧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少陰之陰,名曰樞儒,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第二章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府,廩於腸胃。邪之始入於皮也,溯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破,毛直而敗。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歧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盛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帝曰:善。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8:37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黃帝問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歧伯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帝曰:經之常色何如。歧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歧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
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
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帝曰:善。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第一章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
歧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以明,耳以聰矣。歧伯曰:此所謂聖人易語,良馬易御也。
帝曰:余非聖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余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余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盡藏之金匱,不敢復出。
歧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澀,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胸脅支心貫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兩傍各五,凡十穴,大椎上兩傍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兩髀厭分中二穴,犢鼻二穴,耳中多所聞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項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關二穴,大迎二穴,下關二穴,天柱二穴,巨虛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關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貞二穴,喑門一穴,齊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橫二穴,陰陽蹻四穴,水俞在諸分,熱俞在氣穴,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鍼之所由行也。

第二章

第一節
帝曰:余已知氣穴之處,游鍼之居,願聞孫絡谿谷,亦有所應乎。歧伯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滎衛,滎衛稽留,衛散滎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寫無怠,以通滎衛,見而寫之,無問所會。帝曰:善。

第二節
願聞谿谷之會也。歧伯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滎衛,以會大氣。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滎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腠,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滎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谿谷也。
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鍼所及,與法相同。

第三節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復出,乃藏之金蘭之室,署曰氣穴所在。歧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寫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內解寫於中者十脈。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8:39 | 顯示全部樓層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第一節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兩肩頭各一,入發至項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項中大筋兩傍各一,風府兩傍各一,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第二節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直目上髮際內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銳發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後陷中各一,下關各一,耳下牙車之後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髀樞中傍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第三節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髮際傍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間各一,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脘各五,俠齊廣三寸各二,下齊二寸俠之各三。
氣街動脈各一,伏菟上各一,三裏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第四節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各六俞。

第五節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會各一,骨之會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第六節
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後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後各一,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俠扶突各一,肩貞各一,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第七節
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項中央二,髮際後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至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第八節
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腹脈法也,下陰別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齗交一。

第九節
沖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寸半至齊寸一,俠齊下傍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

第十節
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手少陰各一,陰陽蹻各一,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